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echo有回聲
寫作初衷
我剛來到張大媽就很快速了寫了很多影視劇相關的文章,那些可能都是這些年的存貨吧!其實都是翻舊賬了,很久沒有被一部劇驚豔到了,所以也就好幾個月沒有寫相關的文章了。
這個為什麼非要寫呢?因為我昨天一天連看了六集,看完之後思考良多,實在按奈不住,非要一吐為快!劇情很精彩,但是也不至于那種驚豔到飛起那種;反倒是整個題材反映的社會現狀和現狀之後的思考,才是我真的思考良久的原因,她就是一部正宗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也不算正宗的台劇,他是HBO亞洲部的第二部台劇,第一部叫《通靈少女》,貌似撲街了,我也沒聽過唉!)
the world between us,我覺得這個英文名字和中文名字之間的關系,也很能引起我們的社會思考
首先,這部劇并不是台劇最擅長的偶像劇,它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現實題材的劇作,我對台灣娛樂圈不感冒,不過據說,演員陣容是這兩年的台劇的最強陣容,有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等等。
演員陣容,熟悉台劇的人應該都很熟悉吧!
班底人員也很厲害,本劇的編劇是去年創作的大熱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獲得包括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在内的八項提名的呂蒔媛。這個電影我們不陌生,這部電影确實劇本屬于上乘之作,就能看出編劇對現實中同妻這個人群存在的批判和揭露,本劇也是現實題材的作品,相信編劇水平不會差的,這部劇也說明了編劇水平很高。
當年橫掃各大電影節的黑馬影片
抛開所有背景,抛開演員陣容、制作班底的讨論,就單論這部劇,我覺得是我近期觀看的影視作品裡,我認為能引起我思考的唯一的一部。這就夠了,這就是我想寫他的原因。
一個不尋常的入手角度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電視劇第一集開場就是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本應為正義代表的律師是否成了庇護“惡”的代言人呢?把頭條新聞的熱度置于真實度之上的新聞媒體工作者,是否丢棄了言論自由的社會責任感?因為兒子是殺人犯,就被世人所唾棄的父母,是不是原生家庭的成長關系錯亂引起的“惡”呢?還有網絡中肆意蔓延的網絡暴力與謾罵,是不是網絡自由的“惡”造成的呢?。。。。。
劇照
第一集看完,就衍生出如此多的“惡”的原罪的思考,但是看完整部劇,入手是人性的“惡”,但出口都是一群因為“惡”想走出困境來的人,和想拯救“惡”的人的掙紮和思考,劇中的所有人都在追尋“善”的美好,雖然過程掙紮,但是這個追尋的過程,就是戲劇沖突進而引發了更多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核心,這一步步的遞進,讓我看着這群在掙脫“惡”,追尋“善”的人群的苦辣人生,同時,觀看途中,讓我不斷的在警醒、在沉默、在反思!
