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大寒養生 做好這點就能健康過大寒

大寒養生 做好這點就能健康過大寒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9-18 11:12:10

  我們即将迎來大寒節氣,大寒不僅僅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之尾,預示寒冷到極點,之後春天将至。因此,在這個寒冷的節氣裡面我們一定要最好養生工作。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好大寒養生呢?不要着急,接下來就跟着小編一起去看一看吧!

  易引發呼吸心髒疾病

  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中醫認為“大寒”是陰氣最重的時期,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大寒”時節氣溫持續降低;天氣較為幹燥,降雨較少;暴雪、霜凍等極端天氣較多,是感冒、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哮喘、肺氣腫的人要格外注意。

  由于持續的低溫,使得皮膚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髒的工作量增大,容易誘發高血壓和心髒病。

  幹燥寒冷的氣候,還容易使老年人患感冒、肺氣腫和支氣管炎。這些病症都會加重冠心病的症狀,并可誘發心絞痛。

  所以,有心腦血管病史的老年人在此節氣中尤其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門,避免感冒。外出時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圍巾。

  進補食材宜葷素搭配

  在專家看來,大寒養生進補要講究“葷素搭配”。北方人冬季愛吃餃子,傳統的餃子餡包括菜、肉、蔥姜蒜等食材,而這些食材搭配正符合養生理念。

  中醫認為,大寒時節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羊肉,牛羊肉有溫補作用,能夠禦寒,但同時要多吃些時令蔬菜,如蘿蔔、白菜等。

  此外,還可以吃些大棗、黑豆、核桃等養護脾腎、肝血。女性朋友在寒冷的冬季多吃一些核桃、大棗能夠有效預防或緩解女性痛經。

  專家強調,大寒時節喝粥是個非常好的養生習慣,喝粥能夠養胃,同時,食材通過熬煮可以将藥用價值發揮出來。比如,在家做蘿蔔湯的時候不要放太多的調料,加點牛羊肉或者排骨來進行熬制,能夠達到非常好的養生效果。

  選擇有氧運動最适宜

  冬季鍛煉也是增強體制的方式。大寒時節可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走、打太極拳等,既活動了肢體,也加強了氣血循環運行。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在活動量和運動方式上應注意适宜、适度,同時大寒時節的室外活動時間不可選在太早進行,最好等太陽出來後再進行室外運動。

  專家議大家,大寒時節可以選擇每天晚上泡腳。每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加些藥材來泡腳,如果是陽虛怕冷畏寒,可以在泡腳水中加一些姜;如果平時有關節疼的情況,或者患有關節炎、血脈不通的人,可以加些紅花來泡腳,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大寒節氣養生原則

  1.腿腳保暖是大寒養生的關鍵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光,稍不注意就可能生病。因此,預防寒冷侵襲至關重要,尤其是膝蓋和雙腳。

  現在許多年輕人,為了追求美麗,大冬天也經常穿短裙在寒風中穿行,這樣雖然美了,但膝蓋非常容易受到寒氣侵襲。

  專家表示,膝關節本身是腔隙關節,直接對着風吹,寒氣很容易進去。

  因此,天氣冷時不僅要穿厚實點,還應該戴上護膝進行額外的防護。

  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因此腳部保暖也很重要。

  專家建議,入睡前以熱水泡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睡眠質量,對保健養生都有積極的意義。

  特别是那些深夜還在上網或伏案工作的人,睡覺之前用熱水泡腳,緩解疲勞,預防寒冷的效果更明顯。

  2.進補多食粥

  中醫認為,最寒冷的季節是陰邪最盛之時,此時在飲食上要特别注意粘硬生冷,要多攝取一些溫熱食物,以此抗寒、保養陽氣。

  飲食上應首選溫補類食物,比如雞肉、羊肉、牛肉等,其次可選一些平補類的食物,比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等。

  冬季喝粥對身體也是很有好處的,不但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可祛病養生。

  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别是羊肉粥、八寶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3.大寒養生要鍛煉,運動要适宜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季運動鍛煉對養生有重要意義。

  因此冬季可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跳繩、踢毽子、打太極拳等,既運動了肢體,也加強了氣血循環,全身四肢才能溫暖。

  養生專家表示,在“大寒”節氣裡,氣候一冷一熱很容易感冒。

  所以如果要運動的話,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後。

  由于戶外氣溫比室内低,人的韌帶彈性和關節柔韌性相對不夠靈活,為避免造成運動損傷,在運動前先要做一些熱身準備。

  結語:大寒天氣寒冷,讓人不可不防,我們除了要做好平時的防寒保暖的工作以外,還一定要注視起大寒養生。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了關于大寒養生的方法和原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讓大家都能擁有一個好身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