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涼州社火考述

涼州社火考述

娛樂 更新时间:2024-11-22 21:12:47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

  源流概述

  “社火社火,離不開煙火,有社有火,故名社火。”

  社,古代指祭祀土、谷神的地方,稱裡社、社祀。左傳雲:“後土為社”。社即土神或五方神。《禮記·祭法》雲:“共工氏之霸九洲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社日,又名“春社節”,是我國古代春秋兩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火,據《中國歲時禮俗》記載:扶陽者是火,消寒者是火,除夕燎祟,元旦五更天燎天篷,元霄節挂紅燈,放煙花者還是火。又說年年除夕來侵擾人們的怪獸“年”就是被“火”吓跑的,這充分地反映了社火的本質特點和重大的民俗功能。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2)

  “南國祭社稷,北國鬧迎春” 社日、迎春,乃是社火的主要源頭。曆代帝王都把祭社稷、迎春列為國家大典,這與我國自古以耕作土地、種植五谷的生産方式是分不開的。稷,乃小米,被奉為“五谷之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古代王者“封土立社示有瘭,立稷而祭也”,目的是“為天下求福報功”。斯言出于《白虎通·社稷》一書。五谷與土地密不可分,故把社與稷合起來祭奉,後世将“社稷”作為國家之代稱。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結總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後飨其胙。”從唐朝詩人王維《涼州賽神》詩中“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可知,涼州當時即有祭日神之風俗。而宋代女詩人朱淑貞《元夜》詩之名句“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便是元宵燈會與社火活動之真實寫照了。

  社火這個詞兒,在北宋時期就出現了。據宋孟元老《東京楚華錄》雲:當時的社火實際就是“百戲”、“雜耍”而已,如“上竿、攀索、倒立、折腰、弄碗柱、踢瓶、筋鬥、擎戴之類。”正如《水浒全傳》中所寫:每逢元宵佳節“逞賽諸般社火”, 它包括舞蹈、雜技、雜戲、武術、鼓樂、以及魚龍獅熊等。此乃不僅祭神,慶祝新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而且更增強了娛樂性,即樂神也樂人。

  綜上所述,春社祭祀儀仗——社火,肇始于黃帝、夏、商、周時代,興盛于唐、宋、元、明、清,流傳至民國及現代。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3)

  涼州社火,乃是國内外曆史文化藝術形式的融合體,富有久傳不衰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一是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即西涼伎,後升格為唐宮廷樂,時稱雅樂或國樂。唐明皇夢遊西涼,喜觀了當時涼州元宵節盛況,對西涼伎的精彩表演,感到十分惬意,夢醒後仍不忘懷。它反映着曆代涼州人民的智慧才華和創造藝術,先民們在開拓河西創造物質财富的同時,亦創造了獨特的精神财富,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涼州又是古絲路重鎮,故也大量吸收了外來文化和中原及南北文化。如祭社稷之俗,乃由曆代移民、軍墾和行商、使者為媒體,把它從各地彙流到涼州來;或者一些到涼州求生存的外籍人、學者、做官為宦者,因他們久居此地,遂将他們的文化習俗及精湛藝術傳留到這裡;除此還有不少到異地謀生的涼州遊子,也學回不少百姓喜聞樂見并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如武威七裡堡的社火,過去就比其他溝壩的鼓點子多,花樣别緻,唱詞優美動聽。若是搞會演擺場子,别家很難比過。傳說這是蕭進士在清乾隆年間,從北京學回來的。至今還流傳着:“王城堡的社火重打一上來,七裡堡的社火誰不喝彩!”“女打鼓子,男敲鑼”這是武威十三裡堡社火的特點,俗稱倒秧歌子。故而涼州社火,它是由古代祀稷、迎春、迎氣、百戲、雜耍及西方獅子舞、西涼伎、舞龍、跑明船、跑驢、跑羊和村頭樂、街頭樂與河南銅芯子、南方秧歌子多種文化藝術形式繼承、發展和融化創造而成的一株獨具特色的民間文藝之花。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傳統的社火活動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風和歡慶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鄉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而流行于涼州的民間社火隊,那宏大的陣容,獨特的形式,豔麗的裝扮,歡騰的表演,竟是那樣的引人注目,獨具特色,它明顯的保留了古典西涼樂舞的遺風。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4)

  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的涼州社火

  一、領導機構

  元宵會,由地方上或村上一些熱心群衆公益事業,熱愛元宵社火活動,且具有一定群衆基礎和社會影響,經自我推薦及群衆公選,即可成為元宵會成員,一般五六人至十餘人不等,有會長一人、副會長二至三人,其他均為普通成員。元宵會的職責主要是負責本村子、本地方的元宵燈會及社火的組織及表演活動,人員構成并不固定,甚或每年都有新的增減。元宵會成員從無報酬、純屬自我奉獻、義務服務。

