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談
萊辛說,既然它們會做夢,它們一定會幻想。
原文 :《萊辛的貓》
作者 | 常熟理工學院 仇鈞
圖片 | 網絡
多麗絲·萊辛愛貓,這是文學史上的佳話。萊辛寫貓的作品更是文學史上的佳作。她描寫的貓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切的有兩點:其一,貓雖不具有狗的聰明,但它的意識高深莫測;其二是,自視為貓類研究者的人們不見得比那些具有敏銳觀察力的貓主人更懂貓。
讀到的不僅是貓的故事
小貓剛剛出生,蜷縮着身體,閉着朦胧且泛着藍色幽光的眼睛,楚楚可憐,這很容易使人想到自己稚嫩的童年。萊辛的童年在南非度過,荒涼孤寂的原野上,野貓遍布。上個世紀60年代,英國Panther出版社出品了萊辛的作品《特别的貓》(Particularly Cats)。這是一本口袋書,薄薄的僅百頁,黑色的封面上畫着一隻圓滾滾的橘貓(該畫作者是Martin Leman),大腦袋上有一對類似人的眼睛,神秘的眼神中帶着貓的溫柔。在《特别的貓》的開篇部分,她回憶父親用來福槍在屋子裡射殺野貓的場景,貓的慘叫和血迹令她無法忘懷。采取這樣極端殘酷的手法,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野貓多得實在令他們感到恐怖。
這本書的首版是在1967年,由此不難斷定,這是萊辛中年時期的作品。書中主要講述了她在倫敦寓所裡所養的幾隻貓,着墨最多的是兩隻母貓,一隻灰,一隻黑。作為女性,萊辛很自然地關心母貓的生育。灰貓和黑貓在撫育小貓咪的認識上可謂南轅北轍。灰貓生了寶寶,如同沒生一樣,每到夜色降臨,它就獨自鑽到萊辛的床上呼呼大睡,在萊辛呵斥下,又乖乖地去看護它的孩子們了;而黑貓一向鄭重其事,對待小貓絲毫不馬虎,既要喂奶,又要傳授技藝,簡直就是模範媽媽。
萊辛一向不認可給貓做絕育,在她看來,絕育後的貓失去了性别,随之失去的是天性。絕育後,貓的體型不再勻稱,愛吃,發胖,性格也會改變。另外使她懼怕給貓做絕育的就是手術的殘忍。在書裡,她講述寵物醫院的醫生通常要把母貓身上與生殖有關的器官一并切除,至此,她一再拖延給貓做手術,結果,母貓又生下很多隻。
《特别的貓》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萊辛精心呵護垂死的灰貓。醫生對它幾乎放棄治療,萊辛将灰貓帶回家,像對待家人一樣,不停地喚醒昏迷中的灰貓,給它喂葡萄糖水,或許,萊辛的愛舉感動天地,這隻貓竟然奇迹般地康複了。由于匍匐多日,貓的肌肉已經萎縮,過往習慣的動作以及行動目的幾乎都忘光了,一切都要重新學習,重新适應,就像一個正常的人突然失憶了,無法面對環境一樣。這本書最适合大病初愈的人閱讀,一邊因為身體漸漸康複,心情日益好轉,當看到灰貓起死回生,一定情不自禁地贊歎起來:生命難道不是個奇迹?從書中,我們讀到的不僅是貓的故事,更為重要的是感受到萊辛内心深處的善良、母性和憐憫。
2002年,Harpercollins出版社為萊辛出版了《關于貓》(On Cats),書中除了《特别的貓》外,又增加了《幸存者魯弗斯》(Rufus The Survivor)和《大帥貓的晚年》(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後兩篇寫于上世紀末,彼時,萊辛已是古稀老人。年輕時代的萊辛善用“廣角”,《特别的貓》書裡除了貓,還有上世紀50年代倫敦的市井生活,以及朋友間關于貓的對話,那絕對字字珠玑,令人捧腹。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英國人語言的诙諧、機智與涵養。場景描寫上也是“移動”中的風景,從倫敦寓所一直延伸到邊遠地帶。在後兩篇中,萊辛采用“微距”的視角,目光落于房間或者樓梯上。書中,她不僅充當貓的養護人和觀察者,精神似乎也融入貓的世界、貓的語言和貓的情感之中。在《幸存者魯弗斯》中,她寫道: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如此迫切地需要與貓分享它們的語言。或許,萊辛想:如果能成為一隻貓,那是多麼的神奇啊!細讀這三篇貓的傳記之後,愈發能體會老年的萊辛,其語言冷靜而凝練,像冬天的冰淩,而寒光冷冽之中折射出的卻是人性的溫暖。
