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芸和葉明欣是一個村的,她們是從小到大的好姐妹。
小學一起上,初中一起讀,就連初中畢了業去打工也進了一個廠。
更為巧合的是,談戀愛的時候她們喜歡上的是一對鐵哥們。
田芸的老公叫李廣林,葉明欣的老公叫劉玉偉。
他們說,這才叫緣份。
又同一年結婚,同一年生子,田芸的兒子李默比葉明欣的兒子劉凱隻大三個月。
由于兩家關系好,兩家人的兒子也處得像親生兄弟一般。
隻不過,李默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自立自律,懂禮貌知進退,學習更是超級棒。
沒進過任何補習班,也沒有上過輔導課,高三時因成績優異被某知名大學提前錄取,後來保送去了日本。
回國後就職于一知名企業,年薪以百萬計。
而劉凱恰恰相反,從小就調皮搗蛋不上進,精靈古怪的想法随處都有,可就是不放在學習上。
好歹上完了初中,被劉玉偉用皮帶抽着送進了技校學了汽修。
畢業後托人進了縣修理廠,可他竟然偷偷辭了職,和一個同學搗鼓了一個摩托車修理店。
等廠子裡的電話打到家裡的時候,劉玉偉差點被氣得吐了血。
開店得用錢,他沒問自己要,這錢從哪兒來?劉玉偉和葉明欣坐班車進了城,七拐八拐地找到了他們的店。
一間小小的屋子,也就三四十平方米,亂七八糟地放着各種材料。
劉玉偉拽過劉凱就要動手,被葉明欣攔下了:“孩子大了,你給留點臉吧……”
劉凱說:“錢是問奶奶姥姥借的。我騙他們說在外打架傷了人,不敢讓你們知道。
姥姥給了三千,奶奶給了三千……”
錢已經花了,店面已經鋪開,即便是劉玉偉再生氣,也不能讓孩子把店關了吧。
無奈之下的兩個人隻好回家拿出錢來,把孩子落下的窟窿補上。
“這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要是拿着你家李默跟我們家劉凱比呀,我都希望劉凱不是我家兒子……”
葉明欣和田芸吐槽。
田芸勸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也許劉凱命裡注定就是吃這碗飯的,咱們得接受現實。
隻要孩子正幹,身體健健康康的日子平平安安的,咱們就要知足……”
話雖這樣說,可每次聚會時,葉明欣總會覺得内心不平衡。
人家李默升職了,加薪了,買大房子了,娶妻了,生子了,兒子入了私立幼兒園了……
回家來開的車價值多少錢,給父母親買了什麼禮物。田芸脖子上多了一條金鍊子,李廣林酒桌上添了幾箱電視廣告裡才見得着的酒……
而反觀劉凱,摩托車修理鋪不溫不火地幹了幾年以後,兩個孩子都到了結婚成家的年齡便分開了。
随着家庭小汽車的增多,劉凱回到了鎮上,開了一家汽車美容店,娶了鄰村的姑娘,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
别說給父親買好酒,給母親買首飾了,隔三岔五的回趟家,看着園子的菜新鮮薅上一把,嘗着父親的煙好抽順去幾盒……
氣得老兩口心疼肝疼渾身疼。
老閨蜜鐵哥們仍然走動,少時的友情時間長了發展成親情,時不時的聚一下,說說話,拉拉呱,絮叨絮叨家長裡短。
偶爾李默休假回來,兩大家子坐在一起,男人說事業,女人聊孩子,雖說職業不同,倒也能聊到一塊去。
葉明欣羨慕:“你看你家孫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一看家教就好……”
田芸卻眼饞:“你家那兩個孩子,别看淘天澄地的,可這才是小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啊……
春去秋來,日月交替,轉眼間田芸和葉明欣都已經是年近70的老人了。
前兩年李玉偉因病去世以後,劉凱就把葉明欣接到了自己家裡去住。
女兒都已經上了高中的劉凱,依然是油嘴滑舌,經常把母親氣得跺着腳要揍他。
田芸每次去他家,葉明欣都會訴苦,聲讨自己這個不着調的兒子。
田芸聽了,卻是滿眼的羨慕:“明欣啊,我倒是想有這麼一個不着調的兒子,至少,他能陪在你的身邊。
看得見,摸得着,想打時打幾下,想罵時罵幾聲……”
“田芸,我看你真是福氣大了燒的說傻話吧?你看你和廣林吃不愁喝不愁的,花銷李默全部承包,地也不讓你們種了,活也不讓你們幹了。
有多少人都羨慕你們的日子啊!”
誰知道田芸歎了一口氣,眼淚竟然流了出來:“明欣啊,你說得不錯,兒子有出息,做父母的也就有底氣。
可這人呢,有時候他就是犯賤,沒有什麼,就渴求什麼。
年齡越大,越覺得錢财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有多花點,沒有少花點,日子還不是照樣過?
可和孩子們相處的緣分呢,确是越來越少了。
算算這幾年我們和李默見面的時間有幾天?和孫子見面的時間又有幾天?
十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啊!
我們七十了,不是十七,見一面就少一面了啊。
有時候,我真羨慕你,甚至是妒嫉,劉凱雖然本事不如李默,可他也沒餓着你不是?
年齡越大,越渴望人氣,兒女承歡,子孫繞膝,這才叫日子。
可是,對我來說,這卻是奢望……”
結語:
我家大寶升學的時候,鄰居大伯來吃酒,他說了一段話耐人尋味:
“養娃啊,既盼着他有本事,又盼着他沒本事。
有本事的孩子在天邊,沒本事的孩子在眼前……”
大伯說的是實情。
可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呀,有一部分孩子是注定不能留在父母身邊的。
這是為人父母的遺憾,也是為人子女的遺憾。
田芸夫妻也曾被兒子接去住過,還準備在兒子家養老,可是,從沒出過門的老倆口去了那兒,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一下了成了啞巴。
語言的不通成了他們交流的最大障礙。僅僅過了十多天,便強烈要求兒子把他們送了回來。
像他們這種情況,作為老人,隻能自己往開處想,而作為子女,也要盡力争取對老人有多一些的陪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