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柯爾克孜族有什麼風俗習慣?柯爾克孜族的來曆

柯爾克孜族有什麼風俗習慣?柯爾克孜族的來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6 05:22:33

  “柯爾克孜”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系本民族自稱,意為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山裡遊牧人”。人種多數人屬于蒙古人種北亞類型,少數人兼有歐羅巴特征,大體屬于混合民族。

  柯爾克孜族婚禮

  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柯爾克孜族人口數為160823。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柯爾克孜族的食俗

  國内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柯爾克孜族人民以從事畜牧業生産為主,兼營農業和手工業;傳統工藝美術有刺繡、擀毯、雕刻、織花和金銀器,習以兵器、山鷹、雲彩、猛獸作圖案。喜愛賽馬、叼羊、馬上打靶和飛馬拾物等。其物質生活與經營畜牧業有密切關系,飲食起居也都有着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

  柯爾克孜族早餐較簡單,但營養豐富,多以鮮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較簡單,牧民們大都是攜帶幹糧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較豐盛。

  信奉伊斯蘭教的柯爾克孜人,忌食豬内和自死牲畜肉,馬肉馬腸為冬季最佳食品。

  他們的飲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歡吃圓白菜、洋蔥(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飲料是山羊奶和酸奶,還喜歡喝煮沸以後加奶、加鹽的茯茶。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馬、駱駝肉,也吃米食和面食。制做面食時,沒有案闆,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他們還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殺後經過加工的牛胃、羊胃裡。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頭制做的。

  柯爾克孜族青年的婚禮儀式由阿訇,其中有一個和飲食有關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将一個馕分成兩半,蘸上鹽水,分送給兩個新人,其含義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離。

  柯爾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禮貌,有“友誼與熱情是柯爾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傳世。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招待,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請客人吃,而以羊頭肉待客最為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再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還有馕、鍋貼、庫依瑪克(油馕)、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馓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面、花卷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産與生活,柯爾克孜人的飲食結構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蔬菜開始進入農牧民的家庭,飯菜的品種也日益豐富多彩了。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忌諱,與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異之别。

  飯前洗手後,餘水不可亂甩,須用布子擦幹,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從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客人應将碗中食物吃淨,切忌将剩飯倒在地上。吃飯時不可揭開廚房門簾窺視,餐後要背向門退出。

  柯爾克孜族的婚俗

  柯爾克孜族的訂婚習俗饒有風趣,他們對白色情有獨鐘,白色代表他們最喜愛的羊群。男方去女方家時,要把各種禮物和聘禮放在馬上,馬頭上要紮一朵潔白的棉花,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來紮。如果有人騎着一匹紮着頭上紮着棉花的馬,就說明此人是準備訂婚的,當地人們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對男方的到來,會表示熱烈的歡迎,還要做上豐富的佳肴熱情地招待男方,并商定吉日娶親。在有的地方,當男方來訂親時,如果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面粉向他祝福,這預示着新郎,将會像白面一樣潔淨無暇。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柯爾克孜的婚禮是在女方家進行的.早晨母親就要給女兒沐浴,并由母親,嫂嫂等人為新娘梳妝打扮。母親要為女兒梳頭,将滿頭的小辮子梳理成兩條大辮子,邊梳邊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别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并同時舉行叼羊,賽馬等活動,做抓飯,煮肉準備迎接新郎及家人。

  第1天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長者和青年組成的隊伍騎上馬,在樂隊的敲打聲中浩浩蕩蕩的送去聘禮。聘禮包括剛宰殺的兩隻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髒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和各種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擋在門口,逐樣檢查男方送來的聘禮,然後接納禮品,在門口還要進行女方給新郎禮品的展示,并在衆人的面前一一試穿衣物。

  等到準備讓新郎進屋時,新娘家的男人們早就準備好了繩索。等新郎一進門,衆人一擁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綁,将其拴在帳篷前盡情戲耍。最後要由新郎的父親和兄長出面,向女方的親友求情,并向他們贈送禮物,這時他們才會給新郎松綁。

