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姚姓來源與起源

姚姓來源與起源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9 06:21:19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華,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北宋景佑年間刊本:邵思著《姓解》記載:”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為姓,後世有以姚為氏。“《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孫以姚為氏。”《唐書·宰相世系》:”舜後胡公妫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妫姓。其五代孫妫敷,又改為姚氏。 “ 《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為妫, 妫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妫可通....... 武王時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為胡公“。《尚書·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妫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妫河邊居住的,便以妫為姓。

  姚姓來源與起源(百家姓之姚姓來曆)(1)

  源流二,源于“癸”(舜之妻名),女 癸=姚。

  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據天意,兩兩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鑄十鼎,永銘天德。其中,帝标記“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兒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領----壬娶丁,生下兒子戊和女兒己。皇子戊娶癸,産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 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規也,癸手持張開的圓規。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稱“我”(戊變體)、“吾”(戊同音)。他們首領自稱“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 戊的合文。癸的後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誕生了一個重要的姓——姜。姜=癸 女。癸女的後代自稱姜姓。因為舜娶了一對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兩個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後代,将母親“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後代,将“癸”左邊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異母的兩支帝的後代,他們都是帝的後代,因為母親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為癸女之後。姚實為舜與癸女之後。姚發音與癸女之父“堯”音同。

  源流三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 羌族、 蒙古族 、滿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彜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後帶入的漢姓 。

  

  得姓始祖

  虞舜,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曆來被列入“五帝”之中,奉為華夏至聖。傳其稱号為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谥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生于諸馮(今屬山東諸城)。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孫,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 帝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異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贊譽。舜曾辛勤耕稼于曆山,漁獵于雷澤(今屬山東菏澤),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在壽丘(今山東曲阜)制作日用雜品,在頓丘(今河南浚縣)、負夏(今山東兖州)一帶經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間威望大。

  姚姓來源與起源(百家姓之姚姓來曆)(3)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姚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河南、山東地區 。秦漢兩晉時,姚姓正支遷吳興郡,其餘遷到北方各地、東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興起和進入中原,大大擴增了姚姓人群的數量,同時甘肅洮水地區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區。《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妫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妫滿,并且封他于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于吳郡,改姓為妫。傳五世後,複改為姚姓。《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記載,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後世子孫便以居地為姓氏,稱姚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因而史稱妫、陳、田、姚、胡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這就是妫汭五姓的名稱來曆,所以妫姚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舜帝為了加強子女間的團結,讓姚姓子女曾經改為妫姓,讓妫姓子女曾經改為姚姓,部分子女有改回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妫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妫滿,并且封他于陳(今河南淮陽)地,為陳姓和胡姓的由來。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唐書·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妫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奉祀舜帝,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徙居吳興郡,又改為妫姓,其五代孫妫敷,又改回為姚姓。王莽還封同族妫昌為漢王,始眭侯。舜帝的其中一系支,曆經姚——妫——陳——田——陳,多次變遷,并分脈出許多支姓。東漢尚書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姚姓來源與起源(百家姓之姚姓來曆)(4)

  姚姓是中華姓氏中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舜帝登帝位後,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為姓,禹封皇舜長子商均于虞,至始祖33世孫妫滿封于陳,谥胡公,其子孫或以國号陳稱姓,或以官号改稱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演變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妫、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脈。在中華姓氏中,妫、姚、田、陳、胡五姓同根源,其血緣先祖是舜帝姚氏。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改姓:從姚姓改為妫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 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西漢帝國皇太後王政君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8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妫姓,其五代孫妫敷,又改回為姚氏。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陳國自妫滿于西元前1045年開國,至西元前479年陳國滅亡,曆566年。周敬王姬丐41年,陳國被楚國所滅,楚惠王在原地建立了陳縣,後改為楚國的别都,陳姓子女改回姓妫,再傳五世後,複改為遠祖之姚氏,世代相傳至今。

  《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姚姓 ,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 姚、妫、陳、田、王姓,凡五者皆舜帝嫡裔。王莽在這裡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曆程。舜帝後裔曆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并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除姚、陳、田、胡姓外,在中華100大姓之内的還有王、孫、袁、夏、陸等等。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約有3億,其中陳姓繁衍得最旺盛,約占一半。現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 是一個全球性的民間社團,是一個包容較多姓氏的尋根組織,如今參加這個組織的有姚、陳、虞、胡、田、潘、孫、車、陸、王、袁、姫等10餘姓。

  唐朝的兩次南下移民東南,姚姓開始進入福建和廣東。明初姚姓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姚姓大約有3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姚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陝西、江蘇,這四省姚姓大約占全國姚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廣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當時的河北、江浙、陝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姚姓大約有5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62%,為明朝第33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這二省姚姓大約占姚姓總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廣東、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為姚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姚姓總人口的33%。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姚姓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東南漂移,浙蘇贛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區。

  姚姓來源與起源(百家姓之姚姓來曆)(5)

