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片中的詛咒都是假的、虛構的。
2.片尾字幕“謹以此片紀念我的小天使”指的是導演的狗狗,黑鼻。
導演也把照顧黑鼻的經曆融入影片——他當初也在醫生指導下給狗狗斷食斷水,打點滴。
但他内心其實不确定這是否會管用,是否會對狗狗造成傷害。
正如片中朵朵被禁食禁水7天一樣。
有些人會出于愛意對自己愛的人造成傷害。
3.劇本中朵朵本來是男孩,叫仔仔。
4.飾演朵朵的女孩叫黃歆庭,這是她的銀幕首秀。
5.片中朵朵身上的傷以及boss的造型,靈感源自幾年前在網絡流行的“讓人極度不适”的照片。
千萬不要手賤去搜索“蓬蓮乳”“空手指”。
慎看!
有朋友提到:
“蓬蓬乳,空手指,盯着圖片中心10秒向牆上看,芭蕾的女生向左轉還是右轉,不點贊死全家,導演指定玩qq空間或者是百度貼吧”。 6.影片一共有150個特效鏡頭。
7.影片原計劃叫《鬼島》,是三段式電影,“咒”是其中的一段。
後面還有“醃”和“困”,其中《咒》是實驗片,《醃》是傳統鬼片,《困》是親情驚悚。
8.導演準備拍“一字三部曲”,《咒》是第一部。
後兩部從“醃”“困”“偶”“葬”中四選二。
三部故事獨立,但都改編自台灣真實的恐怖故事。
9.導演計劃拍攝《咒2》,不在“一字三部曲”中,而是是算作三部曲的外傳。
《咒2》源自導演曾經筆記中的靈感,故事隻發生在小孩子身上,但内核非常“成人”。
主角依舊是朵朵。但拍攝手法會“徹底不同”。
10.片中吃頭發的青蛙是假的。
11.佛母臉有20幾個版本。
再贈送幾個吧:
12.導演要求《咒》的全體演員,除非劇情需要,禁止上妝。
13.關于結局,以及朵朵的生死,導演給出了兩種解讀:
“①.如果《咒》對你來說是純銀幕內的故事;你怎麼看最後一個鏡頭,不要懷疑,它就是你心中想的那樣!實在很希望觀眾用自己的意識決定這部電影的世界,要是每個觀眾感受、意識到的「結局」各自不同,該有多切題。
②.如果《咒》對你來說跟你處於同一個時空;那麼朵朵是死是活,就是整體互動的一部分,越多人*祝福*,她就越?
目前看起來,她應該是可以活著拍第二集了。”——柯孟融
14.在删減片段中,出現了女主打“黑蛋”的段落。導演稱,其實在《靈媒》上映之前,《咒》就已經拍完殺青了。
這個段落純屬巧合。
(在東南亞,人們相信可以通過打破雞蛋來判斷是否“染邪”,黑色即為“染邪”)
15.有些觀衆說看完電影後被詛咒,比如開關莫名失靈,掃地機器人怎麼也掃不完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玩笑,也是營銷的手段之一。
大家不要自己吓唬自己了。
16.牆上出現很多手的橋段也不新鮮。
經典的《活死人之日》(1985,又名喪屍出籠),《 誰是鬼? 》《倩女幽魂》等都出現過。
但鼻祖的話應該是羅曼·波蘭斯基1965年的《冷血驚魂》:
17.影片在上映時,曾讓“八字輕”的人免費觀影。後來還傳出八字輕的人不要看電影,否則容易中邪。
這些都是營銷。勿當真。
(影片當時分級為15禁,即15歲以下不得觀賞)
18.《咒》中的“祝福”手勢分3步:
19.洞穴中有很多童子像和鏡子,其實是為了封印住大黑佛母。
洞穴裡都是鏡子,為的是讓佛母的詛咒在鏡子上不斷反射反彈,但出不去。
每個童子像指向的都是死路,而且都有一面鏡子,為了是讓佛母迷路。
而且死路盡頭擺放的都是祭品,但不完整。
為的是讓佛母不斷尋找祭品,在鏡像的迷宮中迷路。
從而實現封印。
20.朵朵在醫院裡出來時,明顯有人牽着,這個“人”就是佛母。
也是佛母引導朵朵找到六年前獻祭的小女孩。
因為佛母已經計劃好了一切,她想讓朵朵的母親找到六年前的女孩,并從女孩身上取下東西去獻祭,這樣朵朵母親就會把她釋放出來。
朵朵的“染邪”,朵朵媽媽的獻祭,佛母都早已計劃好。
至于為什麼佛母計劃這麼周全。
導演稱“God works in a mysterious way”(神明總是以神秘的方式在運作)。
“冥冥之中她都早已計算好了。”
21.《咒》并不是第一部華語僞紀錄片,第一部其實是2016年沒能公映的《中邪》。
《咒》為了彌補僞紀錄片鏡頭模糊、搖晃、角度不佳的短闆,偷偷加入了一些非僞紀錄鏡頭。
整體上,影片鏡頭精緻、角度極佳,雖然提升了觀賞性,但犧牲掉的是僞紀錄片本身的屬性——
粗糙的真實感,搖晃的代入感和緊張感因此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人為修剪、刻意擺放和不合乎邏輯的“真實的鏡頭”的出現。
簡言之,僞紀錄片最大的魅力是“原圖感”,《咒》則“P圖太猛擺拍刻意”。
22.影片的主題其實是一個感人的母親獻身救女兒的感人故事。
而影片的内核則是“世界的形狀,是你決定的”。
