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平台
我們來看看學過的兩篇課文中的片段。通過這三個片段的展示,思考:作者為什麼會寫得這麼準确?在觀察中,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到哪些感官?
1.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似的大颚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後足踏地。後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們将泥土推到後面,傾斜地鋪開。
從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細緻,描寫準确。
2.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迹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從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觀察細緻,而且連續觀察了一段時間。
3.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台。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台上彈琴。
從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作者——不僅用眼睛看,還用耳朵聽,用心想。
重點:要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二、詞句段運用
1.認真觀察上下兩行字,大家發現這兩行字有什麼特點?
2.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連起來,組成的詞語表達了什麼意思?
3.上面同一個字可以連下面兩個字,各組成的詞語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麼異同?
第一行的字與第二行可連的兩個字分别組成詞語,這兩個詞語是同義詞,一個常用于口語,一個常用于書面語。
4.讀一讀,說說加粗詞語的意思。
“逐漸”一詞寫出了爬山虎的腳是一點兒一點兒變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變成灰色的。這個詞語讓句子表達的意思更準确。
“最多”一詞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這個詞起到了限制的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确性。
三、日積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以後,氣溫降低,炎熱的天氣就會逐漸涼下來,夏天的扇子就可以收起來了。
◎二八月,亂穿衣。
指初春和初秋時人們穿衣有厚有薄的情況。農曆的二月和八月正是季節交替的時候,晝夜溫差較大,所以人們穿衣比較亂。
◎夏雨少,秋霜早。
夏天雨水少的話,秋天結霜就會比較早。
◎八月裡來雁門開,雁兒腳上帶霜來。
到了八月,大雁就開始南飛遷徙,大雁一旦南飛就要下霜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場秋雨,天氣就會變冷一點,十場秋雨之後基本上就是冬天了,就要穿棉襖了。這就提醒我們,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
◎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
農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裡還像春天一樣溫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