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墜入水塘緻乘客溺亡?來源:新京報16日晚海澱遭遇小尺度強對流天氣,多個區域一小時累計降雨量超50毫米 旱河路鐵路橋下2人駕車涉水不幸遇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客車墜入水塘緻乘客溺亡?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新京報
16日晚海澱遭遇小尺度強對流天氣,多個區域一小時累計降雨量超50毫米 旱河路鐵路橋下2人駕車涉水不幸遇難
新京報訊 17日早晨,海澱區通報,轄區内出現局地強降雨過程,旱河路鐵路橋下短時嚴重積水,2名駕車涉水被困人員經救援人員和群衆救出後,送醫院搶救無效不幸遇難。
專家解釋,當晚海澱遭遇小尺度強對流“超級單體”,形成快、難預報,而短時降水已超過管網排放設計标準。因此出現橋下積水情況。
2名駕車涉水被困人員遇難
一位住在附近的目擊市民告訴記者,16日夜裡這邊雨下得很大,他從家裡看到這個橋下積水了就跑出來看,“當時已經有車被淹了,很多單位都到現場搶險,水太深,我也不敢往前走,後來才聽說有人遇難了。”
從網友發布到網上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個下凹橋下,積水将被淹車輛浮起,遠處,有閃爍的警燈,工作人員在現場外圍警戒。另一段視頻中,有三人在被淹車頂上對一名躺着的人做急救措施,回頭向圍觀的人大喊“打120!”視頻中有人回應“打了,打了”。
記者獲悉,16日晚間發生積水後,海澱區有關部門和田村路街道進行了排水和疏導。該道路為市屬道路,北京排水集團趕到後,接手了排水和疏導工作。
昨日上午,記者緻電事發地所在的北京市海澱區公安分局田村派出所,對方表示,16日夜間确實出警。
“事發路段平時沒發生過積水”
事故發生地點位于旱河路鐵路橋下,距離地鐵6号線田村站僅有300餘米,東南側鄰近京糧廣場。積水路段為一座下凹式橋梁,四橋洞、雙向六車道。
該路段下穿西沙線鐵路,記者注意到,這座鐵路橋基本上是周邊地區的最低點,且坡度較陡。據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降雨後,這一路段雨水不斷地向下沖刷,水勢急促。
但記者找尋後并未發現道路及周邊有明顯的警示标識,隻有最下方的橋墩處有一道紅色的水位警示線,高度在二十多厘米。
雨水退去後,路邊還有許多淤泥。昨日早上,有關單位在現場進行善後清理工作。沿着道路,記者走進這座下凹式鐵路橋的最深處,在馬路兩邊的混凝土護欄上都能看到清晰的水痕線,橋墩處的水痕線已經接近兩米。
“這座橋平時幾乎沒積過水。”周邊居民表示。
記者注意到,向西400米的田村東路同樣下穿西沙線鐵路,據周邊居民描述,16日晚同樣出現積水情況。據北京日報報道,旱河路鐵路橋橋區積水是受到了倒灌“牽連”。發生積水的橋區由于排水主管線飽和,導緻積水迅速上漲,甚至連井蓋都被倒灌的雨水頂起,積水排不出去,迅速流向了旱河路鐵路橋,于是加劇了積水的發生。
目前旱河路鐵路橋積水已排空,交通恢複正常。
釋疑1
是否提前發出天氣預警?
半小時内海澱區暴雨預警級别由藍色升至橙色
16日21時左右,半個小時内,海澱區暴雨預警級别由藍色升級為黃色,又由黃色升級至橙色。
幾乎同時,16日21時和21時01分,北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發布暴雨藍色預警和大風藍色預警。
16日21時、21時15分、21時25分,不到半個小時,海澱區暴雨預警級别由藍色升級為黃色,又由黃色升級至橙色。
21時25分海澱區氣象台發布的暴雨橙色預警顯示,預計至23時,降水仍将持續,海澱中部和南部街鎮累計雨量較大,山區及淺山區可能出現強降水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低窪地區可能出現積水。
氣象專家張明英介紹,在16日21時到21時50分這段時間,海澱區雨下得最大,“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闵莊、玉淵潭、車道溝附近降水量達到50-70毫米,這已經是很大的雨了”。22時之後,強降雨範圍驟然擴大,覆蓋到永豐中學、青龍橋、晨春橋一帶,一小時累計降雨量也達到了50-70毫米。
“短時間内雨量特别大,就是雨強很強,容易出災。”張明英解釋。
釋疑2
此次降水為何來得快去得也快?
