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深秋,72小時奇遇古徽州的山川大地,體驗豐收之悅。
初冬,72小時奇遇古徽州的溫暖角落,感悟生活之美。
“72小時古徽州奇遇記”生活美學大賞,将從“吃茶趣、筆墨舞、園中藝、民俗韻、美宿憩”五大生活場景出發,邀您一起享受古徽州人的悠閑“貓冬”。
閑閑落筆,墨香氤氲。
這個冬天,來古徽州文化旅遊區,赴一場72小時的溫暖奇遇。
“得徽墨者,如名将之得良馬。”
徽墨誕生于南唐時期,曆宋元明清而臻鼎盛。作為墨中極品,徽墨具有質堅如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曆久不褪等特點,是集繪畫、書法、雕刻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
徽州,也是全國制墨中心。
松煙入墨,曆時千年,徽墨與徽州的山水人文,共同構成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徽墨 圖源:乾景文旅
該從哪裡說起呢?
是千年前一筆,蘸進了煙灰、冰片混着麝香研磨而成的一汪墨,或是“黑賓虹”裡“五筆七墨”的萬千功夫?
抑或是,回到瓷頂那縷最輕、最細的煙,去尋徽墨最深沉的魂。
百盞桐油燈在暗室中靜靜燃燒。一縷縷煙撞在倒扣的瓷碗上,生成一層黑色的煙灰,這是制作徽墨最基本的材料。
時間差不多了。守着燈盞的師傅走了進來,将上百個瓷碗逐一拿起,輕巧地掃下内壁的煙,再将每個燈芯重新整理。一天下來,煙灰四兩,燈火從不熄滅。
換燈芯 圖源:小今
将收集到的煙用細絹篩到缸中,倒入煎好的膠,開始攪拌,途中加入一些香料、中藥材,用于固色。墨不厭搗,一塊好墨需要千錘百煉,反複杵搗,方可成為一塊成色均勻的墨胚。
“輕煙十萬錘”。老胡開文墨廠的制墨工們紮起馬步,舉錘過耳,每一次捶打都運足了氣力,而打得越透,黏性越高,墨質也越好。
将捶打後的墨丸嵌入印闆後,再擱置到毛竹所制的坐擔下。這時,墨工就坐在竹擔上,騰挪一番,用自己身體的重量将墨壓平整。擠壓規整後的墨錠,需冷卻定型後才能脫模。
制墨 圖源:宋善終
脫模後的墨錠被送入恒溫、恒濕的晾墨場中翻晾,晾墨時,墨工時常看守在一旁,晾到一定的時間,便需要翻動墨錠,以防收縮不勻而變形。
徽墨晾曬工藝 來源:歙縣文旅體局
一代代墨工手心的溫度,虔誠的匠心乃至最本真的情感,就在這一塊小小徽墨,得以窺見。
順着那味墨香,在徽州的大街小巷追尋。
找到了!
烏黑油亮,香氣四溢,打眼一看就知是上好的油煙墨,可一旁的人卻塞進了嘴裡……等等。原來,這酷似徽墨的方塊竟是一道名為“徽墨酥”的點心,也是徽州衆多糕點的代表,據說其起源更與南唐後主李煜有關。
看得見的徽州是粉牆黛瓦的建築,而嘗得到的徽州是最溫情有味的生活。隻需帶上一份細膩心境,一杯剛剛好的香茗,一塊簡簡單單的徽墨酥,茶的餘味與酥的甘甜揉捏在一塊,順便咂摸悠長的曆史風味。
徽墨酥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遊局
春耕、夏長、秋收,在忙碌的節奏中,我們迎來了冬日。“冬至不請人做事,夏至不替人做工。”在這段長而閑的嚴寒時光裡,自然界将生活調至最舒緩的頻率。
日子太冷。人們終于靜了下來,重新學習如何與大把的時間相處。
總要有事可做的。于是别有情緻的古徽州人,在寂寞自處中學着用筆與墨,風雅“貓冬”。
天氣極好的午後,院子裡曬着對聯,墨香陣陣,滿目的紅與陽光的暖叫人心中發燙。
手寫春聯,融入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感,與記憶深處最傳統的年味,是那些随處可見的精緻對聯不能比的。
寫春聯 圖源:落榜進士
年關前的一個月,徽州當地的鄉賢、知名書法家走遍歙縣的大街小巷,為市民免費書寫春聯。每一處熱鬧的街市,都有他們彎腰書寫的身影。
一張張裁好的、灑金的大紅紙被仔細鋪開,揮筆,濡墨,縱橫捭阖,一氣呵成。
寫春聯 圖源:乾景文旅
研好的墨被用完了。到了冬天,墨裡的膠有些凝固,磨起來不太順滑,名家道“非人磨墨墨磨人”,果然如此。桌案前的人們屏息凝氣,靜靜等待。
“多磨磨就好了。都是越磨,越順的。”
寫好的對聯在陽光下安靜地曬着。
墨在發光。
曬春聯 圖源:乾景文旅
身處當下,我們遍尋生活良藥而不得。淡淡藥香中,一方硯,些許清水,一錠墨,緩緩研磨,素手落筆,回歸闊别已久的生活美學。
耐心地磨墨,耐心地磨日子,我們時間有限,所以盡管讓生活無憾。
我在墨色生香的古徽州,等你。
圖源:乾景文旅
用“貓冬”的姿态
感受古徽州的生活美學
72小時“貓冬”之旅
未完待續……
來 源:乾景文旅融媒中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