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

旅遊 更新时间:2024-11-24 22:53:50

  戲曲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有着上千年的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傀儡戲。

  随着戲曲文化的不斷發展,京劇成為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集大成者并有着國粹的美譽。

  而衍生出京劇的昆曲,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代表之一,其發展曆程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那麼昆曲究竟是怎麼從一種地方曲藝,發展成為“百戲之祖”的呢?

  一、昆山的曲藝傳統 昆山作為一座有着千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唐代時當地便有發達的曲藝文化。

  在唐玄宗時期,來自昆山的“弄參軍”藝人黃旖綽,便成了皇宮裡的常客,幾乎與詩人李白、舞蹈家公孫大娘齊名。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是怎麼從地方戲)(1)

  ▲漢代擊鼓說唱俑

  唐代的弄參軍是傀儡戲的一種,黃旖綽不但能用傀儡演繹出滑稽的效果,其還有着高亢清亮的嗓音,能夠在沒有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唱出婉轉的曲調。

  這種“幹唱”的表演形式,也成為了日後南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在安史之亂中,黃旖綽并沒有跟随玄宗進入四川,而是回到了故鄉昆山居住,并不時為周邊百姓表演傀儡戲,其住所旁邊的小湖也就有了傀儡湖的名頭。

  那時他經常在湖邊的港口更換表演用的行頭,那個小港便是如今的行頭港。

  從這兩處地點的命名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昆山地區有着濃厚的戲曲氛圍,而昆山真正發展出自己的地方曲藝,還要到元代顧阿瑛等人的出現。

  顧阿瑛是元代著名商人,其在和外藩經商的過程中積累了可觀的财富。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是怎麼從地方戲)(2)

  ▲顧阿瑛畫像

  和其他商人不同,顧阿瑛在文學藝術領域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不但留下了許多詩文,還培養了一批曲藝人在自己的庭園中定期舉行表演。

  顧阿瑛的朋友中有不少著名的文人和樂手,他們提供的唱詞和曲譜極大地豐富了當時南曲的表演内容。

  顧阿瑛還對南曲的唱腔進行了調整,向其中加入了部分昆山方言的元素,令其更有地域特點。

  顧阿瑛的樂班在節日時也會為當地百姓進行表演,受到了觀衆的廣泛好評,并在民間流傳開來,這讓昆山地區的戲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二、魏良輔與梁辰魚 被顧阿瑛改良過的曲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稱為“昆山腔”,由于其有着濃厚的地方特色,因此昆山腔在昆山以外的地區,并沒有什麼影響力。

  這一局面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出現了變化。

  當時一位叫做魏良輔的文人在家中“面壁十年”,在昆山腔中融入了弋陽腔、海鹽腔和北曲等其他聲腔,并對演唱者的發聲方式進行了适當的糾正,去掉了一些外地人聽不懂的土語,改用昆山官話,這讓昆山腔的演唱受到了外地觀衆的好評。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是怎麼從地方戲)(3)

  ▲魏良輔塑像

  在進行唱腔改良的過程中,魏良輔不但向當時的著名樂師請教,還找到了被流放到昆山的囚犯張野塘,此人是北曲的行家裡手,在他的幫助下魏良輔精進了昆山腔的唱法,還第一次用樂器為昆山腔伴奏,極大地增強了昆山腔的藝術表現力。

  經過改良後的唱腔一般被稱為“水磨腔”,許多朋友認為這指的昆曲的唱法如同水磨磨出的米漿一般細膩,但實際上這裡的水磨指的是漆工匠師們做漆器時的一道工藝。

  他們用木賊草以水浸漬後,一遍遍打磨器物的表面,使之變得十分光滑,然後再塗抹油漆,在打磨的過程中,會發出婉轉的聲音,和昆曲的唱腔類似,這才有了水磨腔的說法。

  在魏良輔進行唱腔革新的時候,梁辰魚也在為昆曲的發展做出貢獻,梁辰魚原本是名臣胡宗憲的下屬,在胡宗憲失勢後,其便回到昆山一帶隐居。

  梁辰魚平日裡就喜好唱昆山腔,因此後半生其便将大量精力投入昆曲的研究之中。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是怎麼從地方戲)(4)

  ▲梁辰魚塑像

  和魏良輔不同,梁辰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昆曲劇本的編寫上,他将吳越地區家喻戶曉的西施故事進行了改編,寫成《浣紗記》,這讓昆曲從唱曲變成了有具體情節的戲曲,昆劇的形式也被确立下來。

  昆曲在和故事結合之後吸引了更多的觀衆,而魏良輔的改革則讓昆山之外的百姓也能感受昆劇的魅力,這為昆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極佳的基礎。

  三、湯顯祖與昆劇的發展 在《浣紗記》被創作出來之後,昆劇便逐漸取代了昆山腔,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演出形式。

  但有限的劇目顯然不能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觀賞需求,于是他們便開始請求蘇州周邊地區的文人幫助自己創作劇本。

  在明朝中後期,昆劇已經成了江南地區最受歡迎的戲曲之一,這些戲班在演出中賺得盆滿缽滿,對寫劇本的文人自然出手大方。

  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文人投身于劇本寫作,其中尤以在昆山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湯顯祖最為著名。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是怎麼從地方戲)(5)

  ▲湯顯祖塑像

  為人正直的湯顯祖曾經得罪過張居正,因此其在仕途上非常不順利,屢試不中的他隻好将精力放在劇本創作上。

  他所做的《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以及《紫钗記》被稱為臨川四夢,代表了明朝中後期昆曲劇本的最高水平。

  有了這些劇本的加持之後,昆劇的表演感染力大幅上升,人們對于昆劇的推崇讓昆山出現了大量專職表演昆曲的藝人,其發展也達到了極盛水平。

  當時不但民間有專門的戲班,昆山當地幾乎每個富商家裡也都有專職表演的伶人。

  百戲之祖昆曲是怎麼來的(是怎麼從地方戲)(6)

  ▲年輕的昆曲演員

  這些表演者在演出中不斷磨練技術,打磨劇本細節,讓昆曲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固定化流程。

  昆曲的名号也從江南傳到了全國各地,其劇本創作也達到了曆史最高峰。

  注:

  關于昆曲起源發展的相關内容,參考自《百戲之祖——從昆山起源的昆曲》,刊登于《群文天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