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于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麻省理工學院借由美國國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在二戰和冷戰期間,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對計算機、雷達以及慣性導航系統等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曆史沿革
早期發展
據美藤國際教育介紹,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位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劍橋市屬于波士頓都市區,波士頓都市區屬于大波士頓地區),校園面積166英畝,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将其與波士頓的後灣區(Back Bay)隔開。
麻省理工學院于1861年由著名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迎合快速發展時期的美國。由于南北戰争,直到1865年MIT才迎來了第1批學生,随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MIT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并,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
在名稱方面,麻省理工學院正确的翻譯名稱應為“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因麻省理工學院的譯名起自清朝時期,後人沿用至今。在北美洲,Institute是指理工、工學、科技、技術或專科性的高等院校。
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中文名稱依其學校之院系學術規模和綜合實力應該被譯為“馬薩諸塞理工大學”,但人們早已習慣以麻省理工(學院)稱之。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會把麻省理工學院混為麻省大學。事實上,這是兩所完全不同的大學。麻省大學即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簡稱UMass),是馬薩諸塞州的一所大型多校區公立大學。
就在有關草議獲批兩天後,美國内戰的第1場戰役就展開了。為時數年的戰争使學校的教研工作延誤。1865年,麻省理工正式在位于波士頓的校園内開班。這所新院校的使命符合《土地撥贈法案》的要求,故獲贈地作進一步發展。1866年,由土地銷售帶來的利益使學校得以在後灣區發展。
“波士頓理工”為麻省理工學院的非正式别稱。大學采用歐洲理工大學的模式辦學,早期比較重視實驗教學。雖一直受到财政問題困擾,但在弗朗西·斯亞瑪撒·沃克的帶領下,學校還是在19世紀最後的20年裡不斷成長,繼而開辦電子、化學、海洋及潔淨工程學,并興建了新的教學大樓,亦吸納了更多學生。
大學課程漸趨職業導向,教學内容少了一些理論科學。可是,這所年輕的學府仍面臨财政危機,并受到管理層的關注。在這“波士頓理工”的歲月裡,學校的前教職員、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曾六度建議将麻省理工并入當時哈佛學院的勞倫斯科學院。
位于狹窄的後灣區的麻省理工學院無法負擔進一步的校園擴展費用,而學生的人數卻不斷上升,使之日趨擁擠。學校急需基金或捐款以維持正常運作。最終,校方在師生、校友的強烈反對下接受了與哈佛合并的邀請,惟1917年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以反大學壟斷的理由禁止了此舉,結束了這場“合并風波”。
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遷移至查爾斯河劍橋市的岸邊,臨近哈佛大學,沿岸伸延逾1英裡(1.6千米),此為填海土地。這充滿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新理工”校園,由建築師威廉·W·博斯沃思設計,受惠于一位匿名“好心人”的捐助,這位先生自1912年起便一直向校方提供資金。1920年1月,這位“好心人”的身份曝光——是來自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的工業家喬治·伊士曼。他發明了新的電影制作及編輯方法,并成立了伊士曼柯達公司。1912至1920年期間,伊士曼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了兩千萬美金(現值兩億三千多萬)的現鈔及柯達的股票。
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學院将啟用十億美元建設新的人工智能學院——麻省理工施瓦茨曼計算機學院,緻力于将人工智能技術用于該校的所有研究領域。新學院将于2019年9月開學,教學地點被設在了一棟計劃于2022年開放的新大樓内。麻省理工施瓦茨曼計算機學院是一個大學範圍的實體,将與麻省理工學院現有的五所學院合作,創辦25個“橋梁”學院作為2所大學的關鍵連接點。現階段預計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數據、系統與社會研究所(IDSS)以及the MIT Quest for Intelligence将全部成為該大學的一部分,其他單位也可能加入該大學。EECS(特别是該部門的電氣工程部分)會繼續與現在的工程學院建立牢固的關系。将迅速建立一系列教師委員會,以确定EECS,工程學院和新計算機大學之間的關系以及未來學位課程的範圍。
未來發展
在對未來社會、科學和大學自身研究的基礎上,MIT制定了未來的發展戰略:
1、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給他們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2、緻力于研究基礎科學,但應在把研究、學習和行動整合成一體的新模式中處于領先地位。
3、緻力于學術、探究和批判精神,并擅長把工業、政府和學術界聯合起來,共同探索、解決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
4、繼續保證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強大計劃。
5、緻力于擴大技術上和管理上的能力,但要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問題。
6、把服務于國家作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則,但要認識到這需要全球性的參與、合作與競争。
7、開拓新的财政來源,增加公民、聯邦政府和商業界對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支持,吸引私人投資的增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