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反轉的《緻命女人》之後,大家都追了什麼美劇?我自己追完了一部很溫馨的系列愛情劇,叫做《摩登情愛》,每集一個不關聯的現代不套路愛情故事,碎片時間追劇,超級無壓力,看完心裡暖暖的,特别适合秋冬服用。
最初被吸引,是因為它改編自《紐約時報》的同名專欄。
2004年,《紐約時報》上開設了一個小小專欄,取名:Modern Love。
由讀者投稿真人真事,編輯從中選出動人篇目,刊登出來。
今年,亞馬遜挑了其中8篇文章,改編成這8集短劇。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在《紐約時報》這樣的超級媒體上,大家想看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愛情短篇啊?經常聽人說愛情短篇的套路就那麼多,都被寫濫了,那它會有什麼新意?
追完以後,以上問題都有了答案。這部劇是一部真·不套路短篇愛情故事攻略。
這劇究竟摩登在哪?對我們寫愛情短篇有啥啟示?請看小東邪詳解。
1.更新型複雜的人物關系和極端人設 和一般故事裡都以年輕男女為主角不同,摩登情愛裡聚焦各個年齡段,各種關系階段(約會,複合,七年之癢,老來之愛)的情感關系。
比如紐約的單身女孩和移民來的中年門衛,一對gay和他們要領養孩子的單親媽媽,正在進行第二次約會的宅男和女神,閱盡千帆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的老年愛人……
這些人物關系,在常見的愛情短篇,小甜文或者虐文裡是幾乎很少見到的,可以說是觸及到了現代城市生活中更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系。
獨自在紐約生活的單身女孩過的可能是很多女生向往的生活,約會,戀愛,讀書,看展,有心動,甜蜜,争吵,分離,更能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愉悅。在這些碎片裡,門衛古茲敏始終遠遠陪伴着她,他也成為這個故事的别樣切入點。——以一個門衛的視點來講女孩的故事,第一次見,很别緻的結構。
古茲敏的人設類似溫和派毒舌大叔,各色男人送女孩到大樓外時,古茲敏都會遠遠旁觀,然後在女孩回樓問好時,以一句“他不适合你”為約會做結。
也是他在女孩意外懷孕,糾結痛苦時陪在身邊,并不給出任何建議,隻是在她出門下雨忘帶傘時,默默撐起一把傘。
女兒出生後,是他第一次作為家人抱起她,又做保镖幫提重物。時光流轉,女兒轉眼四歲,他是她的玩伴,朋友,家人,媽媽上班時的保姆。
在女孩事業迎來重大轉機——知名文學雜志邀請她當編輯時,她又因是否要搬去洛杉矶陷入糾結。古茲敏告訴她,其實你的心裡已經有答案了,一切的困難都會解決。
幾年後,女孩帶着女兒和男友回來,緊張地等待古茲敏的“檢閱”。古茲敏隻看了一眼,就說,好了,他通過我的考試了。女孩大驚,這才引出真相,也就是本故事的主題(我猜也是寫作者一開始構思這個故事的點)——“我看的從來不是這些男人,而是你看他們的眼神”。
為了讓人物之間的碰撞更激烈,編劇給出了更極端的人設。
想要領養孩子的gay愛侶,和孩子的親生母親之間磨合的全過程,是迥異世界觀之間的碰撞。一對愛侶,更細膩感性的那個先父愛爆棚,提出領養;更理性的那個看起來則遲鈍一些。孩子的親生母親被設置成一個類似哲學家的“流浪漢”——為了貫徹自己環保、自由的生命理念,主動以流浪為生活方式的特立獨行者。
最大的沖突自然發生在理性男和流浪女之間。流浪女待産的兩個月裡,矛盾逐漸從生活瑣事上升到自由主義和中産階級的價值觀、世界觀之争上。很多故事中,往往是矛盾的爆發和解決過程,讓人物形象更立體,這個故事裡最讓人難忘的就是他追出去勸回女孩的那個夜晚。
争吵往往暴露的是雙方的虛弱和恐懼,指責過後,他們坦誠自己問題的瞬間才更讓人感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物高光瞬間。就在這個夜晚,女孩臨盆,始終陪在她身邊的就是理性男(感性男已經暈血了哈哈哈)。兩人緊握雙手,一起凝視剛出生的寶寶的瞬間,讓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家庭。
鏡頭一轉,男人正在給小女孩講故事:你的媽媽是個非常勇敢的人,是真的會把自己的信念執行下去……而我們覺得有學校,有醫院的穩定環境更适合你的成長。
為了讓人物更飽滿,人物多少都要有些瑕疵,研習君之前也專門講過“有病的人設”,這部劇裡“有病的人設”用得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安妮海瑟薇演的律政女神春風拂面地亢奮出現,轉眼間又陷入情緒的低谷卧床不起。這時插入倒叙,原來她患有嚴重的“雙向情感障礙”,根本無法控制情緒,從青少年時就一直看醫生也沒治愈。
這個故事聚焦的不是傳統愛情,而是友情和理解。一直不願麻煩别人、甯願保守秘密的女孩終于跟一直關心自己的同事坦承了病情,卻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善意:同事二話不說推掉了手頭的工作,跟她說,“我們有一天的時間可以慢慢聊”。
