當時的課本
這幾天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了,因為很多說法,跟我們80後學的不一樣了,就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這句話。
我們80後明明記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人教社說是“是人也”。言外之意是我們記錯了,根本就沒有“斯人”這篇教材。
還有《兩小兒辯日》,明明我記得是“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但它偏偏是“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
究竟是“辯日”還是“辯鬥”?這個事兒還沒解決,又出來一個:
我是80後,我記得當時學的“鋤禾日當午”的題目就是“鋤禾”!但有人說我們記錯了,人家這首詩的題目明明是“憫農”。
不同的教材
我找了好幾個版本的語文書,無一例外,那些老書的題目就是寫着“鋤禾”,你們上面的這張圖片,我把我們學過的這首詩,和現在教科書的這首詩放一起了。
現在教科書裡,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題目變成了“憫農”,從側面看得出來,在過去的時候,我們學的這首詩題目,明明就是“鋤禾”。
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擡杠呢?甚至包括一些出版社。
改了就老老實實承認,不要說一直就是這樣。
用過的課本實拍
為什麼我要說這個事情?還是因為這兩天的教材争論。
我明明記得過去學的課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人教社說我們從來就沒有出版過這樣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
于是,就開啟了“擡杠”模式,人教社的意思是說你們肯定記錯了,我們壓根就沒出版過。但80後網友表示,要說記錯,總不能大家都記錯吧?
肯定是你修改過了内容。
就像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總不能說我們記錯了吧?我們80後學習的題目明明就是“鋤禾”,但現在的教材上卻是“憫農”。
這難道不是修改教材的鐵證嗎?
我們當時崇拜的明星
當然,我們并不是為了證明什麼,就是覺得自己的青春受到了羞辱。
小學階段,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難忘的記憶,就像歌曲裡唱的那樣: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隻有蝴蝶停在上面,黑闆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叽叽喳喳寫個不停。
同樣,小學階段我們學過的事兒,現在想想,是那樣美好的回憶。
那時候我們北方的農村還沒有電燈,我們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晚上在家裡點着蠟燭看書、背書,因為是農村人,所以對于這首詩,感觸也特别深刻。
我們學過的書
我們每天秋天和夏天的時候,都會幫家裡的大人幹活,那麼熱的天氣,拿着鐮刀在地裡割麥子,汗水流淌濕了衣服。
秋天在玉米地裡掰玉米,玉米地跟大蒸籠一樣很悶很熱,我們掰完玉米裝到蛇皮袋子裡背到排子車上。
所以從小,我們就格外珍惜糧食!
但現在,對于這樣一首描寫農民的詩卻有如此大的争議,但我看到很多80後的讀者都說這首詩的題目是“鋤禾”,我特别開心。
因為在這裡,有如此多能夠共鳴的朋友,衷心的謝謝你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