  第2天發喜糖

  第二天婚禮儀式一開始,就由陪新郎來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将氈房頂部的天窗挑開,并從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幹、油果子、糖果等喜慶食品。這時,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開站在氈房裡等着搶那些東西,以分享這對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擺上宴席,招待遠道而來的來賓。

  結婚儀式按伊期蘭教教規進行。由阿匐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馕,象征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為慶祝新婚,賓主們要舉行刁羊、賽馬、摔跤、角力等文娛活動。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帳簾内暢所欲言,嬉笑言歡;帳簾外,男女青年奏考姆茲和其他樂器,唱民歌,跳會面舞,做其他遊戲,一直鬧到深夜方歸。

  第3天回家轉

  新郎要把新娘帶回到自己的新房。這時,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親為了照顧女兒也陪同女兒同來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個月才返回。女方要為女兒準備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為嫁妝,用馬和駱駝馱上送去,同時還準備一匹馬,鞍具、籠頭和馬鞭。鞍具和馬鞭都要是全部是嶄新的,并用銀銅裝飾,十分講究。新娘回婆家時,要騎上這匹馬,這匹馬也算作為嫁妝送給女兒。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會受到各地牧民的熱情招待,新婚夫婦還要奉上喜糖等禮品作為酬謝。

  柯爾克孜族的宗教信仰

  柯爾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雪豹和鹿(柯語翻譯為buhu,柯爾克孜族世界著名作家艾特瑪托夫的小說《白輪船》講述的也是跟母鹿有關)。除此,還信仰“烏買”女神(umaiene)。信奉祖先和天神,他們朝南方禱告,崇拜太陽,認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轉信伊斯蘭教,屬于正統的遜尼派。在東北部分柯爾克孜族信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

  柯爾克孜族絕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早在16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了。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納菲派。禮拜寺是教徒活動的主要場所。禮拜寺多數建在城市。教規五功:“念功”、“拜功”、“課功”、“齋功”、“朝功”。

  柯爾克孜族的節日習俗

  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掉羅勃左節等節日。過節時,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柯爾克孜族中最受重視的人生禮儀有誕生禮、搖籃禮、滿月禮、割禮、喪葬和婚禮。

  誕生禮

  誕生禮是在嬰兒出生當天舉行的以表對新生生命的美好祝願。搖籃禮是在孩子出生第7天或第9天舉行,要宰牲設宴請客吃飯,規模不大,參加者公限婦女。在宴會期間要唱“搖籃曲”。滿月禮,同漢族的“做滿月”相近。割禮,是柯爾克孜人僅次于婚禮的重要儀式。喪葬,柯爾克孜人基本上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的。婚禮,是柯爾克孜人的最大禮儀,一般是先在女方家中舉行,然後将新娘迎回新房,在男方舉行更為熱鬧的慶典活動。整個婚禮是貫穿于歌聲和活動中舉行的。

  諾如孜節

  “納吾熱孜”節是柯爾克孜族傳統節日,太陽曆元月初一(即公曆3月22日)為節慶日。柯爾克孜族也過古爾邦節和肉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節曆史悠久,它在古代的維吾爾、烏孜别克、哈薩克、柯爾克孜等突厥語系民族中廣流行。

  每年陰曆春分日這一天,即陰曆3月22日前後,為“努吾若孜節”。它的内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努吾若孜謠充分表現了這方面的内容:

  努吾若孜節到了,物價降低,春喜降,麥穗顆顆飽粒,窮苦的人們有了生機,家家戶戶歡天喜地,今天母雞出了雛雞,努吾若孜節到了,驅走悲凄,婦女們喜氣洋洋湊在一起,姑娘、小夥子們格外高興,他們歪開辦着帽鮮花耳際,聲蕩漾到處是歡聲笑語。

  努吾若孜節裡表演的各種遊戲也是驅趕嚴寒迎來春天為内容的。比如,在努吾諾孜節時,把一個人打扮成冬季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組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努吾若孜節時至愛親朋歡聚一起,羊做飯,預祝豐收,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不少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上述節日的慶祝活動在一些維吾爾人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裡青年人中已發生不小變化。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彜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别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