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引起公衆關注。連日來,記者走訪甘肅省精神衛生中心、蘭州市三院的心理衛生專家、醫師就此為家長和孩子們帶來一些專業建議。
蘭州市三院兒少心理衛生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趙璇介紹,現今,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情緒、人際關系、親子關系等方面。尤其是初、高中學生學業壓力大,家長期待多,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一部分就診的孩子在小學五六年級時就有了端倪。很多父母工作忙、瑣事多,缺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很多家長更是“孩子缺吃少穿能看到,學習成績下降能看到,但是心情不好卻感受不到”。沒有時間陪伴,就無法觀察到孩子情緒的變化,等到發現時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她建議家長們适當降低期待值,多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因為隻有在運動、遊戲中消耗多餘精力,增加多巴胺的釋放,才會有好情緒。同時,她也建議孩子們不要将自己困在家裡,眼裡隻有手機、平闆,走出家門多與同齡人接觸,多多獲得“同伴支持”,或許就能重拾好心情。當孩子們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經過家長開導勸解仍無法緩解,甚至對學習、交友産生影響,這種情況就需要到專業的精神心理機構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初高中階段是心理健康發展分水嶺
趙璇介紹,初高中階段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分水嶺。大部分孩子的青春期在初中一、二年級到來,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在小學四五年級就顯現出來一些青春期孩子的特點,此時,家長們可能會感到以前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有什麼心事都告訴父母,孩子們開始越來越在意同學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有些内向的孩子變得更加沉默……其實,這些變化都提醒着家長們,孩子即将或者已經進入青春期。
然而現實中有些家長可能會陷入誤區,他們認為:我的孩子很懂事很聽話,沒有出現青春期的叛逆。“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是他們人格獨立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初步形成‘三觀’的時期,這個階段家長的引導、教育對孩子們人格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趙璇說,家長引導得好,可以幫助孩子們平穩度過青春期,如果家長們本身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困擾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接收新事物、新教育理念的程度不高,孩子們就容易在這個階段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比如厭學、成績下降、人際交往困難,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自傷自殘等。
趙璇說,作為家長,在這個階段,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有些家長自身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不僅容易傳遞給孩子,也會影響親子關系。其次,應想方設法多陪伴孩子、耐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們到這個年齡,生活上已經可以照顧好自己,不需要家長多操心,事實恰恰相反,這個階段的孩子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和無法化解的不良情緒時,更需要家長的支持。
學會識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危險信号
甘肅省精神衛生中心醫師甘雪瑩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存在一些思維定勢:用自己以往固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判斷和處理事情,例如認為孩子寫作業慢就是貪玩,想偷懶,覺得孩子不想上學是遊戲害的、失戀引起的。這些都是忽視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危險信号,最終将釀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家長、老師和大衆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危險信号有所認識,學會及時識别孩子的心理問題。那麼該如何識别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呢?甘雪瑩介紹了幾個“危險信号”:孩子的性情發生大的轉變,原本開朗陽光的孩子開始變得悶悶不樂,少言寡語,喜歡獨處;孩子出現唉聲歎氣,莫名悲傷,愁眉苦臉,自我貶損,喜怒無常,感覺自己是個累贅,自責内疚,無望無助;反複跟家長或照料者訴說上學的不易,上學沒意義,不想上學,活着也沒意義很痛苦;失眠早醒,頭疼不适,與同學争吵不斷,傷害自己身體,劃傷胳膊等;成績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聽不進去;與不同異性發生随意的性行為,摔打物品,酗酒、抽煙,談論自殺。
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甘雪瑩介紹,提供一個溫馨、舒适的家庭環境;不一味地打罵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情;定期适當運動鍛煉培養耐力、受挫能力、适應能力;與孩子多溝通,給予孩子肯定和明确的支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獨立思想;如果孩子出現的情緒不适,如焦慮、抑郁,失眠持續時間超過兩周,而且對學習和同伴關系有嚴重影響,需要前往當地精神心理衛生機構進行系統檢查與幹預。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芳
編輯丨孫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