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痢疾是屬于一種腸道傳染疾病。對于孩子們來說隻要是患有疾病的時候家長們就是想要找出引起這樣疾病的原因,我們知道隻有清楚知道疾病的症狀才能夠去正确的治療。孩子的不同的體質也是會導緻出現不同的患病症狀,所以隻要孩子發生異常的生理狀況的時候就需要及時的發現并且治療。
隻要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同,那麼就可以更好的去治療。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病症,雖然都擁有着獨有的症狀和治療的方法,但是之前都是需要了解引起這些疾病的病因,隻有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治療。那麼小兒痢疾的症狀及治療是什麼呢?
小兒痢疾多發于夏秋季,為腹痛、裡急後重,排粘液或膿血便為主症的腸道傳染病。多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内傷飲食生冷,積滞于腸中所緻。證分虛實,辨分濕熱孰重。實證,治用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消積導滞等法;虛證,用補中益氣、收澀固脫等法。熱重于濕,宜清腸解毒,用白頭翁湯,濕重于熱,宜清腸化濕,用芍藥湯。
臨床表現
1.潛伏期:數小時~7天,,一般1-2天.
2.普通型:起病急、高燒、大便每天10次以上,内有粘液膿血,便後有沉脹、下墜感。患兒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
3.輕型:不發熱或低熱,大便(每天3~4次)便内膿血量不多或公為粘液,無明顯全身症狀。2~3天内病情好轉。
4.重型:每天大便數十次,内有膿血,有裡急後重,全腹劇痛,伴嘔吐、脫水、醇中毒,全身症狀不重。
5.中毒型:多見于2~7歲小兒。發病急驟、高熱、驚厥、昏迷、休克、呼衰等,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腸道症狀常見于24~36小時才出現。此型病情較重。
6.慢性痢疾: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者,常見天營養不良、佝偻病、貧血的嬰幼兒,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經正規治療,遷延不愈而緻體溫正常或低熱,大便性質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膿血交替出現。
治療
1.清熱化濕法:鄭耀坪認為急性菌痢大多為濕熱痢。用芍藥湯加減治療急性菌痢60例,結果在體溫恢複、主要症狀消失、大便常規恢複、大便培養轉陰、末梢血象好轉和毒副作用等指标上效果均優于對照組(複方新諾明,口服)。本方由白芍、黃芩、黃連、黃柏、槟榔、馬齒苋、廣木香為基本方,随證加減。有清腸化濕、調和氣血、通腑導滞的作用。藥理研究表明,黃芩、黃連、黃柏、馬齒苋等均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杆菌、解痙止痛的作用;木香、槟榔增強腸蠕動,緩解胃腸脹氣;槟榔還能抑制腸内異常發酵,促進炎性滲出物排出等作用。[1]陳中洲用苦參薤白湯(苦參、薤白、山楂、當歸、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療痢疾78例,總有效率達95%。本方重用苦參,苦參清除腸中濕熱。現代研究表明,苦參中含的苦參堿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薤白頭辛通滑利,有溫中通陽之功,能化穢濁之氣;木香、當歸行血調氣,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之,共奏清熱化濕解毒、調氣行血導滞之功。
2.寒溫并用法:劉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療小兒菌痢101例,療效滿意。方為烏梅、艾葉、川椒、赤石脂、幹姜、槟榔、黃芩、黃連等組成,全方寒溫并調,具燥濕運脾,導滞清痢之功。現代醫學研究,川椒、艾葉、幹姜為胃動力藥,能促進胃腸功能恢複;烏梅改變胃腸道酸堿度,不利細菌繁殖生長;黃連、黃芩對痢疾杆菌有強大的殺滅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産物,使之排于體外,減輕全身中毒症狀。[3]馬洪源采用辛開苦降、寒溫并用、補瀉兼施、具有調和腸胃之功的半夏瀉心湯治療本病,取得良效。
上面介紹了小兒痢疾的症狀及治療方法。對于小兒痢疾這樣的疾病是存在一定的潛伏期的,所以隻有越早的發現不同與正常的生理狀況時候就需要及時的去治療,時間推的越久病情就會越嚴重。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疾病都有着相同的道理。所以了解症狀才能夠更好的去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