  二、隊列結構及人員組成

  (一)前導部分。打頭的是“春官”, 一般人都稱為“春官老爺”。

  春官,乃官職名,上古置之,多以四時立名。《左傳》:“春官為木正。”《史記注》:“春官青雲,周置六官,以宗伯為春官”。《周禮·春官篇》:“擊土鼓以樂田”鄭玄注引鄭司農說:“田睃,古之先教田者”、“春者出生萬物,宗伯掌邦禮。以祀神為上。漢因之。”唐改禮部尚書為春官。明清時代,皆設春夏秋冬四時之官,稱禮部尚書為春官,職掌宗廟祭祀祀儀。《立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至樂郊迎春。”《淮南子》稱“迎歲”。後世因之,地方郡州縣亦舉行迎春典禮,并以人扮春官,鞭春牛,俗稱“打春”。清李鬥《揚州畫舫錄》雲:“太守迎春則令扮社火,除春夢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隸二、春官一,為儀仗。”春官乃是春之化身,替春之神——青帝行使生化萬物的職權,後世為社火的首領,尊稱“春官老爺”。

  春官老爺乃是整個社火隊的中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由二老爺、春吏奉陪,皂隸呵護侍候。據傳春官老爺在行進中,“文官相逢必落轎,武官碰上必下馬”,春官府形如鬥狀,自稱“本淩鬥府”。每當社火隊出行,必須以紅黃紙糊做春官府,内燃蠟燭,用長木杆子舉在春官老爺身後,以壯聲威。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5)

  春官老爺這一角色,必須由當地德高望重、為民衆所敬仰并具有老資格的知名人物方可勝任。據五涼耆老談:邀選春官老爺不僅是件大事,而且亦是件難事。往往因競選者甚多,誰能被選任此職,誠乃一生中之幸事,可謂光榮之至。不過經濟狀況不佳的人,亦不好擔當此重任。然而,每當春節前夕,哪裡要鬧社火,首要任務必須将春官篩選好。屆時由社火會鄭重其事地發出紅紙請柬并捧送到春官家中,經本人接柬帖表示同意後,即在正月初二或初四社火開鑼的當天,鼓樂喧天,彩旗前導。首先至春官司家拜年,跑大場,唱四曲子,并請春官司老爺上轎或上馬赴任。而春官老爺在此刻遲遲不出家府,最後将鑼鼓擂得更加铿锵有力,膏藥匠反複唱請:

  高高山上一棵柳,柳樹上蹲的個花斑鸠;

  斑鸠啊斑鸠啊三點頭,老爺請上喲頭裡走!

  且看春官老爺在社火會會長等人陪同下,威風凜凜地走馬上任。其官服,在元宋以前穿六部春官制服;按明代四時之官秩,春官則戴烏紗帽,著青色或者大紅蟒袍,鼻架墨鏡,手持羽毛或竹簽扇子,以象征掌春催發的東方青帝,榮坐四擡大轎。至清朝,改為頂帽補褂,改坐七品官轎。入民國,乃穿長袍,外套藍衫,頭冠禮帽,乘鞍辔講究的大騾駿馬。轎馬前有杏黃色鋸牙三角旗旄導引;全副儀仗執事,牌上大書“回避”、“肅靜”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谷豐登”等吉祥字句。尚有陪老爺兩個,其地位次于春官,穿袍子馬褂,手拿羽毛扇,多由地方紳士、鄉約等扮演。左右前後有道鑼、探馬、報子、門子,或穿青衣的春姐及戴牛吃水帽、手拿無情棒的皂役前呼後擁。其中有兩個英姿飒爽的武士,肩頭交叉斜挂兩串鈔子,手持三角紅黃旗,腰系戰裙,足蹬軍靴,且在春官的前方左右走八字步或跳躍舞蹈,随着鼓點的旋律,鈔子發出和諧悅耳的音響,俨然如大官員出行之威儀也。然而,此盛舉于民國中期就漸趨消失了。今日武威農村仍有春官,但無過去那樣講究氣派了。各隊表演時,鑼鼓配合各種表演動作,變換鼓點;插唱曲兒時鑼鼓聲驟停,代之絲竹管弦。簇擁着春官老爺浩浩蕩蕩地走村串莊子。每到一家,主人在門前作揖迎接,春官老爺在鞭炮聲中走向上房門首桌邊燃香化表,以吉慶詩句向主人拜年祝福:

  社火進财門,四季報平安;

  人畜都興旺,富貴萬萬年!

  此時主人将桌上糖果煙酒擎給社火隊員。膏藥匠領着在院中跑大場,遂唱四曲子:

  社火進了你莊院,鼓鑼一震風脈轉;一年複始多快樂,萬事如意瘟疫消散!

  最後社火隊告辭時,春官老爺又祝福主人道:

  東起東成,西起西應;百病不生,瘟疫消散;賊來迷路,狼來封口;恭喜發财,五谷豐登;萬事如意,大吉大利!

