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2日,霜降的前一天,正好是鄧婕60歲的生日。
張國立親自為她操辦了一場壽宴。
張國立早早來到宴會廳,細緻入微的安排着一切。
從燈光亮度,到台标位置,再到親朋友(親朋好友)的座位安排,再到紅樓茶點的擺放。
場地雖小,卻深情滿滿。
為壽宴忙裡忙外的他還準備了一封情書:
字不多,情已深。
他站在台前,低頭看着備好的稿子,一字一句的念出。
聲音有些蒼老,有些低沉,卻堅定,有力。
鋼琴聲緩緩流動,幻燈片上的每一張照片,都在為他的話做證明。
台下,鄧婕哭了。
可轉念一想,鄧婕60歲,那張國立得60多了,還能在愛妻的生日上擺一次愛情的譜,這三十年來,應該是很幸福了。
而這種幸福,不是不自量力的獨角戲。
鄰居和前同事都說,他們,很配。
鄧婕不同于别人,她是直腸子,有話就說,噼裡啪啦地說,本來是一件氣事,壞事,經她的嘴這麼一活絡,反倒會讓你心頭一熱,高興起來。
張國立算是找對人了。
找對了,珍惜,憐愛,不離不棄,都是心甘情願的。
可沒遇上之前的那段日子,兩個人又經曆了什麼,才讓他們在相遇後,如此珍惜彼此。
其實,兩人相遇時,已經有過一段婚姻,鄧婕名氣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他們。
鄧婕的父親鄧渠如是川劇名家,好友頗多,其中最有名的朋友,是梅蘭芳。
所以,鄧婕也算是藝術名門之後,可惜父親在她3歲時就因病去世了,她也沒多少具體印象。
母親鄒開瓊的工作不固定,時常要随着單位到處演出,回了一趟重慶,把鄧婕和弟弟托付給大姨之後就走了。
鄧婕從小長在重慶,也算是個地道的重慶人了。
大姨有自己的孩子,一共三個,五十年代那個時候,大家都窮,也不好養活,可夫婦兩實在覺得鄧婕姐弟兩可憐,沒了爹,娘又脫不開工作,便毫不猶豫地接過了撫養的重任,一視同仁給五個孩子全報了師資最好的幼兒園。
可這樣一來,家裡就有五個孩子需要照顧了,另外還有一個高齡的姥姥。
鄧婕在五個孩子裡,排行老大。
她也有些大姐的派頭。
重慶冬天特别冷,她從來沒覺得苦,一直幫弟弟妹妹、姥姥洗衣服,被單。
一次她聽見姥姥說,“這個月家裡開支超了。”
她就對姥姥說,“要不,你看……”
姥姥不服氣,“咋的,想管家?”
“可以啊。”鄧婕順水推舟,輕飄飄地這麼來了一句。
結果,一個月下來,餘出了8塊錢。
鄧婕用這八塊錢給姥姥做了一件棉襖。
姥姥高興的合不攏嘴。
她第一次感覺自己是個小大人。
一會兒是姐姐,一會兒又是“媽媽”。
不過,有時候脾氣急,愛頂嘴,媽媽剛演出回來,母女兩就幹上了。
媽媽脾氣更急,揚手就是一巴掌。
她讀書的時候,學校裡的排課不正常,學生們的精力通常是用在學工,學農上。
但鄧婕特别幸運,因為有了父母的藝術基因,她一進學校就去了校文宣傳隊。
這可是一個小天地。
八大樣闆戲,天天練,日日演,鄧婕連曲調,詞兒,全都背得滾瓜爛熟。
那時候,條件不好,鄧婕為了盡快熟悉樣闆戲,每天回家就趴在收音機跟前,跟着電台的錄音學。
多年後,她依然說,“這段經曆對我來說很重要,它鍛煉了我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
她多數時間都放在了排練與演出上。
可大姨覺得,這樣下去,恐怕不太好。
大姨本身在教育系統工作,對孩子在演繹天賦和文化課底子方面的沖突,看得一清二楚。
她擔心,要是文化課學不好,以後演繹事業就算有了好開頭,也不能長久地發展下去。
大姨沒有放松對幾個孩子的學習監督,每次期末考試,她都要求鄧婕能考到班裡前三名。
鄧婕果然不負衆望。
學校老師看着鄧婕,學習好,演繹也好,覺得應該有個更優質的學校來包容她的特長,就幫她轉到重慶六中讀書。
70年代,轉學可不容易。
學校裡隻有幾個老師知道鄧婕要轉學的事情,家裡全面支持。
由于怕事情傳揚出去,影響不好,就一直按下沒說。
哪知,這事還是給捅出去了。
一個男同學還跟鄧婕的表妹說,“你表姐是拍了老師的馬屁才轉學去六中讀書的。”
鄧婕一聽,脾氣就上來了,第二天都沒消下去。
她拉着表妹,跑到教室門口,沖着那個男生大喊:“你給我出來!”
