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新生兒育兒知識 媽媽如何照顧新生兒

新生兒育兒知識 媽媽如何照顧新生兒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1-23 15:17:57

  做為一個剛做媽媽的女人來說,對于如何照顧新生兒肯定有很多不了解的,那麼新媽媽該如何照顧新生兒呢?新生兒育兒知識有哪些呢?下面大家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小編的介紹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一、關于新生兒的生理狀況

  新生兒是很脆弱了,和我們成人肯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在護理新生兒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哦。

  1、頭頂是軟軟的

  當你觸摸寶寶頭頂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頭頂軟軟的,這部位稱為囟門。囟門是厚的保護膜,讓寶寶可以通過狹小的産道,等到寶寶漸漸大了,囟門就會變硬。

  2、胸部看似空心

  嬰兒的胸骨是三部分組成,看起來空心有可能是因為是底部,角度問題。随着寶寶成長,胸部和腹部的肌肉會将這片骨頭弄直。

  3、喝完奶就大便

  哺育母乳的嬰兒很可能在每次喝完奶之後就大便,這是因為母乳可快速消化吸收。而且因為嬰兒的飲食都是流質的,所以大便會呈現軟軟的糊狀。

  看新生兒的大便也是可以看出新生兒身體是否健康哦,媽媽在護理新生兒的時候也要多注意寶寶的大便情況。

  4、寶寶經常打嗝

  一般來說,嬰兒打嗝是因為大腦和腹部肌肉之間,控制呼吸的溝通不順所導緻,也就是橫膈膜,但實際原因還無法查明。

  5、寶寶經常哭泣

  嬰兒的神經系統不成熟,而且非常容易受到驚吓,所以他們會時常哭泣。哭是寶寶唯一的溝通方式,他哭隻是要讓你知道他不舒服或是餓了。

  6、臉部出現痤瘡

  很多新生兒都有痤瘡,這是因為媽媽的荷爾蒙還在他們體内流轉,通常會在2~8周間出現。痤瘡并無害,隻要溫和的清潔即可。

  所以對于新生兒有痤瘡切忽過于緊張,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長時間不消除的話,那麼新媽媽就要帶寶寶去醫院看看了哦!

  7、出現乳房腫脹

  有些女嬰可能在出生後會出現短暫的月經周期,也有的男嬰或女嬰出現乳房腫脹的情況。不用太過擔心,這是暫時性的,很快就會消失。

  8、很容易打噴嚏

  嬰兒的鼻子很小,隻要一點點的黏液就可以讓他們打噴嚏。而且新生兒才剛離開你的子宮羊水,所以他可能會有一點堵塞,導緻打噴嚏。

  二、如何照顧你的新生兒寶寶

  1、盡量哺育母乳

  對寶寶來說,母乳是最好的營養來源,所以盡可能的哺育寶寶母乳,并且為期至少6個月。如果可以,也可以哺育到寶寶2歲。

  2、經常更換尿布

  新生兒的皮膚非常嬌嫩、敏感,所以黏稠的大便或是尿液沾附在屁股上都很容易刺激皮膚,造成發紅、出疹,所以最好勤換尿布。

  3、讓寶寶多睡覺

  新生兒會在睡眠中發展身體的器官和系統,所以睡得越多,成長的越好。盡可能的讓你的寶寶睡覺,也不需要特地喚醒他喂奶。

  4、刺激寶寶感官

  你可以利用各種方式來刺激寶寶的感官發展,觸覺、視覺、聽覺等,刺激越多,對寶寶的發展越好,也會比較聰明。

  新生兒不睡覺的原因

  通常分為寶寶晚上不睡覺和白天不睡覺兩種情況:

  一、新生兒晚上不睡覺的原因

  1、吃撐了或吃太少

  孩子如果吃得太多,就會出現腹脹的情況,寶寶會覺得很不舒服;如果寶寶吃的太少覺得餓,就會又哭又來鬧表達饑餓需求。所以媽媽要根據需求給剛出生的寶寶喂奶,過多過少都不可取。

  2、尿布濕了

  濕的尿布會讓寶寶很不舒服,如果媽媽沒有馬上給寶寶換,寶寶就會用哭鬧來提示媽媽。父母要随時留心寶寶的異常,如果寶寶尿濕了,要立刻換新的尿布。

  3、衣着被褥不适宜過緊

  不論是衣服過緊,還是被子太厚,如果不适宜,都會使寶寶體感不适, 寶寶年齡尚小未學會說話,所以隻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

  4、蚊蟲叮咬

  如果不幸被蟲子咬了或是患上濕疹,寶寶都可能會哭鬧,因為他們覺得皮膚十分癢。當寶寶哭鬧時,父母應該注意查看寶寶身上是否出現了小紅點點。

  5、缺鈣

  寶寶又哭又鬧的原因還可能是缺少鈣質,父母可以通過微量元素檢測來判斷這一點。如果寶寶體檢之後顯示缺鈣,就要讓寶寶多攝入鈣質。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寶寶避免缺鈣,那就是讓寶寶多接觸陽光,促進維生素D合成。

  6、白天睡太多

  這對于寶寶的睡眠來說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白天父母要盡量不讓寶寶睡太久,多跟孩子玩耍溝通一會兒,白天多消耗寶寶的精力,這樣晚上才更容易入睡。

  結語:寶寶是很脆弱的,他們的抵抗力也是很弱的,所以準媽媽在護理新生兒的時候一定要多多小心哦,那麼對于新生兒如何護理,大家看了上述小編的介紹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上述小編的介紹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