  社火走村串戶,家家都是這個鬧法,但吉祥的祝頌詞及四曲子,報都是現走現編,現編現唱,豐富多彩,不拘一格,極盡即興創作之能事,充分表現出民間演唱的機智恢諧與多才多藝的特點。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6)

  (二)鼓樂隊。一般由大鼓、大鑼、大铙、钹子、長号、唢呐等鼓樂組成。社火隊行進表演時,配以鑼鼓音樂,節奏铿锵、聲震霄漢,表演的人們按鑼鼓音樂的節奏扭擺踏步,左右搖晃,顯得十分熱鬧和諧;而在擺場子,插唱曲兒時,鑼鼓聲暫停,配以絲竹管弦伴奏,其聲悠揚宛轉,十分美妙動聽。

  (三)天公地母。天公是一個老農,地母是一個農婦。天公扛着鋤頭,拿着木鍁;地母提着藍子,拿着條帚。民間傳說天公地母代表着“耕作之神”,象征着勤勞與智慧。凡是他們行經之地,能夠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表演時天公地母緊密配合,分别跳着撒種掃地,送茶送飯的舞蹈,二人邊唱邊舞,真個是“夫唱婦随”。

  (四)鼓子隊、臘花隊。鼓子隊也叫鼓子匠。一般由八至十六個或更多成對男性青年裝扮,頭戴武士英雄巾,身穿鑲邊緊身衣,外套白褂子青開肩,燈籠褲,腰系寬布腰帶,肩挂鼓子,雙手執鼓槌;頭上插有兩根野雞毛及以表紙折疊而成的扇形英雄花,如公雞冠子,以象征驅邪之意。表演時,各種舞蹈動作,粗犷豪放,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具有濃烈的民族精神和西部特色。

  2008年被文化部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涼州攻鼓子》,即是涼州社火鼓子隊中的一種特殊表演。

  臘花子,即女隊。其人數與鼓子相對稱,過去都由男性少年裝扮。身穿彩色女襖裙,一手執碗口大的小手鑼,一手拎彩綢或花手絹;多似村姑打扮,簡樸豔麗;頭戴年輕女式帽,左右插花枝,前額亦插表紙折疊的英雄花,以象征迎春、催春、萬物生機之意。鼓子隊、臘花隊裡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個叫傻公子,一個叫醜婆子。傻公子是鼓子隊的領班,醜婆子是臘花隊的頭領。表演時,他倆在隊前相對扭舞打诨;鼓子隊在鑼鼓點配合下,作打鼓舞蹈。臘花女敲鑼穿插其間,同時夾唱各種民歌,活潑有趣而又婀娜多姿。傻公子表演得尤為突出,其清水臉,身穿公子服,戴公子帽,手搖竹簽扇子,無拘無束,走月牙式自由步、圍大圈;時而裝聾賣傻,而且傻得可愛。時而十分狂歡,或編唱四六曲子,或同臘花嬉戲調情,将觀衆逗笑得前仰後合。醜婆子,紮褲腳子,穿寬長襖,紅青皆宜;頭頂青手帕即頂褡子,耳戴大耳環子或紅辣角子,粉臉紅嘴唇。一手搖扇子,一手拿巾子,同傻公子一樣潑辣、恣意縱情,與男性打诨,走自由步,唱春歌兒。善為臘花子牽線說媒,乃是社火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7)

  (五)十八羅漢和八大金剛,俗稱和尚隊。和尚隊八至數十人不等,一色僧衣僧帽;也有戴笑和尚面具者,俗名大頭和尚,臉上畫有各種羅漢形象。金剛為武士裝,頭戴盔頭,手執降魔杵、鋼鞭、畫戟等武器。表演時,和尚作十八羅漢各種神态的舞蹈;金剛則作武術解數,因地域不同,表演有異。武威過去社火中演這折主要是“大頭和尚戲柳翠”或“逗柳翠”, 又譏稱“騷和尚”。據有關史乘記載:大頭和尚法号明月,乃是降龍羅漢化身,且下凡界普渡衆生;觀世音菩薩不大放心,遂化為婀娜多姿、十分俊美的柳翠,故意引逗大頭和尚,以考其禅心。此時,鼓鼓子,鑼鑼子敲得格外别緻、多情、深沉、低婉、緊湊而動聽:

  叮卟嘞!叮卟嘞!叮叮叮!……

  同時,闆胡子、二胡子、三弦子也配合得十分幽雅、和諧、情意缱绻而扣人心弦。

  醜婆子譏唱道:大頭和尚戲柳翠,三月裡得下了個想思病;白日裡念經把經念錯,黑夜裡走路把腿窩折。

  大頭諷唱道:“醜婆子醜來大肚子大,一肚子懷了十二個娃;手拿棒槌滿臉花,哭哭喊喊找阿大!”

  卻說,此一鬧劇曆史悠久,《舊唐書·音樂志》中已有記載;“上元佳節……裝演大頭和尚”。南宋洛陽街頭,即有大頭和尚面具挂賣。明清時已有“大頭和尚滿街遊”的燈詞。然而,在清未涼州街頭演大頭時,尚有若幹伴錘子,亦稱棒槌子,因手拿兩個小棒槌而得名。其本号沙彌子,乃是社火中的小角色,身着僧衣,足蹬麻鞋伴随大頭和尚雲遊。當大頭和尚戲嬉柳翠之際,他們便一呼一應,出醜弄怪,作點臊皮動作,卻扮演了調情戲谑、推波助瀾的角色,故稱伴錘子,則含有一點貶意吧。因地域不同,故表演有異,如古浪縣一些地方在形式上一般為二人表演,一飾和尚,頭戴笑和尚面具,手拿佛塵或蒲扇,并有四個伴錘子跟随,一呼一應;一扮柳翠,亦戴大頭面具,手執扇子和手帕。憨态逗人的大頭和尚有彈塵、拜佛等動作;靈巧妩媚的柳翠有搔面搔耳等表演。其倆互為嬉逗追逐等即興舞蹈,動作誇張,表演風趣。這一角色往往多由少年扮演,不僅顯得身矮頭大,引人注目而可愛、并且多姿多态,情意纏綿,但不淫邪。這反映了涼州一帶民俗純樸,愛美,好樂,多情的風韻。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8)

