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過寒衣節,給逝去的嶽母燒寒衣,發現燒的已經不是紙衣,而是漂亮的化纖面料,裡面還有棉絮。祭品都做得如此精巧,比古代窮人穿的好多了。
在唐宋時期,寒冷的冬天,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棉衣,蓋不起棉被,棉布是稀罕物。
棉布稀有?
沒聽錯吧!
沒錯,是棉布,聽聾王細細道來。
在宋朝之前,棉花在我國還是稀罕物,隻在海南、兩廣少量種植,長江、黃河流域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沒有種植棉花的。棉織品像絲綢一樣珍貴,是王公貴族才能享受到的。
當時富人服裝質量堪比現代土豪,夏天穿的是絲綢制品,冬季則着野獸皮毛取暖;官宦富商也比現代人穿着綠色時尚,夏天穿的是清涼的麻織品,冬天則在衣服裡加絲棉或麻絮;老百姓,包括一些寒酸的文人就慘了點,買不起絲綢,穿不起麻織品,隻能穿紙衣。
紙衣!
沒錯,就是紙做的衣裳,這是蔡倫為貧寒的人發明的福利。
唐宋時期,我國的造紙技術在蔡倫造紙術的基礎上突飛猛進,大量采用楮樹皮、藤等原料制作紙張,不但價格低廉,而且原料充裕,制造出的紙張結實耐用。買不起絲綢、用不起獸皮、不種植棉花的貧窮百姓,就用紙張做成紙衣、紙襖、紙被子抵制寒冷。
唐宋時期,社會底層穿着紙衣非常普及,一些文人寒士也穿紙衣,蓋紙被,還被當作禮品相互贈送。陸遊的朋友朱元晦就送給他一條紙被,陸放翁寫詩答謝:"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放翁用處君知否?絕勝蒲團夜坐禅。"一張紙被讓陸遊描寫的又白又軟又暖和,還能蓋能坐用途多,真有這麼好嗎?制作工藝再精緻,也是樹皮做的紙,好不到哪去。陸遊之所以贊口不絕,估計是為了感謝友人贈被之誼,做了藝術的誇張,也表現了詩人知足常樂,豁達樂觀的精神。而另一位詩人高翥的吐糟更接近真情:"更有詩人窮似我,深夜來共紙衾眠。"紙皮說到底就是窮人的專利。
一些有家境好的人也常制作這種紙質衣被用來做善事,救濟一些寒冬裡饑寒交迫的窮人。
蘇東坡的兒子蘇小坡(蘇過)還記錄了一件靈異的事情。
蘇小坡家的東面住着一位八十歲的梁老太太, 耳聾眼瞎,生活十分困苦,家裡一貧如洗,連取暖的被子也沒有。蘇小坡動了憐憫之心,怕梁老太度不過寒冷冬天,心想,冬天來了一塞上要送她一條紙被子。後來蘇小坡天天詩會、酒場的應酬太多,竟然把這事忘記了。寒冬來臨,梁老太的兒子忽然來到蘇小坡家中,倒頭便拜:"謝謝蘇先生,我來取紙被。"蘇小坡驚奇地問:"誰讓你來的。"梁老太的兒子說:"老娘說你要施舍一條紙被。"蘇小坡更是驚訝——梁老太又聾又瞎,從來沒和他打交道,怎麼知道他想送紙被的事?難道是"心靈感應"?還是天太冷了,梁老太做夢想到我這個"富人"施舍被子呢?馬上送去一條紙被,還寫了首詩:"傍舍孤嫠八十馀,背無完絮況裙襦。分衣愧乏莊公惠,紙被聊将慰老臞。"
一些有錢的官員也用紙被,不過他們别有用心。金代劉祁《歸潛志》中記載,有個河南令,也算個五品官了,俸祿不低,晚上也蓋紙被子,白天穿破舊官服辦公,其實是為了裝廉潔,沽名釣譽。一副僞君子的醜惡嘴臉。
哪個時代都有貧富差距,勞動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擺脫困境,改變命運,他們面對困難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讓後人敬佩不已。而一些達官顯貴為了賺取功名利祿,拿貧寒做秀,讓世人不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