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鹦鹉基因基礎原理合集将闡述完整的虎皮鹦鹉變異基因種類及示例。虎皮鹦鹉基因基礎原理将為虎皮鹦鹉變異基因的介紹做鋪墊,方便後文閱讀。本合集共整理了38種虎皮鹦鹉變異基因,文末将附上對專業詞彙的解釋。
本集将介紹冠羽種(Crest-Factor)虎皮鹦鹉的繁殖特點。
冠羽種虎皮鹦鹉既不是伴性遺傳,也不是顯性或隐性遺傳,在上一集内容中,我們提到冠羽種虎皮鹦鹉是常染色體多基因形狀(A-P-G, Autosome-Poly-Genic),遺傳規律尚未被完全摸清。
目前有部分冠羽種虎皮鹦鹉基因的理論,但并沒有确鑿的證據輔佐這些說法。
有些人對于提高部分冠羽種虎皮鹦鹉的遺傳概率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多為繁殖戶自己的實驗數據。目前隻有一些模型來幫助繁育人預測親鳥後代的花色毛型。
01 抑制理論(The Inhibitor Theory)抑制理論是關于冠羽種虎皮鹦鹉的第一個經過完整闡釋的理論, 于1970年六月被美國堪薩斯大學(Kansas University U.S.A)的 J.E. Fox 博士提出并發表在《籠養鳥》( Cage Birds )雜志上,用于預測冠羽種虎皮鹦鹉的繁殖。這個理論建立在兩種顯性基因的模型基礎上。
J.E. Fox 博士将這兩種基因取名為:
Cd 和 Ci 用于表示這兩種基因的野生型等位基因。
這個理論包含9種基因型,其中包括:
下表展示了基于抑制理論的冠羽種虎皮鹦鹉遺傳概率:
冠羽種虎皮鹦鹉配對預測表
如何解讀冠羽種虎皮鹦鹉配對預測表表格分為橫軸和縱軸,共10行10列,每個表格都有其對應的橫軸和縱軸上的原始基因種類,起橫縱交叉處的表格代表的就是該原始基因能夠配對出的品種和各個品種的概率。同窩雛鳥的概率或許并不能與表中所示概率相同,但當雛鳥的數量上升時,每個品種的概率将趨同于表中數據。
比如,在半冠羽 X 半冠羽,也就是3X3的情況下,其對應的子代概率為:
也就是,
以此類推。
02 PE理論在2004到2011年期間,George Clarke根據基因的外顯率(penetrance)和表達性(expressivity)多次發表了一種完全不同于抑制理論的冠羽種虎皮鹦鹉遺傳理論,稱為PE理論。
該理論提出,單顯性冠羽種基因在雙因子狀态(double factor state)含有100%滲透率,但在單因子狀态(single factor state)隻有20%的滲透率。也就是說,所有雙因子狀态的冠羽種都能遺傳到一個肉眼可見的冠羽類型,但隻有20%的單因子狀态的冠羽種能遺傳到肉眼可見的。那剩下的80%單因子狀态的冠羽種不會在外表上體現出冠羽的特征, 但仍然保留冠羽基因。
在PE理論中,無論是單因子冠羽種基因還是無因子(zero factor)冠羽種基因,都用帶冠羽基因(Crestbred)來表示,其中單因子冠羽種基因代表雛鳥絕對擁有一個冠羽基因,而無因子冠羽種基因的鳥雖然并不含有冠羽種基因,但親鳥雙方中至少有一方是具有冠羽種基因的。
PE理論的預測更合理,與真實繁育數據也更加貼近,但隻能用于預測子代冠羽種的數量,不能精确推算特定冠羽種出現的概率。
什麼是帶冠羽基因(Crestbred)的虎皮鹦鹉?Crestbred特指含有冠羽種基因,但外表不體現任何冠羽特征的虎皮鹦鹉,親鳥中至少一方帶有冠羽種基因或Crestbred基因,并且能在子二代體現出冠羽特征。
也就是說外婆或外公中至少有一個人帶有炫酷頭冠基因,爸爸媽媽都是帶着炫酷基因的普通發型,兒子或女兒會像隔代遺傳一般重新表現出炫酷頭冠基因的特征。
資料來源: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Budgie-Info
Crested Budgies [Full & half circular, tufted, double & triple], PETiSKA
The PE Theory for the Crested Budgerigar, by George Clarke Western Australi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