  且說棒槌子,他們在大頭戲柳翠之餘,尚乘興唱幾首饒有趣味和富有哲理性的棒錘子七比歌:

  一唱:山上的松柏山上的花,花笑松柏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殺,隻見隻見松柏不見花。

  二唱:河裡的石頭河裡的沙,沙笑石頭不如它;有朝一日山水發,隻見石頭不見沙。

  三唱:青石崖上一隻鵝,鵝笑老鴉不如它;有朝一日狂風過,隻見老鴉不見鵝。

  四唱:嘴裡的舌頭嘴裡的牙,牙笑舌頭不如它;有朝一日年紀大,隻見舌頭不見牙。

  五唱:世上的百姓世上的官,官笑百姓不如官;有朝一日官丢了,隻見百姓不見官。

  六唱:鄉裡的百姓城裡的官,官大民小不一般;有朝一日世事變,隻見百姓不見官。

  七唱:鳳凰台上一隻鵝,鵝笑鳳凰不如它;有朝一日沙塵刮,隻見鳳凰不見鵝。

  (六)百色隊,社火隊的壓陣隊。這是社火隊裡最随便也是内容最豐富的一隊。這一隊由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種匠藝,七十二行各色人物組成,有江湖藝人、各色雜耍、鬥雞、走狗、放鷹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甚至有的扮成各類戲劇人物、傳說故事,大約在五、六十人至七、八十人不等。表演時在緊鑼密鼓聲中跑大場,隊形變幻,陣容美妙,有“一蛇抱九蛋”、“珍珠倒卷簾”、“四門鬥敵”、“八陣圖”、“九穿梭”、“十面埋伏”、“八角茴香”、“卷白菜”、“蒜辮子”、“雙龍會”、“金蟬脫殼”等很多花樣、使觀者眼花缭亂,贊歎不已。每跑一套花樣套路還要插唱一支民歌或四曲子,令觀衆耳目一新,留連忘返。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9)

  (七)膏藥匠,是最後一個貫串全隊、活躍全局的特殊人物。膏藥匠,從穿着打扮看,乃是專門熬賣膏藥為人療病的江湖郎中,或術士人物。中國膏藥約始于先秦,興盛于明清。《漢書》雲:“既而縫登合,傅以神膏。”然而,滑稽逗笑的膏藥匠,為何成了涼州社火隊裡的中樞人物?據膏藥匠自述:“我是涼州人,醫名王蛤蟆,以賣狗皮膏藥為生。”乃肇始于明代,馳名于大清的涼州王蛤蟆“萬應膏藥”, 療效殊絕,素有神藥之稱。因它熬成膏子攤塗在狗皮上,故謂“狗皮膏藥”。涼州社火中的膏藥匠,可以說是王蛤蟆的化身。據筆者考稽,除了涼州,外鄉社火中很少有此藝術形象,即或有也不突出。從武威收集到的《膏藥匠》和數篇“膏藥匠說唱詞”, 其内容不僅豐富多彩,語言生動,笑料多,而且大多講的是涼州故事。

  膏藥匠,是個曆史性、戲劇性人物,其頭戴探巾帽,身穿黑長袍,腰勒絲縧。或打把老陽傘,或撐個象征盛膏藥的碗碗幡作為幌子,招搖過市,到處唱賣,哪裡人多就往哪裡跑,久而久之,遂擠進了“百戲”、“雜耍”場。一邊為其維持戲場秩序,一邊賣唱膏藥。每逢節日吉慶之事,聰穎智慧,口齒靈利的膏藥匠,觸景生情,随機作戲,在人煙稠密處,編唱幾折滑稽逗笑故事,就會引來不少觀衆。這樣對賣藝求生者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逐步坐上了“百戲”團第一把交椅。到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百戲”、“雜耍”大多衍化為雜技或社火之後,其又成了社火中舉足輕重的班頭。直至民國,其維持會場秩序的影子,依然存在,如以“膏藥”胡抹亂塗硬擠的觀衆,往往使人躲之不及,紛紛後退,讓開場子。

  膏藥匠,是社火中畫龍點睛的八面風人物。一個社火隊,若沒有一位才思敏捷,能唱善說的膏藥匠,就顯得平淡無生機。

  膏藥匠除了領着跑各種精彩圖案套路,即跑大小場子外,最惹人注目的還是即景口占,編唱四、六曲子,唱春歌兒與民間小調、說唱詞。走到哪裡,唱說到哪裡,逢廟唱廟,逢官府唱官府,逢士農工商,唱士農工商。行行唱吉祥,家家道平安。其所以涼州社火能在曆史上非常知名,并傳之久遠,令人喜愛,可能原因就在這裡吧。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0)

