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降價的時間?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10月31日晚8時,“雙11”第一波正式開售,“先漲價再降價”再次成為熱點話題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盡管各大平台都對該行為進行了打擊,但仍有不少商家依舊存在先漲價再降價的行為,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雙11降價的時間?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10月31日晚8時,“雙11”第一波正式開售,“先漲價再降價”再次成為熱點話題。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盡管各大平台都對該行為進行了打擊,但仍有不少商家依舊存在先漲價再降價的行為。
受訪的業内人士表示,要真正解決問題僅僅依靠平台還不夠,需要政府監管繼續發力,完善相關法律,加大其違法成本,讓這些抱着“罰不抵利”的商家放棄僥幸心理。
早已屢見不鮮
近幾日,不少商家大促“先漲價再降價”,甚至“直接漲價”的消息不絕于耳。羽絨服3天3個價,洗發水套組比“6·18”貴了80元……不少網友發出了購物車或商品頁面的前後對比圖,直指商家“渾水摸魚”。
“我也碰到了,購物車裡的好幾件商品都提價了。”濟南市民陳曉玥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她看中了一款羽絨服,價格不高,10月中旬的時候價格為269元,結果到10月28日的到手價變成了399元,10月31日的價格竟然變成了425元。“我問客服了,客服表示因為優惠變了,價格就出現變動。”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市民金正雨身上。她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她曾看中一款貓砂,之前價格386.1元,後來調整到433.62元,“客服給我的答複是活動變了,價格也有所變動。”
“我發現客服的答複基本上就2個套路,要麼是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玩法;要麼是活動初期有免定金活動,很快這些優惠就沒有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買的不如賣的精。’
其實,這樣打着“雙11”的旗号“先漲後降”“預售多花錢”“虛假發貨”等現象早已屢見不鮮。有網友表示,這種操作“每年都有,最好提前一兩個月加購,截圖價格”,也有網友稱“提前加購也沒用,商家會先下架修改價格後再上架”。
據媒體報道,某品牌手機在10月16日的價格為2099元,10月18日價格變為2069元,降價了30元。但僅過了一天,10月19日時該手機價格竟漲到2469元,等到10月24日“雙11”預售開啟這天,價格有所回降,用完優惠券後為2299元。
“現在有很多比價軟件,可以顯示商品的曆史價格走向,我在下單前都是先查詢軟件,避免買貴了。”網購達人翟怡茗向經濟導報記者說道,“可能會出現我買的商品并非是最低價,但可以保證商品價格不會更貴。”
監管需持續發力
實際上,對于“先提價後降價”這種行為,早有相關條例進行約束。去年“雙11”前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全國互聯網平台企業和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下發了《關于規範“雙11”網絡促銷經營活動的工作提示》,要求嚴格規範促銷行為。明确要提高促銷行為的公開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價後打折”、虛構原價、不履行價格承諾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
而且各家平台對先漲價再降價的行為進行了打擊,但為何這種老套路仍屢禁不止?對此,在多個平台設有店鋪的孟廣新表示,主要是風險小,尤其是一些大商家喜歡這樣玩,“像我這樣的小商家不敢這樣。”
“商家修改價格的行為往往比較隐蔽,如果不是消費者有意識地對同一件商品進行持續跟蹤,往往很難發現價格的變化。即使事後發現價格上漲,倘若沒有對之前的價格頁面進行截圖,消費者也難以提供有力證據。”在孟廣新看來,即使遇到較真的消費者,那就退差價。“商家賣1000單産品,就算有20%的消費者退差價,商家還有800單産品多賺錢。‘罰不抵利’讓商家有僥幸心理。”
電商獨立分析師崔春紅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電商平台對先提價後降價的行為審查很嚴厲,同時還推出了保價服務,在價保期内,若同一商家的同一商品一旦出現降價,都可以發起價保申請,申請退差價。快手則推出“匹諾曹”行動,通過智能化手段,即時提醒主播可能存在誇大宣傳等違規行為,對屢教不改的商家、主播等加大處罰力度,一年内處罰虛假宣傳主播、商家和貨主數十萬人次。
“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監管持續發力,完善相關法律,加大其違法成本。”崔春紅表示,“數十萬元的頂格處罰相對獲取的利潤而言偏低,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引入懲罰性賠償标準,同時可以将這些違法行為列入失信黑名單并予以公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