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個東西或情況有着不同的意見,這對孩子而言,将會成為很好的經驗。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意見不同時,他就會逐漸丢掉唯我獨尊的思考方式,進而還會擁有把他人的意見吸收成為自己想法的技巧。
交流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根源。大部分人認為,交流能力隻是單純有着好口才的能力。其實不然,交流能力不是單純的說話,而是溝通與交流的結合。
溝通的基本是聽與說,不過,這裡還包括一種,那就是通過提出想法與意見,創造出第三種見解。因此,像這樣的溝通交流過程,是要積累理論能力、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等各項綜合能力的。
我的三個小孩常常為了不起眼的小事,各持己見。從要閱讀的圖書的内容,到看完一部電影後的感想,甚至連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等,全部都有各自的意見。不過,孩子們這樣有着不同意見,反而對培養交流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對某個東西或情況有着不同的意見,這對孩子而言,将會成為很好的經驗。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意見不同時,他就會逐漸丢掉唯我獨尊的思考方式,進而還會擁有把他人的意見吸收成為自己想法的技巧。
而對我們來講,這樣的經驗不需要到外面就能獲得,在家裡就可以擁有這種機會,這是多麼幸運的事!
我會尋找很多可以讓孩子提出各種不同意見的方法,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中的讨論。從書籍、電影、音樂這一類針對感想的讨論,到孩子自己的錯誤等日常生活的讨論,我從不限定其範圍。甚至要做一道雞肉料理時,我也會把孩子們聚集到一起,讨論要如何做才會更美味可口。隻要有一點可以相互有意見往來的事,全部都是讨論的對象。
不過,讨論并不是一開始就進行的很順利,起初,孩子們隻會把自己的感受擺在前面,并提高嗓門強調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
此時,我絕對不會向着某個孩子,或替他們下結論,因為任何一個讨論都是沒有正确答案的。我隻是靜靜地在旁邊聆聽孩子們從頭到尾的攻防,當他們來詢問我的意見時,我才會以參與讨論者的身份,說出我的意見。
當讨論成為習慣之後,在面對讨論時,孩子們的态度開始有了改變,漸漸地相互之間可以認同及接受對方的意見。從一開始“隻有我的意見是對的”,逐漸轉變為“你的意見也有道理”,或“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我覺得你的意見反而比較正确”……
在培養讨論習慣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想出自己的意見,也會聆聽他人的意見,而且還可以将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綜合,這樣在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綜合概括能力。
此外,因為要将自己的意見有說服力地向他人傳達,因此自然會提升理論能力,交流能力也随之提升。
培養溝通力5方略
1.讓孩子做遊戲的主人
親子遊戲中,讓孩子多一些主動性,比如指導父母怎麼玩,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地激發孩子與人溝通的願望,并且有機會學會和小夥伴玩什麼,怎麼玩。
2.良好的親子交流
與孩子說話盡量心平氣和,以一種開放和發展的态度對待孩子成長中的錯誤。少一些數落或唠叨。
3.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通過詩詞、兒歌、故事、日常對話等,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理解别人的話語的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
4.讓孩子理解情緒和情感
通過繪畫、識圖、表演等讓孩子理解各種情緒和情感,理解什麼樣的言行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情感,并使孩子盡可能理解社會交往中還有跟自己不同的人。
5.多創造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
帶孩子主動和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和他們一起玩;把鄰居或親朋好友的孩子接到家裡來做遊戲,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