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為何中小學教師很多都情商低呢

為何中小學教師很多都情商低呢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19 13:30:40

為何中小學教師很多都情商低呢?“我女兒上一年級,學校老師留的一些探究性、研究性的作業我當家長的都看不懂,思考起來也沒有什麼頭緒”孫建紅(化名)說,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為何中小學教師很多都情商低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為何中小學教師很多都情商低呢(家長不懂裝懂)1

為何中小學教師很多都情商低呢

“我女兒上一年級,學校老師留的一些探究性、研究性的作業我當家長的都看不懂,思考起來也沒有什麼頭緒。”孫建紅(化名)說。

這種抱怨在中小學家長群體中并不新鮮。在記者随機采訪的多位中小學家長中,100%的人表示曾幫助孩子做過研究性的作業,其中超過一半的家長認為自己并不具有指導孩子進行探究性作業的能力。而最近媒體報道的被學生和家長頻頻吐槽的“奇葩”作業,也多為各式各樣的研究性作業,或者是打着研究性旗号的真奇葩作業。

而讓記者略感震驚的是,孫建紅不僅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同時還是陝西省一縣級小學五年級的科學教師。

一位科學老師也為孩子的研究性作業發愁,這多少有些諷刺。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給中國教育發展提出了一道艱深的命題。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在之後的10多年裡,中小學大張旗鼓地實施了新的課程改革,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實施素質教育,開展研究性學習。

但是,随着越來越多的學校給學生布置研究性的作業,從課堂到校外,從靜态到動态,從家庭到社會,五花八門,樣樣都有,研究性學習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特别是當像孫建紅這樣的科學老師也對孩子的研究性作業沒有頭緒時,我們不禁要問研究性學習怎麼了?為什麼研究性作業總被“奇葩”的抱怨聲包圍?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了多位家長和一線教師及專家,試圖尋找答案。

家長“不懂裝懂” 研究性作業成了家長捉刀的代名詞

把孫建紅難住的作業是一個科技小制作。由于自己對相關領域的知識了解得并不多,孫建紅便在網上找了一個制作發明過程,跟着學會了之後,讓孩子當作業交給了老師。讓孫建紅暗自慶幸的是“還好别的家長沒有也照着同樣的例子學,要是大家都模仿同一個就不太好了”。

不少家長像孫建紅一樣,老師給孩子留的研究性作業自己也不是完全懂,也就是硬着頭皮到網上查查資料、東拼西湊,把作業完成了。

“不懂裝懂”的家長擔心的是自己拼湊來的作業有沒有跟其他家長的重複了,而專家們擔憂的則是本來留給孩子的作業,卻被家長代勞了。

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課程室主任朱傳世指出,老師們布置作業通常要完成幾個基本功能,一是鞏固學習,二是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延伸,第三個就是能夠靈活地去運用、去創造,“學完的知識得用,不用的話,知識就沒有變成智慧。”朱傳世說,這是一個由“知識”變成“智慧”的鍊條。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并不懂得這個道理,有些家長還抱着傳統的觀念,認為學習就是單純的掌握知識,他們更願意看到孩子一遍遍地“刷題”,而另一些家長則擔心孩子的知識水平有限,自己完成這種研究性課題的話,不會完成得很好,擔心老師會批評。于是,家長們便向孩子伸出援手。

“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每個假期老師都會布置小報,靜态的有介紹一本書,動态的有參觀海洋館後介紹海洋生物……當時孩子不太會制作ppt,再加上不希望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太長,于是便幫他完成一部分。”初一學生家長郭娟說,不過,讓郭娟着急的是,現在孩子似乎形成了習慣,但凡看到作業裡有“小報”,就直接扔給媽媽,自己懶得動手。

從伸出援手到完全代勞,家長們起初似乎隻是為了“幫孩子一下”,卻一步步地使得研究性作業完全流于形式,孩子無法得到鍛煉,家長也因為無緣無故增加了負擔而怨聲載道。

教師“懂裝不懂” 僞研究性學習形式大于内容

家長們不理解研究性作業,“不懂裝懂”地抱怨作業“奇葩”,而在學校裡,一些教師的行為卻恰恰相反。

記者發現,現在隻要是進入學校進行采訪,看到的課堂一定是研究性、探究式的,課堂上學生們讨論得熱熱鬧鬧,效果卻不得而知。

不久前,在北京一零一中學舉辦的第五屆中小學校長論壇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聽到教育專家、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陶西平講了這樣一件事。他聽了一節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數學課,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呈現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與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土地,用各種方法讓學生進行比較,還進行了充分地讨論,最終在下課之前得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我旁邊坐着一位數學專家,他對這樣的課堂非常不理解,‘這節課不就是一句話?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高’?”陶西平跟他解釋,這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探索的過程,結果那位數學專家回答:“探索是要探索未知,而其實學生們在上課前隻要看看書,就已經知道面積公式是底乘以高了。”

“我們以前總認為不懂裝懂是不好的,但是現在很多探索課是‘懂裝不懂’,本來學生是懂得,讓學生裝作不懂。”陶西平說,構成成功的溝通有三個要素:溝通的活力度、參與度、探索度。其實我們的課堂也是一種溝通,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那麼如果用這三個維度對現在的很多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的話,很多課堂學生和老師的活力度、參與度都夠,但是探索度不夠。“雖然熱熱鬧鬧,但是沒有新的信息”。

缺少了“探究度”的研究性學習隻能成為僞研究性學習,其形式會大于其内涵。

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曾經這樣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說:“我們知道你們來聽課喜歡聽什麼,你們最希望在課堂上聽我們說‘我不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觀點,我認為……’老師和聽課的人喜歡聽啥我們就說啥。”

在中小學進行“隻做表面文章”的研究性學習,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最近,正在蘭州上大學的王小偉正在朋友圈裡狂發問卷,這是他“唯一使用且一直使用”的完成那些“通過實踐而進行探究的作業”的方法,“根據老師要求把問卷一設計,網上一發,報告用問卷數據一湊就完成了。”而像王小偉這樣采用網絡問卷完成實踐探究作業的學生大有人在,“每學期一到期末,朋友圈空間裡全是轉發‘跪求’填問卷的。”王小偉說,由于專業限制,大多數學生并不知道怎樣科學設計調查問卷,有的人設計的問卷隻有四五道題,因為問卷設計有困難,一些連設計問卷都沒有心思的學生,要麼找學長學姐借報告,要麼甚至直接上網買報告。“隻要報告寫得漂亮,探不探究、實不實踐我覺得無關緊要。”王小偉說。

找到了原因、看到了後果,也就尋到了解決問題的路徑,但願研究性學習能盡早脫離“奇葩”的泥潭。(文中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均用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王藝霏 徐司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