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驟增,由于學生間人際關系的複雜化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迷茫等諸多因素,導緻大學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
近年,随着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驟增,由于學生間人際關系的複雜化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迷茫等諸多因素,導緻大學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如何幫助大學生舒緩壓力、調試心理,确保其健康成長,成為各高校共同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不知從何時起,大學生心理宣洩室開始出現在全國一些大學校園。 據媒體報道,哈爾濱商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建立的心理宣洩室,成為這個學校學生緩解壓力、釋放心情的好地方。如果心裡有壓力無處釋放,可以到心理宣洩室大喊一會,或者把自己無法宣洩的内容在宣洩闆上統統寫出來;如果不解氣,還可以對着沙袋拳打腳踢打上十分鐘。每天都有學生到這裡用各自喜歡的方式宣洩、減壓。宣洩室設立近半年,就有近百人次學生來這裡自我調節、減壓。
新學期開始,中南大學傳出消息,學校斥資160萬元建立的四個标準化心理咨詢室,面向全校學生免費開放。記者日前慕名來到這裡。
記者了解到,心理咨詢室設有辦公室、接待室、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培訓室、心理測量室、沙盤室、宣洩室及音樂放松室。擁有專業圖書100餘冊,專業音像資料、專業期刊和報紙各10餘種,心理測評軟件兩套。現有專職教師6名,兼職教師26名,均持有國家職業心理咨詢師資格。
進入10多平方米的全封閉的心理宣洩室,記者看到,這裡的裝修很特别,窗戶被厚厚的窗簾嚴嚴地遮住,四周的牆體被厚實海綿包成了軟牆體,屋子中間豎着兩個可供學生擊打的橡膠人,整個宣洩室的地面則鋪着厚厚的藍色地毯。
這是一個奇妙的房間,既充斥着暴力和憤怒,又化解着痛苦和委屈。在心理宣洩室,記者看到一名戴着眼鏡的男生戴着拳擊手套,對着橡膠人大打出手,口中還不時發出怒吼。趁他情緒稍有穩定,記者采訪得知,今年正讀大三的這位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太大,一時無法排解,心理負擔很重,經過咨詢師的引導,來此拳擊解壓。 記者了解到,這種最早出現在歐美和日本等地企業中的橡皮人,可貼上高層的姓名,專供員工痛打,宣洩不良情緒,效果較好。最近幾年,我國的一些企業和社會活動中心也引進這種宣洩室,但是官方引進的尚未見報道。
中南大學咨詢室老師告訴記者,咨詢室主要是幫助學生們解決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困惑與心理疾患,以及個人成長過程中涉及的各種問題,包括人格、個性培養,職業選擇,專業興趣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抗挫折能力培養,學習生活适應等,幫助學生們解決學習、生活、情感上的痛苦,對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免費心理咨詢。
另據記者了解,目前高校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正在呈上升趨勢,通過到心理宣洩室宣洩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們的心理問題得到緩解。從目前各地高校已有的“心理宣洩室”設置來看,私密空間中可提供橡膠人、拳擊手套等用品,通過擊打等“虛拟暴力”來發洩焦慮、緊張情緒。再通過心理咨詢教師的開導,學生可以通過積極的方式很好地釋放心中的壓抑情緒。目前,宣洩室越來越受到在校學生的認可和歡迎。
心理宣洩室的是與非
心理宣洩室走進校園,自學生對橡膠人揮拳相向開始,這種是與非的争論便如影随形而至。
一些學生将橡膠人想像成為自己的同學、熟人、鄰居,一些學校的校長、老師也将自己樹為靶子,讓學生在“自己”身上宣洩郁悶和憤怒。
這種以虛拟特定對象為“選擇目标”暴力宣洩方式,引起一些學生家長十分擔憂。他們認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用暴力宣洩的辦法幫助學生出氣,是否可以說學校已到了育人乏術的地步?再說,讓這種将發洩目标設定為傳道解惑的老師身上,使學生遺棄了情義,将我們傳統文化的“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撕得粉碎。老師都可以成為敵人,還有什麼人不可以拳打腳踢?