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不是沒有道理——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個人,常常無法感知和判斷世界最客觀的樣子。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其實是由你對世界的理解決定的。
比如導演說自己沒有惡意,但我們無法真正知道他是否有惡意。
如果你選擇信他,那麼你認知的世界就是他沒有惡意。
如果你不信,那麼你認知的世界就是他惡意地在拍片給我們詛咒。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你的世界取決于你的意志。
同樣,你的意志所改變的,是你認知的世界,而非客觀的世界。
這便是影片的内核和主題。
23.翻了一晚上導演的ins和飛絲補課,發現導演柯孟融其實是一個很可愛,很有愛,很執着很認真,有夢想的人。
他很愛他的狗狗,第一個狀态就是他家的黑鼻。
背景牆也是黑鼻的照片。
他是個影迷,喜歡李安奉俊昊,把諾蘭的《黑暗騎士》當成神作。
影片拍攝過程中,他不斷思考如何做好導演的工作,如何讓演員表現得更好。
而且,他也非常關心觀衆的感受。
最後關于晦不晦氣。
有網友說“隻有封建迷信的人“更有甚者稱“隻有智商低的人”才會覺得電影晦氣。
站在道德制高點,瘋狂射擊其他影迷。
随意給其他人貼個标簽,看個電影還分三六九等。
其實覺得《咒》晦氣,再正常不過,跟封建迷信沒多大關系。
而且這也正是導演想要的觀影效果(并無惡意)。 通過電影給觀衆下咒,《咒》不是第一個,比如《午夜兇鈴》《厲鬼将映》。确切地說,這也不叫給觀衆下咒,而是叫“打破第四面牆”。
因為電影中的降頭、詛咒等等都是虛構的,假的。
但創作者為了讓觀衆有更強的恐怖體驗,特意通過藝術或營銷手法,讓觀衆覺得這是真的。 藝術手法就包括僞紀錄片的拍攝形式,讓觀衆身臨其境,有代入感和參與感。
比如國産的《咒》《中邪》,國外的《靈異咒》《女巫布萊爾》等等。
營銷手法就包括制造”片場鬧鬼“”劇組人員死亡“”劇組中邪“等謠言,以及“八字輕者勿看“”看完後家裡開關失靈“等等。
《科洛弗檔案》就曾在現實中建立描述影片虛構故事的網站,并上傳一些所謂”真實視頻“。
《咒》就用了後面的手段,組織八字輕者的免費場,拍攝開關失靈,掃地機器人魔怔等視頻。 藝術手法和營銷手法的目的隻有一個——讓觀衆信以為真,增加影片恐怖指數。
《咒》之所以讓人覺得晦氣,恰恰是因為它做得太好了。
影片開頭女主透過屏幕和觀衆的交流互動,就把和觀衆的交互交到了極緻。
《咒》除了是一部僞紀錄片,更是一部互動式影片。
僞紀錄的拍攝形式讓觀衆更代入,片中的互動讓觀衆打破屏幕這第四面牆,也打破電影和現實的界限。
也正因此,許多觀衆會覺得被欺騙,就像看到“不轉咒你XXX”的信息一樣,所以會覺得惡心和晦氣。
除了這些手法,讓觀衆覺得晦氣的另一大原因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雖然我們已經破除迷信,但“圖吉利圖好”的想法延續至今,這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
就連西方至今也是避諱13這個數字,一些樓層跳過13層,和我們的樓層跳過4層一樣。 再比如在泰國不要摸小孩頭,因為他們信仰佛教,認為頭部有神靈。這是種信仰。 再比如,現實中沒人會在飯桌上立三根筷子吧?
最後,觀看恐怖片,在客觀生理上,都會對人造成影響。
比如後背發毛,想入非非等,這些也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跟染邪中邪封建迷信沒毛關系。 鑒于以上,你看完覺得《咒》晦氣,一點毛病沒有。
而導演也坦承,《咒》裡的詛咒等都是假的。
我翻遍了導演的ins和飛絲補課,也隻發現他是一個熱愛電影,有愛有夢想的人而已。
拍這部電影他付出了巨大心血,也沒有摻雜任何惡意。
他反而把對自己狗狗的愛意思念,融入到了電影裡。 所以,沒必要為了“晦氣不晦氣”互相刀劍相向。
更不要看電影看出什麼優越感,給影迷劃個三六九等。
這樣惡意并不來自電影,而是來自那些心理有問題的人。
總結:覺得電影晦氣沒毛病。《咒》是假的,沒惡意。
你覺得它恐怖,被吓到了,它的目的也達到了。 現在的輿論太追求對與錯,追求陣營。有惡意的不是電影,而是某些吃飽撐着的人。
從之前的屁股歪不歪,到現在的晦不晦氣,都是如此。
最後,送大家一個“逢兇化吉”符,祝願大家時來運轉。
也希望導演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資料:
1.導演飛絲補課/ins
2.導演Q&A
文/女神的秋褲
© 本文版權歸作者 女神的秋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