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0 21:35:56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武狀元”、“武舉人”這些角色,而且大多是清一色的武林高手。那麼在現實中,武狀元、進士、舉人,是否真的如此,和文舉相比他們的社會地位又如何呢?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武舉為何沒有文舉影響力大)(1)

  ​科舉制度始于隋朝,也僅限于文舉,武舉的設置始于武周長安二年(702年),但那時的武舉還是不同于文舉,并非每科都有,不久後又被停止。從科舉史上的重要性來講,武舉的含金量和知名度都遠不如文舉。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文舉出身的人往往鄙視武舉。

  唐代的武舉科目主要有長垛、騎射、馬槍、步射、翹關、負重等,其後的宋代沿襲唐制,但在考試項目上又進行了一些改進,有步射、馬射、弩踏、掄使刀槍和程文等。元代不設武舉,明代武舉鄉試、會試均分為三場,第一場考馬射,第二場考步射,第三場考策論,殿試則考弓、刀、石三項。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武舉為何沒有文舉影響力大)(2)

  ​武舉真正走向鼎盛的時期是清代,清統治者出身滿族,向來以騎射為治國之本,因此曆代統治者都較為重視武舉。從制度上看,清代武舉大多沿襲明制,但重視程度卻要遠遠高于明代。和文舉一樣,武舉的考試等級也是分為四等,即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武舉的殿試規格很高,都由皇帝主持,等級分為三等,即一甲、二甲和三甲,也有狀元、榜眼、探花之分。一甲賜武進士及第、二甲賜武進士出身、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自順治三年開科武舉,至光緒二十四年截至,一共舉行了一百一十二次,其中河北、山東所出的武狀元最多,分别為32名和13名。按例,武舉殿試發榜後,皇帝會賜給武狀元盔甲,以表恩榮。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武舉為何沒有文舉影響力大)(3)

  ​殿試以後,武進士由兵部授予官職,順治朝時,武狀元授三品參将、武榜眼授從三品遊擊、武探花授正四品都司。雍正時期,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武榜眼和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出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他全部授予營職。

  清代的武舉鄉試、會試也是分别考三場,第一場試箭;第二場考弓、刀、石三項;第三場為内場,清初試策論,後改為默寫《武經》。從這些考試項目來看,武舉其實并不需要考察考生的武術水平,隻要擁有一定的騎射水平,以及具備較好的力量,再加上略同文墨,大多可以通過武舉的考試。因此武舉選拔出來的武進士、武舉人一般都不是什麼武林高手。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武舉為何沒有文舉影響力大)(4)

  ​清代雖然以騎射得天下,但由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重文輕武的趨勢愈盛。體現在科舉上同樣如此,文舉的重視程度都遠遠高于武舉,武進士在很多方面都沒有文進士更有地位。比如明清兩朝,文新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都會被留在國子監的進士題名碑上,因此,文舉留下的史料就很多。而武科就沒有這樣的榮譽,留存的史料也就很少。

  曆代武舉都不受重視,地位也不高,甚至一般都隻是講文科舉,而不講武科舉。其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武舉偏向考察考生的力量、射箭水平;二是武舉盡管也要考核文化水平,但總體而言,文化素質都比較低;三是統治者對兵權的警惕心理以及武備人才選拔的特殊性,使得統治者對武舉采取一種輕視的态度,這種态度自然會波及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輕視武舉的社會氛圍。

  古代武舉都考什麼呢(武舉為何沒有文舉影響力大)(5)

  ​正因為如此,武舉選拔的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武舉出身的大多隻是骁勇善戰的戰将,而不能成為運籌帷幄的将帥。從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間,真正建功立業而成為英雄的武舉出身者隻有唐代的郭子儀、明代的戚繼光、清代的葛雲飛等,幾乎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