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寶寶疳積怎麼治療?

寶寶疳積怎麼治療?

母嬰 更新时间:2025-11-25 01:28:23

  寶寶疳積怎麼治療?

  寶寶疳積怎麼治療?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大口大口地吃飯,長得快快地、壯壯地。但有些寶寶一到吃飯時,就會愁眉苦臉,覺得吃下去這些飯菜真讓他們發愁。媽媽隻好極景哄、勸、許諾”之本事,可成效并不大,眼看着寶寶一天天瘦下去,和同齡的寶寶一比,各項生長指标都落後,做媽媽的怎麼能不着急呢?

  一、寶寶身體有了“積”

  這樣的寶寶多是患了中醫所說的疳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積”。它是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病症,通常城市的兒童發病率較高,主要見于5歲以下的寶寶,尤其在夏季炎熱時發病率較高。但是,如能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很快就會治好;若不予重視則容易引起貧血,并發營養不良,影響寶寶正常的生長發育。

  二、什麼原因使寶寶身體有“積”?

  “積”是由于寶寶的髒腑嬌嫩、脾胃消化功能尚未健全所緻。中醫認為,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方能知饑欲食,食而能化,寶寶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引起寶寶身體有“積”的主要病因如下:

  1、媽媽妊娠期間營養不良,或寶寶是早産兒,先天腸胃功能不足;

  2、寶寶經常饑飽無度,加之大人盲目給吃營養食品、零食,損傷脾胃;

  3、嬰兒時期沒有及時添加輔食,消化功能較同齡寶寶差。

  三、寶寶有“積”的表現

  寶寶有“積”後,大多表現為見飯不喜,沒有饑餓感,但喜冷飲;面色萎黃,形體偏瘦,毛發稀疏、枯黃;脾氣煩躁易哭,夜間入睡不穩,額頭上多汗或面紅耳赤,口中有酸臭氣味;體内鋅、鐵、鈣等微量元素均缺乏,血色素也偏低。

  四、小兒疳積居家治療法

  寶寶有“積”,可以通過吃健脾、消積的藥物治療,但對有些寶寶來講喂藥很困難,且見效慢。中醫傳統療法即捏積,對治療寶寶有“積”有其獨到之處。捏積也稱為小兒按摩,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通過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捏積的方法操作簡便,方便易行,并且見效快、療效好、無毒副作用。方法為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各位媽媽不妨一試。操作方法如下:

  1、運大腸:大腸穴位于食指端桡側邊緣至虎口。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做直線推動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還可治療腹瀉。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紋面。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推動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療寶寶嘔吐、腹脹。

  3、揉闆門:闆門穴位于大魚際隆起處,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揉此處,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療寶寶腹脹、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推動按摩此處,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療身熱煩躁、便秘的寶寶。

  5、捏脊4遍:雙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寶寶的皮膚,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到大椎兩旁,即為捏脊一遍。如此反複4次,可治療寶寶厭食、腹脹、腹瀉。

  媽媽須知:

  1、在進行上述療法時,媽媽一定要注意推拿手法要輕柔,在按摩處的皮膚上撒少許爽身粉,這樣操作起來會減少阻力,減輕不适感。

  2、如果寶寶皮膚局部有皮疹或破損,一定要暫時停止按摩。

  3、正在發熱患病的寶寶不适宜使用此法。操作掌握不好的媽媽,可到中醫醫院進行此項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