  另外還有鐵芯子,雖然不是每個社火隊中都有。但卻是一種十分獨特的表演形式。

  鐵芯子是用鐵杆按設計的要求,鍛打和焊接成各種彎曲斜扭形狀,選十二三歲體型窈窕、面貌秀美的男孩,固定在鐵杠上,化妝成戲劇人物,再固定在一張方台上,用八人擡起,謂之一台。其設計原則是鐵芯從人物的鞋襪衣服下穿過,表面不露痕迹,人上疊人,上面的人有的立在下面的人指尖上、靠旗上、翎毛上、劍把上、傘頂上等等,令人難以想象,歎為觀止,十分神秘而生動。每台必須是一個戲劇場面,如兩個角色的《霸王别姬》《曹福走雪》《庵堂認母》《呂布戲貂蟬》《小放牛》《夫妻觀燈》等;三個以上角色的《拾玉镯》《斷橋亭》《十裡亭》《三娘教子》《三回頭》《小姑賢》等。服裝、行頭、把子,都是按需要購買或繡制,色澤鮮豔,式樣新穎。這種鐵芯子社火,由于費工費料、花費較大、城市中大多由商号團體籌辦,每次十台至十數台不等,每個商号各出一台,無形中就展開了争奇鬥勝的競争場面。按說,每一台芯子,不論鬧上多少天,都要講究天天不重樣。白天這一台出去了,設計人員和鐵匠就設計制作明天的新花樣。在許多人的集體智慧下,确實出過好些精美奇巧、令人咂舌的藝術精品。

  關于社火的形成,民間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與齊國開戰(或苗莊王與他國開戰),被圍困在一座城裡,突圍不得。于是趁過年的時候,由莊王爺自己裝扮成“春官老爺”, 随從侍衛扮成執事跟班衙役,三宮六院、宮娥彩女扮成臘花女,文臣扮成十八羅漢,武将扮成八大金剛,後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後,由禦醫掠陣。他們敲鑼打鼓出城,引得圍城敵軍齊來觀看熱鬧,莊王爺才得以突圍(另有一說,莊王爺是與王妃化妝成頑弁和醜婆子的,許是因為這樣醜陋的化妝,更不引人注目、容易混出城去吧)。從此,莊王爺為了紀念這次突圍,每年春節就按照以上規矩鬧起社火來了。這也就是社火隊、戲曲班社供奉莊王爺為祖師爺的來曆。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1)

  新中國成立後的涼州社火

  新中國成立以後,涼州社火作為一種民間喜慶活動、方興未艾,很是興盛了一陣,且有所發展與變革。

  一、領導機構

  元宵會,由地方上或村上一些熱心群衆公益事業,熱愛元宵社火活動,且具有一定群衆基礎和社會影響,經自我推薦及群衆公選,即可成為元宵會成員,一般五六人至十餘人不等,有會長一人、副會長二至三人,其他均為普通成員。元宵會的職責主要是負責本村子、本地方的元宵燈會及社火的組織及表演活動,人員構成并不固定,甚或每年都有新的增減。元宵會成員從無報酬、純屬自我奉獻、義務服務。

  二、隊列結構及人員組成

  (一)引子、前導部分。為社火引路、打前站的人。有一人擔負,此人須老成持重、熟悉各家情況。不化妝,不裝扮,着家常服裝。引領社火隊按照“串莊子”的預定路線挨家挨戶進行,不論貧富、不論貴賤,不論莊子大小,都要一家一家串,一個莊子接一個莊子挨個兒鬧,直到全莊子鬧完。大約一個莊子有十幾戶人戶,一天就鬧一個莊子(相當于一個自然村)。一個村子(相當于一個行政村)有七八個莊子,一般七八天鬧完。

  (二)旗隊。龍虎旗、彩旗。龍旗在前,虎旗在後,龍虎彪豹以此類推,彩旗随後。數量多少不定。根據具體情況配置。

  (三)鑼鼓隊。一般為一鼓(大鼓)、一鑼、一镲,亦可增至兩鼓、兩鑼、兩镲。

  (四)會長隊伍。一般有七八人至十幾人不等,是由元宵會推舉出的社火領導班子,不化妝,着家常裝,是社火隊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亦可為社火隊壯聲勢、增光彩。

  (五)報子。由兩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擔負,短打扮,簡單化妝(抹胭脂、畫眉毛、眼睛),肩上斜垮“吵”子(騾、馬脖子裡挂的一串銅鈴铛),手拿撣塵,不說不唱,在社火隊左右兩面來回跑,增添氣氛、維持場面秩序。

  (六)二老爺。即春官老爺的副手,由兩人擔負,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戴墨砣子(茶色眼鏡),一手搖扇子,另一手持紙麻花。邊走邊舞、左右扭擺,陪侍春官。二老爺人選須有一定聲望、五官端正、身體強壯的男子擔任,有時為了引人注目,亦可選長得高大俊美的婦女裝扮參加。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2)

  (七)大老爺(即春官老爺)。“春官”由元宵會公請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擔負(或也有兩人的)。戴紗帽、穿戲袍、戴白胡子或沙胡子,後來演變為戴禮帽、穿長袍。手拿鵝毛扇或芭蕉扇(不能拿一般紙扇和綢扇)。陪侍的街役為四人,兩人打“回避”“肅靜”牌子,兩人執水火棍,若有打“萬民傘”的,可跟在老爺的後面。“春官老爺”是社火隊最高權威和領導人物,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傳說,在封建時代“春官”老爺在行進中“文官相逢必落轎,武官碰上必下馬”。