男同學一看,吓得趕緊道歉。
鄧婕心想,“才吓唬一下,就怕成這樣了。”
15歲,鄧婕考上了四川省川劇學校,獨自去成都上學去了。
可剛進學校,她就發現,全校的老師幾乎都是已故父親的學生。
雖然記不得父親長什麼樣,但如今可巧,學的全是父親當年流傳下來的技藝。
天賦是父母給的,上學也受了父親才學的庇佑。
鄧婕覺得,自己的才能,像一隻金絲雀,永遠飛不出父母的手掌心了。
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有才有料,也為了不辜負父親這滿學校衆多桃李的期望,她對自己非常嚴苛。
紮紮實實的練習專業,文化課也好好學。
她是個優秀的學生,學生會幹部,演出時也被推舉為報幕員。
可是,鄧婕的翻、騰、撲、跌、滾、摔,這些強度大,技術條件複雜的都不行,嗓子也一般般,小巧的個頭好像也越來越成為選角的阻礙。
唯獨表演是出類拔萃的,全身上下都是戲。
川劇學校畢業後,她被分配到四川省川劇院。
那時候,正好是劇團中大師雲集的時代。
大家到北京去演出,大師們是主角,她就跟在旁邊演丫環。
多年來,她們這一批學生,一直都在演丫環。
大師近距離接觸,也是學習的好時候,可演了沒幾年,演出團就解散了。
鄧婕也得考慮自己的出路。
這出路,當然是演電視劇。
《燃燒之路》的導演看中了鄧婕,讓她演主角。
這是她的第一部電視劇。
可剛演完,她就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大的發展。
1982年春《紅樓夢》宣布籌拍。
1983年全國海選演員的消息登報了。
鄧婕一看報紙,這不是13歲時在大姨家讀過的那個故事嗎?
一天,和她關系特别好的王阿姨說,“紅樓夢那個劇組來了三個人,他們讓我通知你去面試。”
“誰告訴你的?”
“夏明輝。”
鄧婕興沖沖的去了。
王貴娥他們掃過一排女演員,三個出局了,其他的留下試戲。
可所有人都試完了,鄧婕還坐在闆凳上,一聲不吭。
她個子小,皮膚黑,眼睛上還有道疤。
所有女生都咋咋呼呼,隻有她這個最該咋呼的重慶人,卻沒了聲響。
“真不知道她該試誰的戲。”王貴娥說。
夏明輝力薦鄧婕,“随便安排一個角色讓她上,反正我們現在還不是拍闆的時候。”
于是,鄧婕試了尤三姐的戲。
這一試,所有人都驚訝了。
鄧婕看着不怎麼樣,可臉、身段特别的上鏡。
可是,讓她演什麼角色呢?她個頭矮,氣質大。
選角團的三個人裡,李志新堅決反對讓鄧婕去北京,夏明輝一定要她去,王貴娥隻好做牆頭草,去也行,不去也行。
夏明輝說,“好,貴娥這算是同意了。二對一。
先把她帶回北京,給導演組的人見見。”
導演組看了試戲的錄像,覺得鄧婕就是鳳姐。
可一回到現實裡呢,他們又覺得不像了。
鄧婕自己也沒了底。王熙鳳這一角除了她,還有好幾個人,比她小的就有好幾個。
周月,19歲就在全國獲獎,非常漂亮。
樂韻,上海姑娘,漂亮之外,還洋氣,電視劇、電影都演過。
鄧婕找到導演,說要換訓練組。導演說,“你先試試再說。”
好,試吧。
一上來,鳳姐的潑辣,狠毒,悲情全沒影了。
隻剩下鄧婕的無所适從。
大家都不看好她,連制片部門都忘了給她化妝。
導演沒放棄,他要求鄧婕再試一次。
她跑去找化妝師。
化妝師問,“化誰的妝?”