她寫的不是貓而是自己的思維
米沃什在《路邊狗》中寫到貓,他從男性的角度出發,以觀感理解貓。他筆下的貓不是個體,而是群體。米沃什借貓來表達人類天性的存在:“我們别驕傲地擡高自己,也别再把人類的精神高地和低級感官區分開來。我們倒不如安坐,看着貓咪伸懶腰。如果說要在不斷變化的人類天性中證明它的存在性有些困難,那至少在這個伸出紅潤舌頭打哈欠的生靈面前,我們的天性正使我們憐愛地看着它,而這說明人類的天性毫無疑問地存在。”而萊辛筆下的貓是一個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品性、氣質、智慧。在萊辛的随筆《時光噬痕》(Time Bites)中,她寫道:不要指望對貓一概而論,那些有多個孩子的人就知道,孩子是如何千差萬别,有的粗心大意,有的敏感細膩,有的木讷愚鈍,有的天資聰穎。
貓在世界上流浪,靠什麼?還不是那點智慧和機靈,見到狗,就躲得遠遠的;餓了,就祈求路人施舍食物。貓媽媽生下小貓,教會其捕食的本領後,就任其去闖蕩世界了,把自身命運系于天地。貓的一輩子就是不斷地與别的貓互鬥、打鬧、搶食、争奪配偶和領地的過程。魯弗斯(Rufus)是一隻流浪貓,雨天裡,它不确定萊辛是否收留它,膽怯地躲在萊辛的家門口,瘦弱而萎靡,這樣孤單凄楚的畫面,令人想到賈科梅蒂的雕塑。魯弗斯被萊辛收養後,它從門廊一角轉移至餐廳的椅子,再到浴盆,最後它挑戰家裡的原住民——另外兩隻貓的地位,想進入客廳,最後萊辛隻給它一個幽暗的角落的豆袋椅,它實在不願意,隻好灰溜溜地回到原地待着。
有人說她寫的不是貓而是自己的思維。試想,畢加索筆下的人物畫,有誰能斷定這些變形的肖像到底是模特真實的内在寫照還是畢加索主觀的意識?在後兩篇中,萊辛坦言,過去隻知道貓有不同的脾氣,後來才發現它們還有不一樣的聰明才智。查理(Charles)對于人類使用的各類工具和物件都充滿好奇。比如,圍着收音機打探聲音的來源;或者用爪子撥弄錄音機的按鈕。另一隻布奇金(Butchkin)文質彬彬,它優雅的氣質絕對不會讓它訴諸武力,即使在關系到切身利益時候。它還有某種超級感知力,能敏銳地察覺到人類内心的細微變化,這讓萊辛對它不能有半點馬虎。魯弗斯則是工于心計,懂得算計,知道如何一步步地達到目标。
那些“紙上談兵”的貓專家們的研究未必值得萊辛細讀,但是,萊辛還是褒贊美國動物專家加法裡·馬森(Jeffrey Masson)的書籍,比如他的《貓的九種情感生活》(The Nine Emotional Lives Of Cats)。我想萊辛認同馬森的觀點,還是基于一個前提:每隻貓都是獨特的個體,自有獨特的靈性。從動物進化的曆程來看,尚有許多未解之謎。它們的喵喵叫,以及打呼噜都想表達什麼?與人類終日相伴,它們又把人類看作什麼?
當它們的眼神發呆,目光轉向虛無的時侯,馬森認為它們在做白日夢。萊辛說,既然它們會做夢,它們一定會幻想。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31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随筆 | 有情的風景
滬上學人 | 培養戰略人文學者是當務之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