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很注重教育和學習的。所以也流傳下不少相關的諺語。例如經常聽到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等等。這種諺語的特點是以精神力量鼓舞人,鼓舞學習者的精神鬥志,不怕苦難,堅持努力。還有例如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基本上都是類似。
但是這些諺語正是因為太過強調精神力量,而不講究方法論,所以,當我們聽到這些典故的時候最開始覺得精神振奮,但一段時間後就熱情消退、偃旗息鼓了。
還有一種就是強調宣揚成功者的狀态。例如“子曰”、“如是我聞”。仿佛聖人大師們天生就是成聖成佛的狀态。卻有意無意忽略掉學習的經曆。這樣的故事看多了,很容易讓常人升起一種絕望感,覺得完全無望達到哪怕他們1/100的境界。
夾在這些諺語中,還有一個是講學習方法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這也是很少有的論述關于學習方法的諺語之一。
但是,因為這個諺語太簡潔了,也沒有太多在方法論上的解釋和細化。我們很容易就會産生不信任感:我們每個人上學的時候,都是從記筆記過來的呀。但似乎也沒有什麼用。我們都是很正經的每次上課都會把老師黑闆上的東西和工整或潦草的摘抄到我們的筆記本上。但是學習依然很難,成效也未見十分有用的提高。并沒有因為記筆記而比不記筆記的情況增強了什麼特殊的能力,或者學習上有了很大提高。
不過我個人經過半年多的實踐,覺得記筆記這種方法還是十分有效和有用的。當然如果隻是簡單的摘抄記錄效果就差很多,在這種方法後還是隐藏着很多學習的細節的。
一定用自己的語言輸出如果摘錄就可以很好的進行學習和記憶,那麼這種方法無疑太過簡單了。學習就可以簡化成老師在黑闆上寫一個字,你在下面記錄一個字----但顯然這樣是不能記住任何東西的。你隻是做了一個最簡單的記錄工作,隻是從眼睛接收,然後從手上輸出,這樣是記不住任何東西的。這裡面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
不經過大腦處理就不能學會東西
我們對任何一個信息都必須經過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接收、分析、條理化,才能真正的把書本上、視頻裡的東西轉化成你自己的知識。
所以做筆記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輸出工作。當你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語言的時候,大腦才能真正有效而深度的參與到學習這個過程之中。你也在真正意義上進行了學習這一工作。
當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輸出,還是要進行一些訓練的。你并不是要把每一句學到的東西隻字不差的用同樣的句法進行輸出。在輸出的時候完全可以添加自己的感悟,如果結合自己現實的例子效果會更好。即使對學到的東西有任何的疑問,甚至覺得它完全是錯誤的,也可以把這個疑問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十分有效,每一次的記錄,在以後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參考了解當年學習時的狀态。即使你當時的感想和理解是錯誤的,當事後翻閱到的時候,也是一個絕佳的糾正和改善的機會。如果不記錄下來,往往這個機會就失去了。你永遠不會記得當年學了些什麼東西和當時瞬間自己頭腦中真實的想法。
是的,可以說是永遠會忘掉。因為人的記憶是一個很會矯飾自己的系統。很多東西在哪怕僅僅半個月以後回想起來,當時的很多情緒或者思維的細節也都會忘記,或者不自覺的加以修飾變得面目全非。
不追求全面,而追求某一點的深入記筆記,一個大忌就是貪圖全面。我們原來課堂上的時候往往養成一個很壞的習慣,就是筆記貪圖全面,恨不能一字不差的把老師教的東西全部照搬下來。
但是你這有照搬,隻是表面上的全面。往往這種筆記隻是一種結論性的信息,而過程往往是缺失的,因為過程往往都是老師用語言表達的,因為在課堂上這樣效率比較高嘛。這些過程如此重要,如果缺失,隻有個結論的筆記,那麼筆記價值會大打折扣。這是因為你缺失了學習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學習的過程往往都是推衍的。
我們學過的很多東西往往會從某個結論推衍另外一個結論。比如數學從一個公理推衍出很多定理;比如物理從某個現象推衍出現象後面的原理和公式。甚至就算是曆史這樣的學科,也是有一條貫穿的時間線,雖然不是完全的邏輯上的推衍,但是知識點也可以沿着時間線進行索引。
如果我們貪圖記筆記的全面,很有可能就變成了一種照搬。把要學習的東西完全按照作者的想法照搬過來。這是與我們自行思考加工的原則相違背的。
筆記貪圖全面,與灌注深刻思考的學習方式,其實是矛盾的。當我們學習任何知識的時候,往往在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中,有不少重合的存在。這些知識應該隻是淺顯的過一遍就可以,但是如果貪圖必須用筆記記錄下來,那麼其實價值不是很大。勢必使我們的筆記失去簡潔性、專注性而變得難以索引和複習。
記筆記,其實就是建立一種與所學習内容的深度鍊接。如果你隻追求知識形式上的結構完整而忽略各種各樣的細節的話,那麼必然不可能深入。
複習和補充筆記的一大功效就是可以進行回顧。如果好不容易把思想中、頭腦中容易失去和忘記的一點點靈感輕易放過去了,可能你再也抓不到他。這些靈感往往在專注的學習狀态下比較容易被觸發出來。他們是很寶貴的,是你所要學習的内容與你原有知識體系相結合的重要的節點。這些節點是擴展新的知識,并融入你個人内在化知識體系的依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掌握了正确的記筆記的方法,并且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輸出了,但是并不證明你已經掌握這些知識了。記筆記這種輸出方式隻是可以加深你對新知識的印象,但離你完全的将知識内在化還有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要怎麼跨越呢?那就需要複習了。可能我們想起複習這個詞,就容易引發當年上學時那種痛苦的複習的回憶。但其實對照着自己記錄下的筆記複習非但不痛苦,而且還會很愉悅。因為他們都是在之前某個時刻頭腦中确實發生出來的想法和思想,現在隻是重新把他們調用出來罷了。這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學習的過程,所以絕沒有剛剛接觸知識時那麼艱難。
複習過程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如果在學習中回顧自己以前的思考過程,很容易就會與新的思考進行碰撞并生成新的節點。這些節點又比你以前的學習狀态更進一步,這是因為有些知識已經慢慢在被内在化,我們又能以這些内在化的節點上,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鍊接。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說起來容易,持續的做起來才是最難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在記錄方式上進行實踐。
其實記筆記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速度慢,效率降低嚴重。基本上會比你看書而不記筆記的時候慢上兩到三倍。這容易使人産生一種浪費時間的感覺。但相信我,閱讀和學習的時間雖然被拉長了,但并不是被浪費掉。你的記下的每一個字都将作為你對思想的一部分留存下來,成為内在化入頭腦中的第一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