  郡望

  吳興郡

  周朝置縣,秦漢設吳興郡,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其轄地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舉家定居吳興,隋朝仁壽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瀕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時曾改湖州為吳興郡。姚氏成為吳興大族、望族,吳興成為姚氏郡望,姚氏成為吳興郡姓。外遷異地子孫遂以吳興标謗郡望。福州閩東地區姚氏,都是吳興姚氏分支。所以,族譜、楹聯都标明吳興望族、吳興衍派、吳興郡姓。

  南安郡

  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 隴西縣)。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堂号

  三畏堂: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曆山堂:紀念聖祖舜帝征庸前長耕曆山。

  堂山堂

  耕曆堂:紀念聖祖舜帝征庸前長耕曆山。

  潮山堂:長樂

  穹窿堂:甯德

  中山堂:閩侯

  天馬堂:屏南

  隆山堂:福安

  中沁堂:莆田

  羅山堂:晉江

  仙源堂:黃柏

  南溪堂:浦城

  聖仁堂:舜帝是至仁聖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聖至仁至善至孝至義為正而謂名号。

  仁聖堂

  存仁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世德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藻镱堂

  諧孝堂

  承德堂

  重華堂

  上郡堂

  姚姓來源與起源(百家姓之姚姓來曆)(6)

  圖騰文化

  桃木為日晷天竿 。“兆”者為“桃”,相傳誇父以桃木為權杖,以陽平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範縣南),以大桃木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靈寶)追趕太陽,這就是“誇父逐日”的故事。

  古時,日晷的日影運行作“S”形,即“兆”的“兒”,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記作“X”符,與“兒”合文作“兆”,“女”旁則表示源自誇父氏女系祖先。“兆”與“女”合而為“姚”。

  因此,漢語言文字“姚”拆開來講,“兆”應為其本意,女旁則是母系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痕迹。古時占蔔時以火灼龜甲,觀察龜甲産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兇,成為蔔兆或占兆,引申為預兆,有未蔔先知之意。因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産桃,因而桃樹成為姚人的神樹和社樹。姚人在門戶上插桃樹枝、舉桃樹枝掃帚引路,以辟鬼驅邪。後來,用桃樹木制作的物品演變成為巫師、道士等職業的工具。

  由于姚人将桃樹視為神靈,久而久之,桃樹就成為了姚部落的原始圖騰。姚姓的姓氏圖騰“”,即是由桃樹形狀演變而來。 可見,姚姓的姓氏圖騰源自桃樹,與預測 占蔔有關。在古代,預測占蔔之術是一種神秘的知識和特殊的智慧。這似乎預示着,姚人将成為一個睿智聰明的族群。

  字輩排行

  姚氏一支字輩:“(培)宗純才炳大孝珍貴萬國安康祖德廣遠孫子榮昌”。姚氏一支字輩: “文德如玉尚潤希正一宏緒繩先世遠慶錫萬傅榮作善長适吉崇師必顯名懋修期繼美廷選振家聲”。姚氏一支字輩:永常久福秀 錫成益洪隆 忠賢全德信 瑞肇振玉明。 姚氏雍睦堂字輩:“釁承貞福順念思永志正賢能德國學知喻開紹嘉聲振大啟運敦修萬年華攜才光遠裔凱澤暎朝霞宗乾元煥孝義為先勳猷恒著教育純全”。

  曆史名人

  姚平,西漢朝代睦侯侯爵,舜帝 奉祀 使。官至谏議上大夫,冀州刺史,西漢末年姚平為戰亂而保舜帝嫡系血脈永續,舉家遷隐江南 吳興郡 (浙江吳興縣),是 吳興姚氏 定基之祖。

  姚最,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繪畫批評家,其生卒年,文獻中大多為不詳,但近來有學者确定姚最應生于公元536年,卒于公元603年。又 餘嘉錫 的《四庫提要辯證》中記載:"(姚最)生于梁,仕于周,殁于隋,始終未入陳"可以知道,姚最并不是陳朝人。其父為 姚僧垣 ,其兄名 姚察 。史書記載姚最自幼聰穎好學,少長便博經通史,特别是很有有著述的才能。到了十九歲的時候姚最便随父親入關進入蕭梁。此時為公元555年,即梁元帝 蕭繹 崩後的第二年。後于近25歲時進入 北周 ,并在北周"預為學士"直到 隋朝 建立後因事于公元603年坐誅。時年67歲。其最大的成就傳為南朝著名畫論《續畫品錄》,此書作為對謝赫的《古畫品錄》的補充,記錄了南朝後期的畫家。繼承和發展了由謝赫提出的" 六法論 ",但不分品第。這種體例也曾被後代畫史著作所采用。但是近幾年有學者考證《續畫品錄》的作者極有可能是姚最的父親姚僧垣,因姚氏父子 郡望 相同,才藝仿佛所以誤考為姚最所著。

  姚姓來源與起源(百家姓之姚姓來曆)(7)

  姚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504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左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