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分開的兩人隻在周末或休假時聚在一起,偶爾也會相約一起吃飯或聽音樂會,但如果在不該見面的日子一方想到另一方的住處,則需要電話“預約”讓對方應允。如今兩人結婚已經一年多,蘇婷仍然覺得跟戀愛時的感覺一樣,“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事情不願意當他的面去做,怕破壞形象。”對這種Solo生活,蘇婷很享受。
婚内單身 讓愛保鮮
當大量未婚者熱烈同居的時候,一些結婚者卻悄然分居———這果真應了錢鐘書先生的婚姻“圍城”說?然而,此刻出現的婚内分居者,卻不是因為離心離德,而是企圖用分居來為愛情保鮮。
“我們要天天相戀,但不要天天相見,隻需要悱恻纏綿,絕不要柴米油鹽,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絕不用共同的房間……”
黃舒駿的這首老歌描述的幸福理想現在已經成為婚内Solo族的家庭規範。
Solo男女們已結婚登記在冊,他們的家庭比許多人要優越,但夫婦兩人執意要在一個城市裡分開相處,隻在時間軸上的某一個點才相遇,共度浪漫後再各回各巢。他們與傳統的分居人士截然不同,主動演繹着婚内的Solo身份,也就是“婚内單身”。
同城分居
Solo本意是獨奏,後來引申為“單飛”。如今,這種主動選擇婚内分開生活的人士在國内各大城市已不鮮見。他們通常過着“五加二”的生活,即五天工作日裡雙方居住兩處,隻有到周末的兩天裡居住一處。
蘇婷就是婚内Solo的一員,在上海徐家彙一家網站工作的她,每天下班都要倒一段很長的地鐵回到位于浦東陸家嘴的住處。而蘇婷的老公則住靜安區,在離家不遠的地方經營着自己的廣告公司。
蘇婷的房子是她在結婚前買的,婚後兩人也沒有搬到一處。“這樣雙方都有自己的空間,彼此不會幹擾。”兩人都覺得分開住能給自己的事業提供更多的時間。任部門總監的蘇婷日常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很晚才能回家,一日三餐也都是在外面解決,回家之後則是完全放松的狀态,“我的很多同事不同,她們忙了一天回家還要照顧家人,完全沒有了自己。我現在的生活跟婚前沒有太大區别。”
平時分開的兩人隻在周末或休假時聚在一起,偶爾也會相約一起吃飯或聽音樂會,但如果在不該見面的日子一方想到另一方的住處,則需要電話“預約”讓對方應允。如今兩人結婚已經一年多,蘇婷仍然覺得跟戀愛時的感覺一樣,“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事情不願意當他的面去做,怕破壞形象。”對這種Solo生活,蘇婷很享受。
在上海類似于蘇婷這樣的家庭模式并非獨有,上海大學葛紅兵教授告訴記者,在他的朋友中有一些人就采取這種生活方式,他們分開居住的原因一半是為了工作方便,一半也是願意嘗試這種新的生活模式,“他們不會作任何努力來使兩人生活在一起。”
有媒體報道,全國婦聯于2002年底調查統計,北京的婚内Solo(包括異地居住的夫妻)超過一萬對。在廣州、武漢、天津、沈陽等其他大中城市,這些“周末夫妻”也在顯現。
“獨唱”不限年輕
對于Solo家庭,他們通常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夫妻雙方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他們可以方便地獲得各種資訊。兩人所從事的工作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職業聲望,具有豐厚的收入,一般而言,夫妻雙方都有屬于自己的住房。
而對Solo族的年齡特征卻很難界定,這與通常人們認為隻有年輕人才選擇時尚生活這一思維定式有沖突。至少在記者了解的Solo族中并非隻有年輕的成員,而是從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到五十多歲的中年夫妻都有。2002年,黑龍江省婚戀家庭研究所所長郭礫所在的研究所在哈爾濱市作了一項關于Solo家庭的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的形式對12對夫妻進行調研。
在這些人中,有四對是年輕夫婦,均為1976年到1978年間出生的獨生子女。除此之外,剩下的8對都是結婚在10年以上的“老”夫妻,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這其中又分兩種類型:一種是丁克家庭,家裡有兩處以上的住房,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和豐厚的收入,雙方的感情也很好。但在相處10年後,彼此都覺得生活有了乏味的感覺,于是選擇Solo,在自己的小圈子開始“獨立”的生活。
另外一種則是再婚家庭,而且以在機關工作的人員居多,男女雙方的條件都非常優越,但因為彼此都有孩子,擔心和對方的孩子處理不好關系而選擇“周末夫妻”。
[情感]更多精彩
達人講堂:如何與美女談笑風生
高人支招:如何防止老婆出軌
男人最怕聽到的十個話題
女人心中的好男人标準
男人對所愛女人的種種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