就如老師提醒李大芝這句,“不要挑戰人性”,就算自己是善良的,但是原生家庭的連帶,也不要挑戰大衆人性對你的看法,一個人無法去對抗的
一群因惡而向善的人群交集
幾乎在所有的影視劇中,家庭關系基本都是第一人物關系。我們看到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從家庭問題而引發出來的,而家庭問題,主要以原生家庭對女子成長的影響為主。劇中其實是以四組家庭為核心來給我們呈現了各種沖突的,說到底都是家庭的不幸和悲哀,但是以家庭為單位放大來看,就是社會問題的縮影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巧妙地設置了四組家庭關系:
第一組:宋喬安(受害人母親)-劉昭國(丈夫)-女兒(劉天晴)-被害的兒子(劉天彥)
受害者母親,以及媒體從業者-宋喬安
夫妻關系急劇惡化
第二組:王赦(律師)-丁美媚(妻子)-女兒-嶽父-嶽母
人權律師王赦
第三組:李大芝(妹妹)-李曉明(兇手哥哥)-父親-母親
殺人犯妹妹李曉文(也就是李大芝)
第四組:應思聰(弟弟)-應思悅(姐姐)-爸爸-後媽
一身才華确被逼到精神分裂的應思聰
同時編劇精心編織了四組家庭的關系網,把這四組家庭拉到了一起:
應思悅和李大芝是室友關系,李大芝和宋喬安是職場上下級關系,王赦是李大芝哥哥的辯護人,應思悅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弟弟應思聰正好在宋喬安妹妹宋喬平所在的康複中心治療,妹夫作為康複中心的神經科大夫正好又與律師王赦因為工作關系,成為酒友。
其他三組家庭各自矛盾的直接原因都是源于李曉明的作案這個外部導火索,剛好:
1、兒子的去世導緻宋喬安意志消沉,職場脾氣暴躁遭下屬吐槽;用工作麻痹自己,下班時間用酒精來幫助減輕失眠;家庭方面,和丈夫女兒關系都危危可及,不和睦。
醉酒後的自我放棄式言論
可以說是兒子的不幸讓宋喬安的人生走向了毀滅性的地步,但是随着劇情交代,我們發現家庭自身的問題,首先劉昭國出軌(看劇情是精神出軌)導緻的宋喬安-劉昭國夫妻關系不和睦;同時宋喬安一直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也導緻女兒從小對母親很疏遠,兒子出事後,母女關系不和睦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與女兒的關系岌岌可危
2、王赦當了李曉明的辯護人,因為工作理念的分歧,王赦和老婆丁美媚夫妻關系不和睦。
夫妻間不理解,律師對社會變更好的疑問?
同時呢,王赦的嶽父嶽母對他職業選擇也有異議,有一定的反對意見,潛移默化的讓妻子對丈夫的工作産生了不理解。
面對嶽父的不理解,覺得律師為犯人辯護是幫壞人,王赦對嶽父的靈魂拷問: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标準答案嗎?
3、李大芝因為哥哥的作案,不敢勇敢地面對職場;李大芝父母要面對輿論的職責整日不見光日。
一個孩子對家庭的影響是,一家子都跟着遭殃
随着李曉明的死刑執行,律師一步步慢慢的解開了一個有志青年走上歧途的部分原因,原來和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的疏于溝通還有對孩子大學專業選擇不支持有關。
因為伴随家人的還有,永無止境的忏悔和逃避時事的無奈
一個母親的悲哀
4、應思聰才華出衆獲獎無數,卻因為影視公司的金錢論至上而被撤下;應思聰和姐姐對父親再婚的不理解,與父親的關系疏遠;最終導緻了應思聰的思覺失調。
姐弟家人的支持,可能是思聰社會早就悲哀人生之下的家庭溫暖吧
就是一次工作上的失敗,怎能讓一個青年的精神遭到如此毀滅性的打擊和崩潰,其實和應思聰的導演夢遭到電影公司的所謂的老闆、監制等的肆意踐踏有關;思聰和思悅因為母親早逝,父親再娶,從小缺少母愛也有關系。
原生家庭的破裂對孩子來說是緻命的傷害,但是原生家庭的美好也抵不過社會對一個人的打擊
這個時候,各個“原生家庭”的内部矛盾也成為了整個事件的導火索,這種“破裂”的家庭會對下一代子女的成長造成重要的影響,就像劇中劉昭國對喬安所說的:“女兒需要一個健康的媽媽”。
但是劇中的應思聰,可以說是原生家庭的陰影造成的悲哀,但更多的是社會現實的陰暗給打了緻命的打擊。而這時,原生家庭的父親和姐姐,卻是那個拯救他和給他溫暖的唯一稻草吧!這才是社會的悲哀,而不是一個原生家庭能夠挽救的悲哀!