從此之後,女孩才真正打開了心扉,打電話跟所有前男友和朋友坦白,其實以前我突然消失不是為了别的,而是因為我的病。
結尾時,女孩還沒完全治愈,但堅持治療已經可以基本控制,不會再接連幾天消失了,更重要的是,她終于可以不對任何人隐瞞病情,也不再以此為恥。這樣的“有病人設”,故事内核是如何真正悅納自我,和自己和世界講和,是打開心扉接受身邊人的善意。
2.老關系新诠釋 在看似俗套的老關系模式故事中,也會有新的诠釋。年輕女孩VS中年大叔的關系模式很常見,“君生我未生”“老男人消費女孩”的主題聽了太多,第4集的故事主題聚焦在女孩的成長和跨年齡之間的相互探索。
有戀父情結的女孩,和魅力中年大叔的關系通常是危險的,故事裡以女孩的視點,明确講出她内心的缺失——好友21歲成人那天,她的父親說出了這樣的話:“你超乎了我的想象,聰明,漂亮,善良,今天你21歲了,任何人都會以是你的父親為榮,我很幸運,那個人是我”。
而這正是女孩一直以來最期待和遺憾的,這就讓人物的内心沖突和動機一開始就很明顯。當男人給她修水管,做飯,在她打車追尾時第一個趕到,送她泰迪熊玩偶,給她買大衣,滿足她對父親的期待後,他也提出了自己作為情人的要求,而這瞬間打醒了女生。
最終,男人最後一次和她見面時,說出了她内心真正期待的那些話:
這讓女生心裡的缺口悄悄補上了,那一刻,她才真正準備好怎樣去愛别人,怎樣開始一段真正成熟的感情。
即使是較為俗套常見的模式,也會設計些新的巧思。
比如宅男和女神約會出糗那集,看起來是很常規的模式,甚至有點像微博段子。但醫院48小時的共處正好給了他們封閉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跨越之前浮于表面的“二者選一”的故事,能袒露出自己的内心——愛情故事進行不下去,不妨試試讓男女主共處封閉空間聊聊天吧。
宅男說了自己的自卑,女神也說了自己時時想讓别人稱贊的不安全感,兩人卸下僞裝赤誠相對,結尾男人出院時,他們靠在花園的長椅上一起靜靜看日出——不一定會是愛情,但足夠真誠,就像一對老友。
3.和主題對應的别緻結構 整個系列故事的結構選擇都和故事主題非常對應,結構加強了主題,并讓故事的講述更有懸念,更顯别緻。
第二個關于相遇與錯過的故事,用的是雙線結構:接受采訪的交友app創業男的故事,以及采訪他的中年女記者的故事。
創業男先講完了他的:和真愛前女友因錯誤分開,卻又時刻想念。結束采訪任務的女記者接着回憶起自己的故事:她以作家身份出席别的城市的新書簽售,卻偶遇了年輕時一見鐘情卻因故錯過的靈魂愛人(這不就是《日落之前》的情節模式嗎)。兩人談了一夜,分開各自回家,男人看着操勞的妻子決意回歸家庭,女記者卻對感情轉淡的丈夫說了告别。
同一個主題下,雙線結構裡兩個故事的不同選擇,無疑是對“相遇”“錯過”和“靈魂愛人”主題的複沓與加強,讓人唏噓。
此外,故事裡還加入了很多細節來幫助促進情節,凸顯主題。男主作為交友app的創業者,在采訪中說明了自己“火花>時間”的愛情觀,這也是他創辦app的初衷,同時這又是他對要講述的刻骨愛情故事的引子。
片中還有一個花斑豹和獵豹的比喻,是男主第一次和女主在動物園約會時碰撞出的理念:男主認為動物和人一樣,是火花能讓他們互相辨認,他們面前的兩個花斑豹就是因為彼此的火花而在一起。女主外表理性,覺得動物之間就是單純的生理吸引,可看到懷抱寶寶的母猩猩時瞬間淚目,讓觀衆馬上感受到了她的柔軟一面。就在這裡二人定情。
當二人分開後,男主又用花斑豹來比喻自己的遺憾:現在的女友很好,但她不是我的“花斑豹”。
這些細節的設計讓人物的情感和故事主題能得到更顯性和精準的表現,也讓影像化變得更容易。
其他的系列裡,每次看開頭,都猜不到是個什麼故事。
比如,用别的媒體介入開頭,揭示人物心理狀态:
一開始是配着解說詞出現的紀錄片畫面:“熊猩猩如果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就要把猩猩寶寶吃掉。”鏡頭一轉,坐在沙發上的男人大喊着“别吃掉你的寶寶!”,接着關掉電視跑去書房找正在加班剪片子的老公,說,我想領養一個寶寶。就這樣,人物的基本性格、心理狀态和人物關系就介紹出來了。
再比如妻子和丈夫對着鏡頭說,我太失望了,這根本沒用,要是一直沒用,誰還會堅持下去?——他倆在幹啥?啥沒用?鏡頭一轉,原來兩人在接受婚姻咨詢。再下來兩人在看一部講企鵝孵蛋的紀錄片,雌雄企鵝費了千辛萬苦也沒孵出小企鵝,鏡頭接到妻子和丈夫的不同反應——妻子很受觸動,丈夫則沒事人一樣。這樣一來,兩人婚姻中的問題和不同心态也清晰揭示出來了。
說了這麼多,這部劇确實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了它的主題——“探索當代人複雜的感情生活,以及愛的痛苦與歡愉。”
我作為讀者,也期待看到更多這樣主題的不套路愛情短篇。
點擊屏幕右上【關注】按鈕,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故事研習社專欄作家:小東邪
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碩士。
幹過出版,寫過文章。
現于西安某高校任教,
涉及文化産業、影視傳媒相關課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