“鳳姐。”
“你要試鳳姐?!”化妝師的表情像是受了家破人亡這種重大打擊。
“不是我要試,是導演組讓我試。”
可是,鄧婕拼盡全力,挫敗了同組的很多演員,就樂韻比她好。她已經想好退路了,要不,她就演平兒。
大家都在議論鄧婕,王導擔心她心裡不好受,就給了她電影票,把她暫時支出去了。
後來,樂韻突然退出了鳳姐的競争,要去香港。
因為她媽媽打心眼裡讨厭王熙鳳這個人,另外出國也已安排好。
鄧婕抓住機會,又試了一次。這次,成了。
角色定下來之後,就是今後三年半的拍戲曆程,其中還停拍了一次。
演員們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都獻給了紅樓夢。
她演的王熙鳳深入人心,名氣大增,三十年後的今天,人們隻要想起王熙鳳,那就是鄧婕。
成名後的鄧婕,演藝之路并不順,就像很多紅樓夢的演員一樣,她也經曆了多年的蟄伏。
奮鬥與困難并肩的時候,她遇上了張國立。
這時候,鄧婕因為一直沒有孩子,紅樓夢的拍攝也日趨長久,與丈夫的聯系也越來越淡,一開始還寫信,1984年就離婚了。
而張國立已有6年的婚姻,孩子6歲。
與妻子羅秀春是少年時的朋友,兩人一起在文工團待過,後來又一起到四川人名(人民)藝術劇院工作。
羅秀春的性格,是有話就往心裡憋。
與鄧婕完全是相反的。
一個南北極,一個赤道。
于是,紅樓夢播出後第二年,張國立與鄧婕在《死水微瀾》的片場相遇,他便愛上了她。
他很喜歡鄧婕的勇氣,兩人還沒好上,就一起談論明星夢,一起想着等賺到錢,就雙雙辭職,去北京打拼。那是他的夢啊,以前做鐵路工人時,他一直都想去北京。
這在他原有的家庭裡,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在1984年曾遭遇過人生的一次重大打擊,至今他隻說出于嫉妒造成的。
羅秀春得知此事後,不哭不鬧,直接離了婚。
可是,她這種憋屈個性,總要有個發洩的地方。當然,那就是無條件的溺愛孩子。
1989年,張國立與鄧婕結婚了。
為了讓前妻能好好生活,撫養孩子,他主動申請加入第四次南極科考隊,為四川台擔任電視劇《長城向南延伸》的導演、演員,編劇等任務。
一路艱險,見識非凡,回來後,張國立立了二等功,也有了一大筆錢。
這些錢,都給了前妻用作生活費,他一分沒留。
可隔年6月,他與鄧婕說到做到,一起辭職,成了北漂
兩人一分錢都沒有。
本想着自己有些名氣,應該吃穿不愁。
哪知,好長一段時間,兩人居然找不到一點活幹,錢也快花光了。
為了節省,他們沒敢要孩子。
在筒子樓租了一間10平米的小屋,房子朝西,每到下午都特别曬,像個蒸籠,鄧婕晚上得洗三四次澡才舒服。
為了節省,兩人飲食上也顧不得營養。
每天不是泡方便面,就是幹啃方便面。
鄧婕從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婦人,成了又幹又瘦的女租客。
可她卻說,“這都是暫時了,以後會好起來的。”
4年後,夫妻兩一同出演了《宰相劉羅鍋》,皇帝張國立火了,劇裡的演員,也都成了觀衆津津樂道的談資。
三年後,又一錘。
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誕生了。
多才多藝的張國立是導演兼主演,鄧婕成了他最心愛的宜妃。
1997年,鄧婕40歲。
十年磨一劍。
《康熙微服私訪記》成了一代人的回憶,鄧婕與張國立也成了鐵打的夫妻檔。
之後,鄧婕所有的電視,十部有八部是張國立做導演。
張國立的工作很忙,旅館就是家。
他怕妻子擔心,每天給她打電話,朋友們笑他“早請示,晚彙報”。
張國立說:“這麼些年太虧待鄧婕了,我這樣做是讓她不要擔心。”
兩人非常恩愛,不過,還有一件事,始終讓人放不下:兒子張默。
當年離婚,張國立取得了張默的撫養權,但由于工作繁忙,父子關系并不好。
鄧婕的關心和照顧,也沒有讓張默回心轉意。
反倒與成都的母親關系最好。
張默喝酒,母親隻說他兩句。
在朋友看來,完全不可思議,鬧成那樣,早就該打了。
盡管和父親關系不好,但97年,張默還是在《康熙微服私訪記1》裡客串了一個角色,之後也一直在演出。
03年,他卻成了全國娛樂版的頭條,起因是毆打女友,吸毒,違法駕車。
06年《濟公新傳》,父親是導演,他則成了主演。
這次應該是挽回一些聲譽了。
可宣傳的時候,記者問到鄧婕,他隻說,“對鄧婕不是很了解,隻要父母幸福就好。”
多年交往,鄧婕在張默心裡,隻是一個好人。
張國立一直覺得愧對兒子,所以她也一直沒生育。
《濟公新傳》宣傳如火如荼這一年,她在繼子和丈夫的陪伴下,去領養了一個小女孩,半年之後又領養了一個男孩。
之後,淡出了銀幕。
直到2017年,夫妻兩一起參加綜藝節目《非常匠心》,我們才突然發現,鄧婕一直沒變。
兩人依舊恩愛。
他做了個琉璃給她,說想要表達自己的歉意。
他希望鄧婕能感動得一下子飙淚。
因為她很少哭,上《藝術人生》這樣的節目居然也沒哭。
于是他寫下了:
這次,鄧婕哭了。
她說,“他一直在拍戲,一開始我還抱怨,後來就不抱怨了,自己看着辦。确實聚少離多。但他最有魅力的時刻,也是工作中。”
并非說,兩人曆經坎坷,終于獲得幸福。
幸福永遠不是終點。
隻不過,相處默契,冷暖自知,懂得包容,一路相随,就好。
作者:香蕉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