  (八)傻公子、醜婆子(醜婆子也叫“大肚子”)。傻公子畫清水臉,一手拿扇子,一手提袍襟;醜婆子也是一手拿扇子,一手舉小紗巾。二人扭擺表演,配合默契,起引領社火隊行進表演的作用,因此傻公子、醜婆子對社火表演的行進路線、表演過程十分清楚。且傻公子還要唱“秧歌子”,多為即興演唱,也是社火隊的主要“唱手”。

  (九)鼓子手和鑼鑼子。均為短打扮,畫清水臉。鼓子手身背鼓子(鼓子為直筒形,長約34公分,直徑約24厘米,鼓面蒙牛皮,釘泡釘,鼓身用紅油漆漆過,鼓筒裡前後斜拉一根鋼絲,穿三枚銅錢。鼓框厚約5毫米,鼓重約4-5斤。背鼓子用紅色布帶子,約1.5米,從右肩到左膝斜背。腰帶亦為紅色布帶子長約2.2米),手持紅柳木鼓錘。鼓錘一長一短,一為墊錘,長5寸、左手執;一為打錘,長7寸、右手執。敲起鼓子墊錘與打錘一輕一重,按照一定鼓點,相互配合,十分協調。鼓子手領頭的兩人叫“頭鼓子”“二鼓子”,鼓子隊的起落行進全由這二人敲鼓點指揮,起的鼓點為“當當”兩下,就起;“落”的鼓點:有三點子連敲兩遍即落。鑼鑼子人數大約與鼓子手對稱,手執小雲鑼,随鼓子點數敲打表演。鼓子手與鑼鑼子的表演在傻公子與醜婆子的帶領下進行,走在“社火”隊的兩邊穿插表演,中間的位置是留給“跷子手”的。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3)

  (十)跷子手。走在“社火”隊伍的中間,兩邊是鼓子手和蠟花子。人數多少不定,一般在10人到12人左右,裝扮成戲劇故事人物,諸如“李彥貴賣水”“西遊記”“轅門斬子”“關老爺出五關”等等,手拿道具。道具随故事人物而定。如孫悟空的“金箍棒”、豬八戒的“釘耙”、楊六郎的“寶劍”、關老爺的“大刀”,腳踩高跷(一種由優質松木制成、3尺到5尺高,還有特高的跷子,跷子手踩上休息時屁股一扭就坐到人家房檐上了)。跷子是下細上粗的一根木杆,中間安有腳蹬。人踩上後拿綁帶自腳髁處到膝蓋以上綁緊,即可行走表演,行動自如了。不過,踩高跷也是個“技術”活,需要經過一段訓練才能踩熟練了。踩得好的跷子手踩上高跷後行走如常、如履平地,還可跳躍奔跑,做各種表演動作,十分引人注目。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4)

  (十一)膏藥匠。江湖流醫打扮,頭戴帼巾,身穿黑袍,腰紮紅綢腰帶,打把破傘,拿一個膏藥幌子,前後左右到處亂跑,口裡大聲喊着:“膏藥呀!——嗷!——嗷!”“膏藥呀,嗷嗷!”其節奏快慢控制着社火鼓點的節奏快慢,同時也控制着社火行進的快慢。膏藥匠的另一個重大作用,就是唱“秧歌子”(社火詞),“秧歌子”内容豐富,花樣繁多,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即興演唱。這就要求膏藥匠要有很好的“唱功”和随機應變、現編現唱的演唱能力。

  社火在行進中或“拉場子”表演時,膏藥匠、醜婆子随時即興對唱:

  天上的梭羅羅樹什麼人兒栽?

  地上的黃河口是什麼人開?

  什麼人把定了三關口?

  什麼人修行永不回來?

  天上的梭羅羅樹是王母娘娘栽;

  地上的黃河口是舜王爺開;

  楊六郎把定了三關口;

  韓湘子修行永不回來。

  天下的黃河幾道彎?

  幾道灣裡有幾隻船?

  幾隻船上有幾棵樹?

  幾棵苦來幾棵甜?

  天下的黃河九道灣;

  九道灣裡十隻船;

  十隻船上十棵樹;

  七棵苦來三棵甜。

  什麼樹來節節高?

  什麼樹來撅折腰?

  什麼樹來拿棍敲?

  什麼樹來搖上三搖?

  白楊樹來節節高;

  楊柳樹來撅折腰;

  沙棗子熟了拿棍敲;

  杏蛋兒熟了搖上三搖。

  ……

  正月裡來是新春啊!

  春草芽兒往上升哪哎咳呀!

  天憑上日月呀哈人憑上心哪,

  人憑上心哪,哪哈依呀咳。

  二月裡來龍擡頭哪!

  大河小河水長流哪哎咳呀!

