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盛夏高溫酷暑之際,是腸胃病高發季節,每日腸道門診和消化科的病人絡繹不絕。幾天前,張大夫接待了一位自稱患了不治之症又求醫無門的病人。患者是位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士,這位李先生在某外資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由于工作關系,經常天南地北地跑,生活和飲食都很不規律。三個月前,李先生經常感覺沒有食欲,飯後感覺腹中脹氣,還經常出現腹瀉。起初,李先生以為是一般的胃腸問題或脾胃不和,随便吃了些助消化的藥物,很多天後,病情不但未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李先生去了很多家醫院,腹部b超、纖維胃鏡、消化道造影等檢查都做遍了,未見異常,但不舒服的感覺像惡魔一樣始終糾纏着他,李先生總覺得自己是得了胃癌一類的惡疾。
張大夫初步了解了他的病情,又向李先生詢問了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原來,已近不惑之年的李先生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晚上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還要輔導兒子功課,經常是一邊為孩子做聽寫練習,一邊打瞌睡。工作和生活壓力時常使李先生覺得喘不過氣來,每天像上了發條一樣,腦子裡的弦繃得緊緊的,時間一長,他經常感到腰背酸痛、周身乏力,有時還會失眠。前一段時間,工作更加繁忙,竟又添了腸胃不适的新毛病。
張大夫聆聽完李先生訴苦,又仔細分析了他的各項檢查結果,最終将其診斷為:功能性胃腸功能障礙伴發抑郁症。李先生對診斷結果吃驚不已,原以為自己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怎麼會是抑郁症呢?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學者對情緒波動對人體胃腸運動的影響做過研究。研究顯示,當患者情緒憂郁、恐懼或易怒時,可顯着延緩胃的消化與排空,結腸運動也明顯受到抑制。據統計,功能性的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符合抑郁症診斷标準的占30%以上,結腸功能紊亂患者中50%以上伴有抑郁。
由于人們對心理、精神障礙可以引起諸多的軀體症狀認識不足,所以,很難想到這些消化不良、胃痛、腹瀉等症狀會是由心理、精神障礙引起的,其實如果能及時到醫院就診,經醫生鑒别,如果消化道症狀是由于抑郁引起的而非軀體器質性疾病所緻,這些症狀的消除就需要抗抑郁的治療。抗抑郁治療一般常用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患者可以從醫生那裡得到真誠的解釋、勸告、建議和糾正一些不正确的認識。當心理治療效果不理想時,經醫生診斷後可遵醫囑服用抗抑郁藥物,如百優解等,一般都會取得較好的療效。随着情感障礙的糾正,因它引起的身體的各種不适症狀也會随之好轉。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禮來旭日工程每周将邀請一位知名醫生,針對婦女、老人、大學生等不同人群講解有關精神心理健康的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