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額金剛鹦鹉的産地 紅額金剛鹦鹉的簡介
紅額金剛鹦鹉的簡介
紅額金剛鹦鹉(學名:Ararubrogenys)産于美洲熱帶地區,是體型最小的金剛鹦鹉,體格壯碩強健,野外數量相當稀少。紅額金剛鹦鹉幼鳥時期頭部紅羽并不明顯,會随着年齡慢慢增多,成熟後頭部、面頰與肩部的羽毛會呈現美麗鮮豔的橘紅色,非常美麗。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産于美洲熱帶地區,在河岸的樹上或崖壁洞裡築巢。
紅額金剛鹦鹉身長55-60厘米,鳥體大緻上為橄榄綠色。前額、耳羽以及大腿附近都有紅色的羽毛,翅膀也有零星的分布紅色羽毛。在翅膀前端彎曲的邊緣和翅膀覆羽内側有少量的橘紅色,翅膀内側的覆羽大部份為橄榄黃色,尾巴上方為橄榄綠色,尖端帶有些藍色,尾巴内側為橄榄黃色,臉部附近白色的裸皮有幾條棕黑色的羽毛橫向分布,鳥喙為黑色。
紅額金剛鹦鹉的産地
紅額金剛鹦鹉分布于玻利維亞中部。是當地特有物種,通過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以東的北丘基薩卡小面積的中南部,從南科恰班巴和西聖克魯斯以東北。主要在大裡奧斯,米斯克,堅而皮科馬約谷系統中。這是當地常見的,但數量在下降。
野地繁殖大多在11月至4月間,多在岩壁洞穴裡築巢繁殖,一次繁殖約産1-3枚卵,但可能隻會帶大一隻幼鳥,由于巢穴多在岩壁内所以幼鳥比較不易被盜獵者捕捉。
紅額金剛鹦鹉的人工繁殖并不容易,需要夠大的籠舍比較容易繁殖成功,約在4歲時會開始繁殖,然而6歲以上的鳥會有比較穩定的繁殖成果與周期,繁殖期近時,互相理毛、交配次數、求偶行為、進出巢箱的次數與攝取的食物會明顯增多,公鳥對人會變的比較有攻擊性與侵略性,母鳥一次産下2至4枚,孵化期約26日,幼鳥羽毛長成約12至18周。
人工繁殖鳥不多,但十分強壯而且很快能适應新環境,叫聲雖不比其它大型金剛大,但仍會造成不小的噪音,應提供寬敞的籠舍,
它們喜愛啃咬所以籠舍與栖木須使用堅硬的材質,也可提供一些木頭供其咬嚼,飲食方面仍應注重多樣化與營養平衡,蔬菜、水果、種子、堅果、鳥餅幹、蛋食品、維他命補充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手養鳥生性友善、愛玩耍、聰明、與飼主互動性高,學語能力佳,受到不少國外鳥友的好評;紅額金剛鹦鹉在鹦鹉養殖業的源起很晚,在70年代剛被南美學者發現時曾被認為是金剛鹦鹉雜交下的種類,後來才證實為獨立種類,在人工圈養與繁殖的腳步上自然落後其它種類許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