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學作為科學無力回答正義的标準問題,因而是不是法與是不是正義的法是兩個必須分離的問題,道德上的善或正義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準,法律規則不會因違反道德而喪失法的性質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嚴重對抗 的法也依然是法。”關于這段話,下列說法正确的是:(2015年卷一90題)
A 、 這段話既反映了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也反映了自然法學派的基本立場
B 、 根據社會法學派的看法,法的實施可以不考慮法律的社會實效
C 、 根據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内容正确性并非法的概念的定義要素
D 、 所有的法學學派均認為,法律與道德、正義等在内容上沒有任何聯系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 C
參考解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主張,在定義法的概念時,沒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離的。自然法學派認為, 在定義法的概念時,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與道德是相互聯結的。故題幹中的這段話反映了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 點,未反映自然法學派的基本立場,故A項錯。社會法學派以“社會實效性”為法的概念的首要定義要素。故B項錯。傳統的自然法學派以“内容正确性”作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義要素,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不将“内容正确性”作為法的概念的定義要素。故C項對。傳統的自然法學派認為,在定義法的概念時,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與道德是相互聯結的。故D項過于絕對而錯誤。
2、據《二刻拍案驚奇》,大儒朱熹作知縣時專好鋤強扶弱。一日有百姓訴稱:“有鄉紳奪去祖先墳茔作了自家墳地。”朱熹知當地頗重風水,常有鄉紳強占百姓風水吉地之事,遂親往踏勘。但見墳地山環水繞,确是寶地,遂問 之,但鄉紳矢口否認。朱熹大怒,令掘墳取證,見青石一塊,其上多有百姓祖先名字。朱熹遂将墳地斷給百姓,并治鄉紳強占田土之罪。殊不知青石是那百姓暗中埋下的,朱熹一片好心辦了錯案。對此,下列說法正确的是:(2017 年卷一90題)
A 、 青石上有百姓祖先名字的生活事實隻能被建構為鄉紳奪去百姓祖先墳茔的案件事實
B 、 “有鄉紳奪去祖先墳茔作了自家墳地”是一個規範語句
C 、 勘查現場是确定案件事實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
D 、 裁判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可能幹擾其對案件事實的認定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 C,D
參考解析:青石上有百姓祖先名字的生活事實,也可以被解釋為其他事實,比如青石是暗中埋下的,故A項“隻能”錯誤。規範語句,使用“應當”“可以”等詞彙,故B項錯誤。除了勘查現場外,還應調取其他證據以形成證據鍊,從而确定案件事實,故C項正确。裁判者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夾雜自身的價值取向,故D項正确。
3、許某與妻子林某協議離婚,約定8歲的兒子小虎由許某撫養,林某可随時行使對兒子的探望權,許某有協助的義務。離婚後兩年間林某從未探望過兒子,小虎訴至法院,要求判令林某每月探視自己不少于4天。對此,下列說法正确的是:(2017年卷一89題)
A 、 依情理林某應探望兒子,故從法理上看,法院可判決強制其行使探望權
B 、 從理論上講,權利的行使與義務的履行均具有其界限
C 、 林某的探望權是林某必須履行一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法律約束
D 、 許某的協助義務同時包括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 B,D
參考解析:在當代法治國家,情理與法理存在差别。法院作出判決應當依據法律,而不能依據情理。故A項錯誤。權利的行 使與義務的履行都必須根據法律,受到法律的約束。故B項正确。所謂法律權利,就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對法律關系主體可以自主決定作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手段;所謂法律義務,是指人們必須履行一定作為或不作為之法律約束。探望 權屬于權利。故C項錯誤。義務人必須根據權利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行為,被稱“作為義務”或“積極義務”;義務人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被稱為“不作為義務”或“消極義務”。故D項正确。
4、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五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殘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 具,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便利和優惠。殘疾人可以免費攜帶随身必備的輔助器具。盲人持有效證件免費乘坐市内 公共汽車、電車、地鐵、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讀物郵件免費寄遞。國家鼓勵和支持提供電信、廣播電視服務 的單位對盲人、聽力殘疾人、言語殘疾人給予優惠。”對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2010年卷一92題)
A 、 該規定體現了立法者在殘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問題上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
B 、 從法的價值的角度分析,該規定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法的自由價值
C 、 該規定對于有關企業、政府及殘疾人均具有指引作用
D 、 該規定在交通、郵政、電信方面給予殘疾人的優待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 B,D
參考解析:本題為選非題。自由,是指在沒有外在強制的情況下,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活動的能力。正義,是指在涉及 利害關系的場合,要求平等對待他人的觀念形态。從法的價值的角度分析,該規定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法的正義價值,而非自由價值。故B項錯誤。平等原則,并不禁止差别對待,隻要這種差别對待具有正當理由。殘疾人在生理上存在劣 勢,故給予優待不違反平等原則,故D項錯誤。
5、在小說《悲慘世界》中,心地善良的冉阿讓因偷一塊面包被判刑,他認為法律不公并屢次越獄,最終被加刑至19年。他出獄後逃離指定居住地,雖隐姓埋名卻仍遭警探沙威窮追不舍。沙威冷酷無情,笃信法律就是法律,對冉 阿讓舍己救人、扶危濟困的善舉視而不見,直到被冉阿讓冒死相救,才因法律信仰崩潰而投河自盡。對此,下列說 法正确的是:(2017年卷一88題)
A 、 如果認為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法律,則可能得出冉阿讓并未犯罪的結論
B 、 沙威“笃信法律就是法律”表達了非實證主義的法律觀
C 、 冉阿讓強調法律的正義價值,沙威強調法律的秩序價值
D 、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們的擁護和信仰,缺乏道德支撐的法律無法得到人們自覺的遵守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 A,C,D
參考解析:若“惡法非法”,在違反該惡法不是違法。故A項正确。“笃信法律就是法律”表達了實證主義的法律觀。故B項錯誤。冉阿讓認為法律不公,故強調法律的正義價值;沙威笃信法律就是法律,故強調法律的秩序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