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的重視,期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線上。面對市面上衆多的早教機構,和諸多的早教理念,很多初為人父,為人母的年輕人也是摸不着頭腦。
上早教怕投資回報不成正比,畢竟也是不小的經濟支出。
不上早教又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尤其是看見同事、同學的孩子在早教機構上課,總感覺自己會錯過些什麼,影響孩子一生。
那早教機構到底培養了孩子哪些能力呢?現在關于早教的相關理論文章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查閱,學習。貓咪媽媽主要從自身感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經驗。
首先,關于上早教的月齡段。(衆所周知,早教機構最大的噱頭就是3歲前的大腦開發黃金期,而3歲前的孩子都是按照月齡計算的,所以這裡也是按照月齡說的。)
自己家孩子最初進入早教機構是孩子20個月時,也就是1歲半到兩歲之間。
自己認為這個時間段是比較合适的。
其次,上課學到了什麼?
我們在早教機構上了兩年多的課,上到幼兒園的親子班開課才停課,那這兩年我們上的早教程内容主要有:
1、運動課(主要課程是運動課,2年多一直在堅持上運動課)
自認為最有效果的還是運動課,課程設置比較科學,孩子的參與度高。
對于幼兒來說,即使是在幼兒園,也是講究遊戲教學,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教育引導。對于3歲前的低齡幼兒來說,也是如此。
課程内容大概有:幼兒間的互動與交流,集體遊戲,大器械,精細動作,孩子模仿觀察,前庭覺、本體覺相關的感統訓練。
舉個例子:
幼兒間的互動就是指:老師歌唱或者遊戲導入,引導孩子上課,通過互相介紹,打招呼等方式引導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交流。
集體遊戲有特點的有:彩虹傘的多種玩法,親子參與模拟小動物走走停停,模仿開汽車,開輪船,模仿刮風,下雨場景等。(總之彌補了家庭成員少的不足之處)
大器械:單杠,索道,滑梯,海洋球,獨木橋等提前布置好,能鍛煉孩子的秩序感。因為遊戲形式進行相對于說教也更能吸引孩子的興趣。
精細動作:二指捏,三指捏,鍛煉手指力量,會有專門的教具。(可以在某寶上搜一搜蒙特梭利早教教具,相關玩具很多,我們就買了不少)
感統訓練:大龍球,秋千,還有一些老師比較專業的教學比如翻滾,家長腋下翻身。(自認為感統訓練還是比較重要的,而且專業一些)
2、音樂課(頻率沒有運動課多,基本上藝術課開課後就不在上音樂課了,比較适合低齡幼兒)
根據音樂的旋律,選擇一些不同的教具,鍛煉孩子的節奏感。
方式:孩子坐在家長的雙腿上,或者抱着孩子。(自認為相當消耗家長體力)
3、藝術課(兩歲半左右開始上課)
主要是為幼兒園上學打基礎,一節課類似于幼兒園的親子課程,區别不大。
4、科學課(上的不是很多,要求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适合大齡幼兒)
最後,上的這些課到底培養了孩子哪些能力呢?
對于這個顧慮,我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看,回答是不,幼兒早教和孩子發育關系真的不大。
怎麼判斷家長需不需要去給孩子報早教班呢?答案就是:孩子的成長環境才是主要原因。
孩子在3歲前大腦發育近乎完成,這個理論相信每個現代父母都知道,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是也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
其實,每個孩子的身體裡都有一個隐形的老師。
不難發現,到了某一個階段孩子就會突然掌握一項新技能,很有可能并沒有人教他,這就是所謂的“開竅”。
這個關鍵點有早有晚,而我們現在想做的就是希望在最恰當的時機讓孩子“開竅”,也就是把握孩子成長的各種“關鍵期”和“敏感期”。
在孩子3歲前是有很多的關鍵期和敏感期的,比如語言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等等,抓住就是事半功倍,錯過就是會造成孩子成長晚于同齡人。
對于早教的新認識!為什麼自己現在寫了這篇文章,因為前幾天有個前同事向我咨詢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分享下自己的經驗可以讓大家借鑒一下。
我對早教的新認識:早教機構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早教不是幼兒園,每天都要去,家長把孩子送進去就離開。
早教是帶着孩子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一個相對科學的環境。
早教讓家長接觸到更多的育兒知識,更多的同齡幼兒父母,我們可以對比,可以參照,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優點。
早教機構讓你看到了自己養育孩子的不足之處,并能給自己一個正确的方向和科學的指導。
帶孩子去上早教是家長學習的過程,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終的引路人。
所以,我們該糾結的不是孩子不上早教會不會被耽誤,會不會輸在起跑線。
我們該擔心的是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養育者,自己的養育方式到底對不對,能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适合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要等到上了幼兒園入了集體生活才發現問題。
所以,及時去和同齡人對比觀察,如果孩子開心,快樂,陽光,懂事,合群,真的不用擔心太多,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才是關鍵。
本人是一名80後寶媽,全職陪伴孩子4年,有一定的育兒經驗,期待和大家分享與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