姐姐四月可以說是思聰人生中,才是真正陪他關心他的人吧
一季度的國産爆款劇《都挺好》将原生家庭的話題推到一個新的熱度,而《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莳媛像探讨的主題中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原生家庭和社會和諧的關系。這種社會惡性事件的造成,大多不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或者忽略而釀成的嗎?所以一個健康(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父母關系和家庭關系,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一個關于為什麼走向“惡”的疑惑
我記得劇中的NEWS哥找到李大芝的時候,說到: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子?
好人到底為什麼變成了這般樣子?
這裡說的“什麼事情”,估計就是我們不可避免的諸如網絡暴力、媒體渲染、家庭破碎、無畏無知等等的事情吧!就是這些事情造就了大多數人從好人,慢慢發現與“惡”的距離在縮短吧!到底劇中有哪些“惡”來展示一群人的無奈呢?
第一:網絡暴力
首先,《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惡”也可能是源于網絡的惡,現在有個網絡新詞叫“販惡”。《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因為李曉明父母因為兒子的最新向社會道歉,從這個角度來看,公衆對李曉明父母的輿論踐踏則成了一種施暴。
網絡的肆意傳播和讨論,這種無聲冷暴力對一個人來說也是緻命的
“網絡暴力”和“網絡權利”有時候隻有一線之隔,公民看似是在行使自己的的公民權,當集體的輿論形成一種并不善良的力量的時候,公民自己與“惡”的距離就越來越近。
第二:無公知的無良媒體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側面展現了一些媒體亂想:無原則地“搶”新聞熱點、标題黨、報道失真等。
當公知(媒體)成為“惡”的幫兇,又會扼殺多少人呢?
媒體的公信力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标尺,也是媒體赢得受衆信賴的能力。媒體的引導是很可怕的,當無知的人群被更無良的思想和情緒引導,拿導緻的結果是無法估量的傷害和痛苦。就像劇中成為精神分裂的應思聰,她是不是一步步被媒體和現實社會逼到走上絕路的呢?
第三:無畏無知的從衆
我們也可以說:沒有接觸過,不了解既定性,也為“惡”。這就是無畏無知的從衆的結果。普羅大衆擅長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以自己的認為的正義去批判别人。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單一思維下所産生的“正義”(這個正義絕對是打?的),究竟有多大殺傷力。
無知無畏的從衆,其實也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享受批評别人的無謂“正義”而已
“幼稚園挾持案”中,居民對精神病患者,認為小孩成功被救出,綁架者被逮捕時,大衆理所當然地将他定義為精神病。但事實上,他隻是一個不得志,想要拍片的導演,沒有打算傷害任何一個人。但是大衆唔願意去了解,也沒有能力去了解,他們就武斷的給對方定性就是壞人,就是精神病。這種對“作案者”的誤解有可能就是在制造第二個李曉明,不是嗎?而這種無知對别人的肆意認為,就是某種層面上的“惡”。
一群認真演戲的人的精彩
再說說這部劇的幾位主演,賈靜雯闊别15年後的回顧台灣熒屏,這種抛下扮美扮靓,敢用實際年齡的憔悴來演戲的勇氣可嘉,而且确實演技和感染力可圈可點。
賈靜雯演繹角色的盛氣淩人與無畏絕望都很到位
作為一個工作狂的疲憊也入扣三分
金鐘影帝吳慷仁在這部劇中的正義律師形象深入人心,他在當年獲獎金鐘影帝的時候說過一段感言:我們在台灣拍戲很辛苦,賺不到什麼錢,很多人跑去内地,也很好,可是我真的希望留在台灣演戲的人,我希望長官給我們更多的資源,我希望電視台開發出不一樣類型的戲劇。 有很多演員,明天馬上可能五點、六點的通告,他們賺的錢不多,可是他們在等,像我以前一樣,我也在等。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選擇,幫幫我們,我們可以更好。