小尺度強對流“超級單體”,形成快、難預報
張明英分析,16日晚海澱區遭遇的是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叫超級單體。“也就是一塊發展得特别旺盛的積雨雲,它形成的時候,帶來大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特征特别明顯。”
超級單體形成快,消失也快。從海澱區降水量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這次強降水集中的時間約為兩個小時。8月16日21時、21時15分、21時25分,不到半個小時,海澱區暴雨預警級别由藍色升級為黃色,又由黃色升級至橙色。當日23時10分,海澱區解除暴雨橙色預警信号。
這類天氣往往很難提前預報。“一般這樣的小尺度天氣就覆蓋幾公裡,而且它的生命短,存在兩三個小時就消失,所以造成這種天氣的預報提前量很小,不可能像天氣預報那樣提前一天就預報出來。”張明英說。
張明英解釋,不易被提前預報的超級單體,發現它最好的方式是用天氣雷達監測。預報員們根據實際天氣情況分析,能提前預報的時間也不同。即使發現超級單體之後,預報時效也隻能用小時來計算。“我們能看到,海澱區氣象台,在半個小時左右連續發3個預警,就是用雷達發現這次的超級單體之後做出的反應。”
釋疑3
事發當晚雨有多大?
小時雨強達50-60毫米以上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柴福鑫介紹,根據等值面圖數據,旱河路鐵路橋每小時雨強達到50-60毫米。據北京日報報道,知情人士透露,海澱區20分鐘下了60毫米的降雨。
降雨太大太急。
據北京市氣象局統計,16日夜間,海澱區北長河水文站1小時累計降水量超過80毫米,海澱中部和南部街鎮累計雨量較大。
海澱區居民反映,暴雨伴随大風,傘被刮碎了,小區裡三棵樹也被刮斷。16日20時30分至17日3時,國家級氣象站海澱本站平均降雨量達到55.9毫米。陣風最大風速8級,最大風速達到18.6米/秒。
“下雨的時候根本看不見人,天上倒水一樣。”孫先生家住事發鐵路橋西南一公裡内的雪芳園小區,他告訴新京報記者,16日晚9點左右,雨大得離譜,風也非常大,“我媳婦下樓給我送傘,困在小區傳達室裡,傘被刮碎了,小區裡有樹被風刮斷了”。孫先生回憶,暴雨大約持續了40分鐘。
柴福鑫解釋說,城市排水系統包括依靠管網自然排放雨水,北京大部分區域管網建設标準為1-3年一遇,有的區域則高。他指出,16日晚的旱河路鐵路橋雨強太大,小時雨強在50-60毫米以上,短時已經達到了5-10年一遇的建設标準。“這就意味着16日晚旱河路鐵路橋的雨已經超過管網的建設标準,所以會有積水産生,導緻其本身的雨水無法排出,再加上周邊的道路雨水也在短時間内彙入,形成深積水。”
釋疑4
事發地是否做過排水改造?
降雨區域具有不确定性;易澇點每年排查更新
2012年7月21日,北京發生特大暴雨,造成嚴重人員和财産損失。當年11月,北京市提出,全面提升全市水利工程設施防洪能力和水資源利用能力,消除城市内澇隐患,将城區86座、郊區的78座下凹立交橋雨水泵站列入改造計劃,采取包括建設調蓄池、泵站,對重點立交橋采取常備人員和設施抽排的措施,要求在4年内完成。
那麼旱河路鐵路橋是否在改造範圍内呢?
