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莫媽媽
周末,帶小莫去超市玩,遇到了小莫的幾個同學,于是讓他和同學們一起玩。
孩子們在一起,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你追我趕的玩着槍戰遊戲。
本來玩的好好的孩子,卻突然吵鬧了起來。
其中一個同學拉着小莫說:“小莫,我和你是同學,我們兩個一起玩。”
還有一個同學也拉着小莫說:“小莫,我和你是好朋友,我們兩個一起玩。”
正當兩個小朋友争執不下的時候,小莫對他們兩個說到:“我們都是好朋友,我們一起玩吧!”
三個小家夥才露出滿意的笑容,又很快的玩到了一塊。
我一直發現,小莫在小朋友面前都非常的受歡迎,不管是哪個小朋友,都很喜歡和他玩。
小莫還因此在期末的時候,獲得班級裡的小人氣獎。
小莫之所以能夠如此的受歡迎,那是因為親和效應,孩子擁有親和力,才會擁有好的人緣哦!
一:什麼是親和效應?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小朋友一點也不受歡迎,即便是他有不少玩具,孩子也不願意和他玩。
我曾在小區裡,遇到這樣一個孩子。
孩子長得高高大大的,每次下來玩,手上總會抱着許多玩具,有不少小朋友想和他玩,他總是不願意分享。
他不僅在玩具上不願意分享,還時不時的喜歡打人,有時候,别的小朋友在那裡玩着,他卻突然跑過去,一巴掌拍在孩子身上。
自然而然的,這些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甚至看到他,就躲的遠遠的。
其實想要孩子擁有親和力,首先,我們要了解親和效應的含義。親和效應的主要含義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往往會因為彼此之間存在某種共同之處而一見如故,這為雙方的繼續交往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果沒有這種相似之處,那就很有可能話不投機。
二:擁有親和效應的孩子,将擁有這些好處
1:擁有好人緣
孩子擁有親和效應,這對于孩子來說,更容易擁有好人緣,不管是在班級裡,還是在小團隊裡,擁有親和效應的孩子,更受大家歡迎,也更容易成為領導者。
我們不然發現,在幼兒時期或者學生時代,如果班級裡選舉班幹部,那些被選上的孩子,不一定是成績好的,但一定是受其他同學歡迎的,或者具有某一方面特長的孩子。
所以,擁有親和效應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好人緣。
2:更容易成功
曾在《你其實不懂兒童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曾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孩子們很喜歡玩“警察與小偷”的遊戲,但妞妞因為年紀小,個子矮,總是跑不别人赢。
但通常會有大小孩會照顧妞妞,或者給她續命,讓她從新回到遊戲當中。
即便如此,妞妞還是面臨着喪命的可能。
為了不被抓住,唯一的辦法就是練習跑步,隻有跑的快,自然就不會被抓到了,于是妞妞經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測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改變自己的困境。
就這樣,妞妞,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孩子。
三:怎樣培養孩子的親和力?
每個父母都想孩子能夠受歡迎,擁有不少好朋友,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親和力了,可以從四個方面下手:
1、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競争,而不要過分引導孩子與同伴競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處處都有競争,大小各種比賽競争,小到吃飯喝水,都可以競争。
作為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競争,而不是過分的引導孩子于同伴競争,雖然在競争的過程中,能夠刺激孩子的好勝心和自信心,但凡事都有好壞,如果過度的強調競争,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會讓孩子悲傷沉重的心理負擔,還會使孩子對失敗缺乏應對能力,已至壓力過大。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在孩子面對競争關系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比、趕、超”來要求孩子,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如此會使孩子的心理負荷過重而導緻身心疲憊。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輸有赢,比起赢,輸也不算失敗,比起最後的成敗,過程也很重要。
作為父母,我更希望孩子能夠正确面對輸赢,笑看人生。
其實要讓孩子正确面對輸赢,就要培養孩子的逆商。
保羅·史托茲先生把生活中的任何成長和成功都比作登山,把登山的人們分成三種:放棄者(占人群的10%),選擇在山峰給予的機遇前退出;紮營者(占人群的75%~80%),選擇在登峰過程中停下,躲開可能遇到的逆境;攀登者(占人群的10%),選擇終生努力攀登,不斷自我成長和進步。
逆境本身并不可怕,如何面對逆境卻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2、吃虧是福
中國古話說“吃虧是福”,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凡事吃過虧并學會吃虧的孩子,一定不會表現得咄咄逼人,人際關系也不會一塌塗地。
然而,許多的父母認為,在競争激烈的當代社會,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應該勇猛強悍,在競争面前懂得先發制人,否則就會吃虧受損,受人侮辱,殊不知,父母的這種争強好勝,不甘人後,斤斤計較,锱铢必争的想法,一但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靈,必會誘導孩子走向事事必勝,處處必赢,自私自利的狹隘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非常不利于孩子的人際交往。
3、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毀别人
許多父母,在面對不如意,或者和别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喜歡诋毀别人,說盡别人的壞話,其實,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在父母身上,也是一樣的額道理,如果父母對别人彬彬有禮,孩子也會同樣,如果父母總是喜歡诋毀别人,長期以往,孩子也會受影響。
在生活中,父母還會對孩子的則友觀進行各種的評論,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結果卻是苦的。
因為父母這種替代孩子思考和分析,甚至替代孩子去跟夥伴“算賬”的做法,無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被孤立的邊緣,而且使孩子産生依賴心理,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尋找父母的庇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要想孩子擁有親和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榜樣哦!成為孩子的楷模,和孩子一起成長進去哦!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