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中國古代性學陰陽理論

中國古代性學陰陽理論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10 03:47:19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的各個方面,中醫性醫學亦如是。首先,在基

  本的男女性别特點的識别與劃分上,中醫性醫學認為男性屬陽,女性屬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在《天下至道談》中則明确指出:“是以雄牡屬為陽,陽者外也;雌牝屬為陰,陰者内也。凡牡之屬靡(摩)表;凡牝之屬靡(摩)裡,此謂陰陽之數,牝牡之裡(理)。”即雄性(男性)者屬陽,其性器官外露可挺舉,性交時隻在生殖器官的外表進行磨擦;雌性(女性)屬陰,其性器官内涵而隐蔽,性交時則在生殖器的裡面進行磨擦。并認為這就是因為陰陽、雌雄、男女性别的特點不同的道理。

  陰陽之間不僅是對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要以其相對立的另一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是由陰陽的對立互根,矛盾統一運動的結果。中醫性醫學也認為,男女陰陽的性别不同,但兩者又必須互依互根,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續衍生。因此,男女間的性生活不僅是“人之大倫”,也是萬物化生之一。所謂“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素女經》),“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易經》),“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三元參贊延壽書》)。

  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中醫性醫學的養生學派還認為,“陰陽交合”具有補益髒腑,暢通氣血,卻病延年的作用,所以“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否則“陰陽不交”不僅會“坐緻壅阏之病”,而且也會損傷壽命。所以,那些“幽閉怨曠”長期陰陽失交,不過性生活的人,“多病而不壽”(《抱樸子内篇・釋滞》)。

  根據陰陽學說的觀點,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正常狀态,反應在人體上則屬于生理現象。一旦陰陽的平衡協調狀态遭到破壞,出現陰陽的偏盛偏衰,即表現為病理狀态。兩性之間的行為、關系也如此,陰陽交合固定是生理之所需,但若交合失當或太過,即會導緻陰陽的偏頗失調,從而諸病蜂起。因此,中國性醫學強調“合男女必有則也”,即交合中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和原則,以期達到“陰陽相感而應”,使“男緻不衰,女除百病,心意娛樂氣力強”的效果。為此,中國性醫學對于男女性交時的體位姿式,所宜所忌,以及交接時與氣功導引相結合的具體方法等等,都頗為講求。如古人主張夫婦性交時,陰莖進入陰道宜淺不宜深。認為:“陰陽之和在于琴弦、麥齒之間、陽困昆石之下,陰困麥齒之間,淺則得氣,遠則氣散。”(《醫心方・卷二十八》)意即陰陽二氣的和合協調,主要在陰莖置于琴弦(入陰道一寸處)與麥齒(入陰二寸)之間。因為陽氣易困乏于陰道的昆石(約在陰道的五寸處)以下部位,陰氣則易受損于陰道的麥齒以後。所以夫婦交合時,陰莖進入較淺則陰陽二氣得以和諧;若進入過深時,則陰陽二氣易于耗散,說明夫婦同房時陰莖進入不宜太深。同時古人還認為,陰莖進入淺不僅能使女言達到“淺則女美”的作用,而且還有利于孕育。如《千金方》說:“進火之時,當至陰節間而止,蓋深則少陰之分,肅殺之方;淺則厥陰之分,融和之方。”按陰陽學說,陰主閉藏肅殺,陽主升發生長。少陰為“陰中之陰”,故稱“肅殺之方”;厥陰為“陰中之陽”,故稱“融和之方”。說明夫婦在性交時,陰莖進入較淺,能使陰陽二氣和合協調,有利于孕育。同時,古人認為在性生活中陰陽二氣失于協調,是導緻男子性功能早衰的原因之一。因為,男子的性器官所處部位(在下身)“居陰而不見陽”,兩性交合時,如果陰莖尚未壯盛,同表明“和氣未至”(即陰陽和合之氣未至),此時倉促行事,則男女不能互相感應,所謂“不刃兩熱”,加之體力過勞,情緒不穩,飲食失節等因素,久之便會損傷體質和性功能。因此,要防止性功能早衰,必須講究“接陰治緻之道”,交接時定要等到性器官壯大堅熱且有充分準備時再徐緩進行,做到适時而不縱欲,性樂而節制瀉精,如此則可以使元氣儲備,精液積蓄,保持性功能不衰。

  此外,在性的養生保健方面,古人提出的有關“七損八益”的具體方法,其關鍵也在于調和陰陽二氣。所謂“察陰陽失調所在,以平為期”。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用以代表具有對立統一關系的兩種事物屬性,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其基本内容主要是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