柴福鑫介紹,在北京市水務局組織下,相關研究部門從2013年到2017年,對北京市重點區域尤其是中心城區開展内澇風險分析,對易澇區域進行梳理,北京市排水集團及相關單位每年對易澇點和積水點建立台賬,制定“一橋一策”應急方案。但是由于降雨區域具有不确定性,易澇點每年都需要不斷排查和更新。
改造了易澇點是否仍有發生險情的可能?柴福鑫舉例,“7·21”後,蓮花橋、北京西站地下通道、廣渠門等積水點經過改造後,排澇能力顯著改善。他表示,面對暴雨,城市基礎設施還是需要經過實際暴雨的檢驗,“可能今年這裡雨下得很大,但是明年那裡下得大,如果降雨超過設計标準就會産生積水。我們不大可能将所有設施都提高到很高的标準,隻能是重點的、逐步改造易積水區域。”
如何才能防止慘劇發生?柴福鑫表示,可以考慮提高排水标準,“極端強降雨發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易澇點的治理和檢測。”同時,對于強降雨要采取預警等應對措施,能斷路的必須斷路。還要提醒市民要增強安全意識,強降雨出現時,要避免前往易積水路段、低窪路段。
■ 對話
旱河路鐵路橋被淹車輛救援者王軍:
心裡難受,來晚了
8月16日晚9點多,37歲的王軍開車路過旱河路鐵路橋時參與了救援。昨日下午,王軍告訴新京報記者,“把人移到車頂時看着人好像不行了,心裡挺難受的,覺得自己來晚了。”
新京報:當時旱河路鐵路橋的積水情況怎麼樣?
王軍:路面是下凹的,下凹處全是水,根本看不見積水下有車,什麼都看不見。
新京報:被淹車輛是如何發現的?
王軍:當時被淹的車已經沒頂了,站在路邊是看不見的,周圍人說橋下有一輛車沒開出來,應該是有人在車被淹之前看到了。這時有2個人下水了,說去找找看有沒有車。
新京報:現場是怎麼救援的?
王軍:先下水的兩個人摸到車後,通過擋風玻璃發現車裡有人,立即向路邊上的人呼喊,周圍的人也互相喊,“誰會遊泳趕緊救人。”我會遊泳水性較好,便沒考慮太多,脫了衣服就下水了。我遊過去的時候已經有3個人在施救,算我4個,後來又來了2個人。我們下水的時候讓旁邊的人趕快報警,打119、120。
剛開始我以為水沒多深,沒想到下水才走了十幾米,腳就沾不到地面,需要遊過去,我遊了大概1分鐘,遊過橋洞才到了被淹車輛的位置,我覺得橋下的水應該有2米深。
先下水的2個人開始砸窗戶、開車門。車門和車窗被關得死死的,他們費了好大勁才拉開。
我們将駕駛室和副駕駛室的一男一女全部通過駕駛室的門拖出,站在車頂的2個人把他們拉到車頂上。這兩人看起來有60歲左右,從車裡被拖出來時已經沒有了呼吸。
此外,有人扒着駕駛室的車門,将腳伸進後排座位不斷試探,以确認後排座位上有沒有其他人。确認沒有後,車頂上的2個人給他們做人工呼吸,并不斷進行胸外按壓急救。
新京報:救援持續了多長時間?
王軍:救援大概持續了40分鐘。救援結束後,水位下降了很多,一個大哥背着一個人,消防員拉着一個人,大家把溺水的2個人轉移到沒水的地方後,水已經降到我們胸口這兒了。
新京報:救援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王軍:覺得使不上勁,太累了,而且把人移到車頂時看着人好像不行了,心裡挺難受的,覺得自己來晚了。
新京報:當時有沒有考慮到危險?
王軍:當時沒想這麼多,就想着我會遊泳我一定得去。因為我會遊泳,水性還行,想着腳底下又沒水草什麼的,我就覺得無所謂,過去就完了。
A06-A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裴劍飛 沙雪良 吳婷婷 吳為 戴軒 王景曦 馮雅君 慕宏舉 趙敏 實習生 許琳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