吳慷仁的為正義而堅持的律師,其實人設有點太過了,維護施暴者的有些台詞,有點太用力過猛了,可是演技确實不錯
能夠說出這一番言論,也可以看出,當好的演員遇到好的本子,他們是真的在珍惜這個角色和這個機會的。所以這部精彩的現實題材的劇,劇本好之外,加上演員的動情演繹,才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引起如此多的人生思考。
還有劇中其他演員,比如老好人news哥,處處在強硬上司和員工中間調和關系;開朗積極的奶茶店老闆應思悅,面對弟弟的疾病時願意放下一切照顧弟弟的擔當,還有其他的人物等等,每一個配角的演技和水準也都在線。
NEWS哥真心不錯,雖說隻是主角身邊的一個身影一樣的角色,可是在很多善惡難辨的做法中,他最後都從内心深處,表現了善的一面
一場關于人性的永久思考
總結起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以一起随機殺人事件為起點,牽扯出周遭人的情感掙紮;并通過多起案例,去探讨社會大衆眼中,犯罪者所代表的“惡”。
劇中,人權律師王赦可以說是全劇連接現實中“善”(被害人及家屬)與“惡”(罪犯及施暴者)的靈魂人物,他代表着對主流善惡觀的挑戰。那就是世人認為的“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難道這種惡的背後沒有善的部分,沒有其他的惡的誘因嗎?所以他一個人在堅持從“惡”中去尋找截止惡的源泉,并想一己之力去做到從社會層面扼住“惡”源頭的大事。現實中卻因為王赦為李曉明等罪犯辯護,被社會大衆當做“惡”的幫兇;招來各種自以為“人性善惡”以終辮的所謂“善人”們的誤會和謾罵。
面對如此多的誤會,作為一個律師竟然沒有意思作為,而是無堅實依據的堅持,這點是這個角色設定的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吧!
劇中的李大芝,當老師幫助她之後,提醒她:不要挑戰人性。因為李大芝想象不到人們在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後,會對她投以怎樣的目光和譴責。這裡的人性,大抵就是劇名中的“惡”。
把對罪犯的罪責和譴責用到其家人身上,這無形中也是一種“惡”,不是嗎?
看看劇中,我們看到民衆、媒體,都是自由的,可是劇情想引起什麼思考呢?那就是: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負責任。劇中就針對不管精神上,還是身體上的自由和不自由的一群人,給我們引起了,從善惡的思辨,到輿論的撕扯,再到新聞媒體的價值的思考,讓人看到《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要探讨的社會議題的範疇之廣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之深。所以這一部的價值或許就是讓你從中開始認識社會,學會社會思辨,保持獨立思考的一個渠道吧!
豆瓣9.3的評分,很能說明這部劇的品質吧!
這裡我想到了韓國的電影《素媛》,一部現實題材改編的電影,不僅引發了社會的思考,也讓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開始動搖,最終導緻國家改變了相關法律。這不就是有良媒體和社會體制改良的正面力量嗎?那麼這部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也不正是要提醒我們覺醒,開始真正思辨的力量嗎?看完這些,我真心希望國内也會有更多的如此深刻并且精彩的題材出現。
,對的,我也是在意外情況下聽到的,是家裡小愛随機播放的,到了副歌幹嚎部分,我徹底震驚了,問了小愛是什麼歌,聽了歌名和演唱者,我隻能呵呵,跳歌下一曲。(不多說,無話可說)
4、最好聽的歌:《下沉》,是的也是無意間聽的,我聽歌喜歡随意找的,手機裡随意點開一個歌單就聽。王晰這首歌娓娓道來的感覺,一個人時候,自己就聽到歌的意境裡去了。(各大音樂平台可搜到)
5、最差的電視劇:這個我不多說了,看看各大視頻網站的點擊量,你就知道數據有多假了。(這裡排除《都挺好》,這部劇前半部門很真實,後半部分有點牽強之外,沒有大毛病!各大視頻平台可觀看)
好啦,如果喜歡我的文章的話,點贊評論打賞都歡迎哦!最後,也歡迎大家也都熱烈讨論起來吧,每個人談談自己最近的最佳和最爛觀影體驗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