暴力發洩會不會形成心理暗示,刺激發洩者心底的暴力傾向?一些社會工作者旗幟鮮明地表示,這種暴力宣洩不宜提倡。他們認為,大學生還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可塑性很強。如果受到一些挫折和委屈,就靠發洩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長此以往,很容易養成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學生有什麼問題或是對誰不滿,完全可以通過溝通或是尋求辦法處理,而簡單地用暴力解決問題,隻會培養仇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下暴力的種子,就不可能收獲文明的果實。再說,心理宣洩室畢竟是個充斥着暴力和憤怒的地方,有着誘導“暴力”傾向的一面。到宣洩室裡找橡膠人“施暴”,固然洩了一時壓力,但這種訴諸暴力的發洩,會使學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些教師也對心理宣洩室的功用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心理宣洩是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以适當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洩對于緩解學生心理壓力是有益處的。但是,簡單的打、砸、吼,以及遷怒于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學生心理“減壓”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配備心理輔導教師,學校校領導、教師也可同學生談心交朋友,或者組織文藝體育活動。簡單的宣洩反而對其心理治療留下陰影。
在社會各界對心理宣洩室的争議中,一些學生卻對此表現出少有的熱情。記者在湖南一些大學校園采訪了解到,學生們感到心理宣洩作為一種情感發洩方式,确實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情緒、減緩心理壓力的作用,因此認為在學校裡建立心理宣洩室是有必要的。
中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唐海波告訴記者,心理宣洩室是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而設立的。心理宣洩室的創建,表明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唐海波介紹,心理宣洩室創立以來,改善了學校心理咨詢條件,給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為學校師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心理知識的場所,增加了一個心理教育培訓基地;同時,形成了一個好的氛圍,讓大家更加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治療要區分對象分類疏導
面對社會上對心理宣洩室見仁見智的議論之聲,中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馬曉紅認為,心理宣洩室隻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要真正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必須同時搞好疏導工作。
馬曉紅告訴記者,從她們所進行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調研情況看,大學生普遍存在種類不一、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常見的還是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抑郁和焦慮。大一新生主要是适應新環境困難,理想和現實出現落差,人際關系不好處理。大二、大三學生主要面臨一些情感困惑。大四畢業班學生是心理問題較多的群體,主要是他們面臨就業困難的現實,找工作較難,繼續考研也不易,還要花家裡錢。而研究生班的學生則更多來自學習的緊張,社會不能給予他們想要的東西。
馬曉紅介紹,對這些上門求教者,學校因材施教,區别對待。平時比較寬容、大度,遇事可以迅速自我調節的,就不用做心理宣洩了。對長期焦慮、失眠、多夢的學生,她們對其進行音樂治療,讓學生在舒緩的樂聲中平靜自己,陶冶性情。對無具體誘發事件,情緒低落的學生,她們将其引進沙盤室,通過遊戲的方式表現真實的自我,探求心理低落的原因,再對症治療。
記者了解到,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中南大學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性格比較内向的,學校通過語言宣洩的辦法,引導宣洩人盡情訴說;過于内向的,他們既不想對着橡膠人“下手”,也不願對咨詢者“訴說”,幹脆引導其采用哭泣的辦法進行宣洩。
馬曉紅透露,隻要性格外向的,心理又有未完成情結,例如以前受過别人欺負,心理一直沒有忘懷,引導其采用暴力的方式,将橡膠人想象成任何一個自己不滿的人,進行暴力宣洩。提供這樣的心理宣洩室,發洩不是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心理的相對平衡,從而有助于将消極能量轉化為積極能量。
“盡管如此,在其宣洩完成後,教師還得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引導,”馬曉紅說,“通過引導,讓他們重新認識引起事件的原因,重新認知自我,從而達到寬容别人,接納自我的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