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應該帶上父母嗎?帶着父母相親都聊什麼?相親有女生會帶父母一起來這令很多相親的男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好。其實按說相親的時候帶父母h合适嗎?相親時父母在場該如何聊天!
相親适合帶人去嗎?
紅娘的意見是,最好還是“一對一”,這樣比較方便溝通交流,要是帶上旁人,就聊不開了。
紅娘随機采訪了30名單身男女,超過七成表示,不能接受對方帶着家長來相親。
不少男生認為,相親帶着未來的丈母娘,不敢談下去。女生更認為,男生相親帶着媽媽,這是不成熟的表現,不敢和這樣的人組建家庭。
最近在網上看到報道,家住武昌31歲的程小姐,每次相親都是“锵锵三人行”:程小姐、程媽媽和相親對象共處一室。最近半年來,她相了19位男士,均未成功。
而在現實中,給紅娘印象最深的一位女孩子,每次相親媽媽都陪着,有幾次女兒看中了,媽媽這一關過不了,結果現在30多歲了,還沒找到對象。
“丈母娘難對付”,是不少男生的感慨。女生找對象主要選擇跟自己合得來、能溝通、有感覺的男生。但現在的丈母娘“與時俱進”了,尤其是那些自己結婚後曾經吃過苦耐過勞的丈母娘們,更是會幫女兒“嚴格”把關。
在紅娘的印象中,90%的丈母娘第一條都要求男方有房子,還有10%,因為自己經濟條件優越,對房子不做要求,但在相貌、工作上要求就會相應提高。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習慣性地為子女包攬一切,而子女習慣了這種心理依賴,會變得患得患失,畏畏縮縮,更何況感情和婚姻不能越俎代庖。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傾向,都希望能夠選一個條件更好的,但感情是沒有标準的,如果量化物質标準、一味地去追求物質保障,可能最終會損害孩子,損害到未來的小家庭。
不少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跟女孩子相親約會,結果碰到媽媽跟女兒坐一起。“丈母娘”問問題時表現出各種挑剔,不少人稱丈母娘是愛情的門檻。兒女相親,父母一起上陣,到底利多還是弊多?父母畢竟人生閱曆豐富,能夠得到父母認可和祝福的婚姻更幸福。
從丈母娘身上看到幾十年後的準妻子
幸福與否,有如春江水暖。自己不知道,要父母前來試水的,也讓父母代你過婚姻生活?市民張先生說:“我不能明白的,隻是為何有那麼多所謂丈母娘躍躍欲試,抛頭露面?如果我是某準女婿,我會先好好觀察一下準妻子的娘親——因為幾十年後,她很可能,言行舉止,身材樣貌,如出一轍。”
丈母娘在場,更有利的是相親的男方而非女方。我們都說潛移默化,女兒的成長不可能不受到母親大人的影響,丈母娘基本會是未來老婆的翻版,丈母娘在現場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就會是未來成了你老婆的這個女子的言行,丈母娘寬容大度智慧,未來的這個老婆也不會差到哪兒去。而如果現在丈母娘對你尖刻刁鑽精明的拷問,未來,這個坐在你面前看上去溫文爾雅的女子可能也會有尖刻刁鑽精明的品性,可以在現在看到未來,也非常劃算的。
父母的生活經驗會告訴我們很多事情
有句話叫做“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其實很多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都是非常盲目的,盲目的好處是結婚不會變得那麼困難,壞處就是離婚也會變得很容易。
我這裡假設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出于愛,而大部分的父母也是懂得尊重,在這樣的前提假設下,年輕人多聽聽長輩們的意見是沒有什麼壞處的。每個人都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雖然不是每個父母都學習心理學,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會告訴我們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
當然,大部分父母都是抱着“隻要女兒喜歡。。。”的态度來看未來女婿的,除非真的有什麼特别過不去的,否則也不會太過的反對。
還有一點,從心理上講,為人父母,都希望婚姻的大事能夠得到他們的參與,其中也包括介紹對象,和最後敲定合适的對象。所以說,能夠得到父母認可、祝福的婚姻,未來即使出現裂縫,還有老人家可以來幫着協調,要知道,很多時候的離婚都是可離可不離的。
第一次見面如何做?要不要帶親友陪同前往?
第一次見面盡量松弛大方,從雙方感興趣的輕松話題開始了解,比如最近的社會新聞、熱門電影、看過的書籍等等,這樣不會讓對方有壓力感也容易了解彼此的興趣愛好,看看雙方是否合适,就話題的内容方面可以提前關注一下。
如果是信任度較高的相親,自己前往就可以了。如果是通過網絡認識而自己又不太放心的情況下,可以帶上一個同齡好友,但不必陪同全程,隻是起到安全保護的作用,讓對方也知道你有朋友知道約會地點。首次約會請别帶自己長輩,會讓對方覺得你的心理年齡不成熟,而且長輩出現在第一次約會中會讓雙方都很尴尬,相親的氣氛和效果會大打折扣。
相親時應保持怎樣的心态及如何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态?例如閨蜜或親朋介紹的相親對象與自己的喜好相距甚遠,如何很好應對又不傷感情?
以平常心對待,不抱過大希望,否則失望越大;不抱悲觀論調,否則出發前就已經有内在的情緒産生,整個過程也會讓自己、對方感覺不良。舉止得體、自然大方就好。如果介紹人推薦的相親對象跟自己的喜歡相差很大,第一次可以禮貌地回絕,但請跟介紹人講清自己的喜歡和要求,你表達的越清晰,介紹人越覺得你對他/她的信任和你對相親這事的誠意,以後也會更注意你的感受介紹更适合的人給你。
雙方都有一個“擇偶标準”如何選擇和堅持?(很多大齡男女一直未婚都是想找一個精神上與自己契合,又有生活品位的丈夫或妻子,他們表示,直到現在都沒有遇到一個既符合心目中條件,又令自己喜歡的對象……)
如果長期以來都是這種感受,則需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要求太多、過于追求完美、對人挑剔等。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是完美的,但卻要求對方得比我完美,還得特别愛我,都順着自己的意思,請稍加理智地想想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标準,也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幸福,那就需要看看雙方有多少标準是交集,又有多少部分是非原則性的,是可以互相接納的。從戀愛到結婚并不是追求完全一緻的過程,而是正視差異,理解差異,接受差異的過程。
相親“唯條件論”,适齡男女早已過了懵懵懂懂山盟海誓的初戀年齡,對婚姻和家庭生活思考的更現實,比如男人問女人為自己準備多少嫁妝,女人則想知道男人的身家條件和養家能力……處理不好有相親讓愛情變物質、婚姻“唯條件論”的嫌疑……
心理學中有個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到五層次需求: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相親中也會體現,嫁妝和身家條件、養家能力的提出和在意,就是安全感和價值感的現實表現,越是對這些方面在意,也越說明自己安全感和價值感的缺乏,提出條件并不是錯,但得看看對方能接受多少?自己又能付出多少?凡事都有代價,如果隻看重條件而忽略情感的依戀度和親密度,那最後可能得不償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