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古人三伏喝什麼飲料

古人三伏喝什麼飲料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0 03:18:40

古人三伏喝什麼飲料(古人有怎樣的飲食風俗)1

以胡蘿蔔汁和面包成的“花餃子”,顔色豔麗。 闫姣 攝 (資料圖片)

古人三伏喝什麼飲料(古人有怎樣的飲食風俗)2

荷花綻放。 遊海飛 攝(資料圖片)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酷熱難耐的三伏天,餃子、面條等是很多人喜歡的美食,開胃又解饞。

不僅如此,據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鵬介紹,民間還有“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說法,而伏日吃面的習俗,最遲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盛行。此外,荷葉粥也是夏天極佳的解暑食品。

入伏日期如何确定?

程鵬介紹,三伏其實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為炎熱潮濕的時段。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

從時間來看,三伏一般是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固定,時間長短也不相同。

他表示,按照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來看,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之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之始,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之始。

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也就是說,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于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2022年的三伏就是40天。

飲食習俗有哪些?

程鵬表示,依照中醫的觀點,春夏養陽,冬病夏治,三伏天也是養生進補的重要時機。

比如在江蘇徐州、安徽蕭縣、上海奉賢等地,都有伏天吃羊肉的習俗,伏天吃羊肉以熱制熱,可以排汗排毒,祛除濕氣和冬春之毒,是以食為療的典型代表。

民間還有“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說法。程鵬說,此前,上海奉賢區莊行鎮在每年的三伏天都會舉辦伏羊節,三伏天吃羊肉喝燒酒的習俗在當地已有600多年曆史。

而伏日吃面的習俗,最遲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中記載,三國曹魏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面容細膩潔白,“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此外,《荊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并作湯餅,名為辟惡。”可知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成“辟惡”之俗。

在北方一些地方有頭伏吃餃子的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俗諺,說的就是此時人們食欲不振,這些食品不僅可以開胃解饞,而且有利于身體出汗,排出體内毒素。

有啥養生好方法?

按傳統觀點來看,“暑”是中醫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

程鵬認為,由于伏天天氣炎熱,人們出汗多、消耗大、濕氣重,容易出現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狀。所以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有着不同的俗諺,如上海的“頭伏馄饨二伏茶”,杭州的“頭伏火腿二伏雞”等等。

當然,用荷葉煮粥也是不錯的選擇,荷葉性平,味苦澀,有解暑熱、清頭目之功效,荷葉粥是夏天極佳的解暑食品。

程鵬提到,民間素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說,夏天氣溫高、濕度大,露天的木制椅凳經過雨淋含有較多水分,再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久坐可能誘發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

上官雲(摘自中國新聞網)

來源: 今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