  二龍戲珠江沿上遊哪,

  江沿上遊哪,哪哈依呀咳。

  三月裡來三清明哪,

  桃花不開杏花紅哪哎咳呀,

  蜜蜂兒采花在花心上蹲哪,

  花心上蹲哪,哪哈依呀咳。

  四月裡來四月八哪,

  種罷豆子種西瓜哪哎咳呀,

  豆地裡就發白芽哪,

  發白芽哪,哪哈依呀咳。

  ……

  膏藥匠、醜婆子唱的“秧歌子”很多,真是張口就唱,數不勝數呀。

  (十二)大頭、和尚子。大頭,人數不限,戴大頭面具,身穿黃袍,挂佛珠,手執佛塵,隻管行走扭動表演,不唱。

  和尚子,人數不限,戴和尚帽,穿黃袍,挂佛珠,手執佛塵,跟在大頭後面行走表演,亦不唱。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5)

  (十三)頑弁、瞎婆子、乞丐等社會最底層的人。頑弁由一男性裝扮,破衣爛衫,身背褡裢,手拿長棍,還随身帶一個裝了水的豬尿泡,邊走邊與瞎婆子調情、逗笑,活躍氣氛、招惹觀衆。豬尿泡亦是在維持秩序時用,如有觀衆擠得社火不能行進,則拿出豬尿泡往人堆裡擠水,人群就散開了。

  瞎婆子,打扮與頑弁一樣,穿破衣、背褡裢,耳朵上挂兩串辣椒,梳一個“頂褡子”(抓髻),與頑弁配合,出醜弄怪、惹人發笑。

  (十四)老鞑子。1-2人不等,翻穿皮襖,頭戴玉石涼帽子(清代兵丁戴的帽子),手拿火槍,走在社火隊伍的最後面,主要起維持秩序的作用,一般不放槍,要緊處朝天放一兩槍以警示人群。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6)

  三、活動内容及程序

  (一)起身子。社火隊伍的所有人員在廟上或大隊、村委會選定的地點集中,由會長(元宵會會長)檢查隊伍準備情況,先将莊王爺的牌位供奉到廟上的大殿裡或者村上的辦公室裡。此時社火隊伍已化妝、綁紮停當。傻公子、醜婆子喊叫社火隊伍敲起來、打起來、鬧起來。鬧一陣子後帶上預先寫好的請春官老爺的“喜報”、冠帶、行頭、扇子等前往“春官”老爺住所請“春官”老爺。

  (二)請老爺(春官)。社火隊伍到“老爺”門前,由會長、衙役數人進入“老爺”家中,送上喜報、冠帶、扇子等,“老爺”一一接過。一行人等給“老爺”行禮(磕頭、作揖),“老爺”還禮,穿戴整齊,出到外面。傻公子、醜婆子高喊“給老爺行禮了”,整個社火隊給“老爺”行禮(鞠躬、作揖)。此時,膏藥匠高聲唱請:

  高高山上一棵柳,

  柳樹上蹲了個花斑鸠,

  斑鸠啊斑鸠三點頭,

  老爺請上往頭裡走。

  然後老爺欣然出行,按照預定位置進入社火隊伍(照前所說序列排位)。

  (三)請神。社火隊前往莊王爺牌位所在地(或土地廟,或村上辦公室),由“春官”老爺率領二老爺、會長等給莊王爺牌位上香(上三竈香)。上完香出來,在原地鬧一陣子,頭一天的社火到此“歇下”(結束)。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7)

  (四)串莊子。“串莊子”就是“請神”後的第二天社火隊到村上的各家各戶去鬧。首先要迎社火,由莊子上各家各戶的家長集體到村子外面把社火迎進來。社火進村後,先到公用井上上香。上完香後,再依照一定的順序到各家各戶去鬧。此前還有一打前站的人(比較穩當老練,熟悉各家情況)先到要鬧的莊子上去通知人家社火到了,順便看看準備情況。社火去鬧時,每家每戶也要“迎社火”。就是當家戶族的男人組成一支歡迎隊伍,站在大門外迎接社火。社火進門後,老爺高喊:“衙役”!四衙役應聲:“嘔——噢!”。此後,“春官”老爺到人家堂屋(或上房)給神位上香,由兩會長收取“神位”下壓的“香錢”(一人收一人記賬,“香錢”多少不拘,由主家自定)。這時頑弁和醜婆子到主家廚房裡,爐竈鍋蓋上備有黑、白兩個馍,由他們收取放進褡裢。一天下來,褡裢也就收滿了。以後生活好了,不放馍了,改放現金,他們就收現金,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然後主家對社火隊給予簡單的招待(招待對象不同,待遇不同,大老爺“春官”有座位、有鍋子或炒菜、馍馍、油果子吃,陪吃的有二老爺和衙役,但沒有座位。其他角色則隻有兩個麻花,兩顆花糖,一支香煙,一杯酒甚或主家給夾菜、喂臘肉片。若遇家庭富裕的人,煙和酒可以擴大招待到看社火的人)。招待完後社火就開鬧,傻公子、醜婆子即刻唱道:

  進了你們的院子擡頭看,

  這個院子四四方。

  中間坐的主家爺,

  社火給你們來拜年。

  這個院子四四方,

  金盆養魚的好地方。

  前有青龍好吃水,

  後有白虎财路旺。

  這個莊子四四方,

  高門大屋好敞亮。

  出一個好漢護一莊,

  出一匹好馬護一幫。

  社火在這一家鬧完了,臨出門前,膏藥匠又即興開唱:

  吃了你們的馍馍喝了你們的茶,

  臨走了就給你們把“謝”說下,

  初三、十三、兩個三,

  多謝鄉鄰們的好香煙。

  初八、十八、兩個八,

  多謝鄉鄰們的好香茶。

  初九、十九、兩個九,

  多謝鄉鄰們的好美酒。

  今年的社火就鬧了個好,

  紅紅火火好熱鬧。

  明年個來了再給你們鬧,

  一年更比一年好。

  這一家鬧完了再到下一家去鬧,直到全莊子各家都鬧完,就算莊子串完了。

  (五)請吃。莊子串完後,各家各戶請鬧社火和看社火的人吃飯。鬧社火的人由專門負責的會長分配到各家(也有親戚、朋友直接相邀的),看社火的人則直接由親戚朋友邀請到家中招待。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8)

  (六)拉場場子。吃過飯後,就是“拉場場子”了,其實這才是這一天串莊子鬧社火的高潮。在莊子附近找一塊比較開闊平坦的場地,布置停當,老爺會長們都上座,社火就在傻公子、醜婆子率領下正式開鬧。主要有隊形變化,如:“老八角”“蒜瓣子”、卷棉花等。技巧表演,如“對鼓子”(兩對鼓子左右對敲,臘花子敲鑼互對,前後穿插,變換隊形)。“滾鼓子”(鼓子手懷抱鼓子,從地上一滾而過)。還有小節目表演,如“小姑賢”“下四川”“十裡亭”“小放牛”“打懶婆”“大賜福”“王婆罵雞”等。傻公子、醜婆子還要對唱“秧歌子”,“秧歌子”内容十分豐富多樣,諸如:

  什麼圓圓在天上?

  什麼圓圓在地上?

  什麼圓圓在路上?

  什麼圓圓在眼前?

  月亮圓圓在天上,

  西瓜圓圓在地上,

  車轱樚圓圓在路上,

  眼鏡子圓圓在眼前。

  一張簸箕多少條?

  一張牛皮多少毛?

  一張篩子多少眼?

  天上下雨多少點?

  光說簸箕不說條,

  光說牛皮不說毛,

  光說篩子不說眼,

  光說下雨不說點。

  趙州橋兒是什麼人修?

  玉石欄杆是什麼人留?

  什麼人兒騎驢橋上過?

  什麼人推車碾下兩道溝?

  趙州橋兒是魯班爺修,

  玉石欄杆是古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過,

  任四海推車碾下兩道溝。

  這些活動内容的多少,主要看鬧社火的時間長短而定。如果時間寬裕,可多鬧一會,内容就會多一些。如果時間晚了,緊迫一些,内容就要縮減一些,少鬧一會,尤其是小節目,就演不成了。

  (七)送社火。“場場子”拉完就該“送社火”了。“送社火”可要比“迎社火”隆重多了。“送社火”有“三回九轉”之說,即要“送三回”“迎三回”(就是從場子裡送到大路上,然後再迎回來,而且每迎回來一次,傻公子和醜婆子還要領上鼓子手和鑼鑼子再走三個來回,這就是“三回九轉”。)然後才算正式送走了社火。

  (八)歇社火。社火出村後,再到廟上給“莊王爺”上香,上完香然後“歇社火”(散夥)。這一天的社火就算鬧完了。

  (九)送瘟神。正月裡社火鬧完的最後一天,由一個比較強壯的小夥子扮成“瘟神”,身穿黑色或藍色長袍,臉上化妝成青面獠牙,由兩名小夥子用長杆子(挑釺杆子)扛擡,“瘟神”斜跨或騎在杆子上(要有一定功夫,不能掉下來)。“瘟神”走在社火隊伍的前面,送到村子附近荒涼僻背的地方,扛擡的人将“瘟神”傾倒下去,躺倒地上,放炮,膏藥匠唱: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19)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這個膏藥匠真聰明,真敏捷,竟然把毛主席詩詞《送瘟神》唱到了社火裡。後來才知道,這個膏藥匠還是一個高中生呢,有文化。怪不得能唱得這樣好。膏藥匠唱的過程中,有人預先用麥稭在場地上堆一個大圈子,上面放上燒紙,将請來的莊王爺牌位化掉。也有個别人敬神祈福,也來燒紙。也有娃娃不乖、有病有災的,也領上來燒紙,請老爺給療病去災的。膏藥匠唱罷,社火立即停鬧,偃旗息鼓,再不敲打。收拾鑼鼓器具,社火就此歇下,等待來年再鬧。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鐵芯子(基本情況如前所述),但不是每個社火隊中都有,尤其在農村社火中較為罕見,據說隻有北鄉和南鄉的個别社火隊中才有。八九十年代,武威城區工商局、水電局的社火隊中曾出現過鐵芯子,但已不是裝在台子上由數人杠擡,而是裝在大卡車上了,更顯得高大穩健。

  (《涼州社火考述》一文,清代至民國部分内容曾參考連芝愛先生《涼州社火俚曲楹聯鈎沉》一書有關資料。新中國成立後部分乃我之學兄、涼州區教委人事科前科長齊玉清先生親自拟定提綱,口述而成。在此謹表感謝。)

  作者簡介:

  涼州社火考述(涼州社火考述)(20)

  馮天民,甘肅武威人,生于一九四八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武威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武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武威市西夏文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任武威市第二屆政協常委、武威市文聯副主席、武威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武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涼州區文化館館長。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