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軍的防空裝甲列車是鐵路交通線防空所使用的重要兵器,盡管這種裝甲列車數量不多,不過它卻是機動性最好、最有效的一種防空兵器,能夠順利完成樞紐站、車站、橋梁和運行中的列車掩護任務。
如今在博物館的БП-43型裝甲列車全貌
每列裝甲列車由指揮員、1個炮兵指揮排、1個中口徑高射炮排(3門76.2毫米高射炮,配有ПУАЗО-3高炮射擊指揮儀和1具4米測距儀)、1個小口徑高射炮排(2門37毫米高射炮)、1個高射機槍排(3挺12.7毫米ДШК德什卡高射機槍)和維修排組成。由于裝甲列車配備了不同口徑的高射兵器,從而可以對付中、低空水平飛行或俯沖的敵機。根據實際用途,整個列車分為戰鬥和勤務兩部分。
列車的戰鬥部分由7輛改裝的鐵路平車組成,其中5輛用于放置中口徑高炮,其餘2輛每輛放1門37毫米高炮和1挺高射機槍。列車車廂由兩軸平車改裝,載重20噸。平車四周鋼闆厚12-15毫米、高1米。在這個高度上,車上兵器便于射擊地面目标。防空裝甲列車列入國土防空軍編制。
在梯隊的陪伴下,裝甲列車的火力分散在整個貨運列車上,帶有高射炮的裝甲區通常位于機頭和機尾,機槍位于列車中間。指揮官從指揮所進行了射擊控制。
在實際編組防空裝甲列車時,會根據被掩護目标的特點和敵機采用的空襲戰術靈活掌握。
蘇軍防空裝甲列車早期特制防空車廂,在平闆車廂上安裝一個帶有4聯裝馬克沁機槍的裝甲塔
在掩護站線股道較多的車站時,中口徑高炮排通常在視界良好的支線或盡頭線上。小口徑高炮和高射機槍的裝甲平車,通常配置在車站到發線附近的股道或盡頭線上,每端一輛。在掩護鐵路橋時,裝甲列車也這樣配置。
在掩護運行的列車時,防空裝甲列車如何配置,将根據敵機空襲列車采取的戰術而定。小口徑高炮排通常配置在裝甲列車前後,中口徑高炮排居中。
小口徑高炮周圍用鋼闆構成方形裝甲護壁,頂部敞開,沒有防護,在護壁頂部還加裝了鉸鍊式活動裝甲闆,可以豎起或翻下,豎起有一定内傾,在對空射擊時暑期的裝甲闆可以增加防護面積。而對地面目标射擊時活動裝甲闆向外翻下,使高射炮降低仰角對目标實施火力覆蓋。每個防空炮位在朝向兩側和車廂兩端或後端的護壁上設有帶開合蓋闆的觀察孔,即每個炮位3個觀察孔。
敵機空襲情況由防空警報哨通過無線或有線通訊工具,告知裝甲列車指揮員。裝甲列車指揮員還可以從軍事代表那裡,獲取有關敵機在鐵路區段活動的情報。他和軍事代表保持經常的聯系。
蘇軍标準裝甲列車防空車廂近照,2座方型炮塔配備37毫米高射炮,炮塔上緣裝有活動裝甲護闆
戰争爆發時,蘇軍在北線部署了大量防空裝甲列車。從戰争的第一天開始,德國和芬蘭軍隊就試圖擾亂基洛夫鐵路的工作,其中包括由海軍和海上運輸隊通過租約從美國和英國運送帶有武器和軍事裝備的火車。
進口軍用貨物的梯隊不斷遭到飛機的攻擊,一些飛機試圖從芬蘭闖入鐵路線進行轟炸。此外,曾多次嘗試突破蘇軍前線并切斷公路。 1942年下半年開始對基洛夫鐵路的目标進行特别猛烈和系統的突襲。
為了提高空襲效率,德國空軍對從Лоухи洛烏希站到Кандалакша坎達拉克沙站164公裡沿線進行持續空襲。自1942年12月中旬以來,該站點上的所有車站和橋梁一直受到定期空襲的襲擊。在某些日子裡,記錄到多達八次襲擊,造成了嚴重後果,火車交通受到嚴重威脅。
1943年5月蘇軍卡累利阿方面軍防空裝甲列車,防空武器為德什卡高射機槍
1942年哈爾科夫戰役後,蘇軍急需租借物資。意識到這一點後,蘇聯指揮部承諾加強鐵路的防空能力。除了其他部隊和手段以外,這裡還緊急部署了防空裝甲列車。其中一些被用作遊動火力,并不斷在各地移動。
德軍在由防空裝甲列車防空火力掩護的車站地區蒙受損失之後,将主要精力轉移到了沒有防空裝甲列車的車站和途中的火車上。德國空軍司令部開始出動成對的戰鬥機進行突襲,從黎明到夜幕降臨,席卷了整條鐵路沿線的火車,首先試圖炸毀鐵路,讓火車被迫停止。此後,德軍俯沖轟炸機立刻飛到火車被迫停下的地方,摧毀火車。同時,由于德國空軍立即攻擊了前往事故現場的維修列車,因此出現了交通堵塞現象,無法在白天消除。
為了防止蘇軍在夜間修複受損區域,德軍開始在路段上空投地雷,在天黑之前不久派遣了2到3架轟炸機,将炸彈從路基上的50米高處摔下來。
二戰蘇軍某雜志刊登的裝甲列車戰鬥場面,裝甲車廂2門76毫米火炮在射擊,近處是防空車廂的37毫米高射炮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摩爾曼斯克防空區的司令部在途中引入了護送列車,其中裝有防空裝甲列車。有時,裝甲列車的防空平台也包括在貨運列車的組成部分中:在列車的頭部,尾部和中部。
盡管采取了措施,對鐵路的襲擊仍在繼續。僅在1943年5月-6月,大約有170個梯隊遭到襲擊和破壞。越來越多的戰鬥發生在裝甲列車和飛機之間的高速公路上。這些鬥争的結果往往取決于誰會更棘手。
1943年5月,防空裝甲列車第201号從洛烏希站到坎達拉克沙站方向行駛時,它遭到4架德國戰鬥機的攻擊。防空裝甲列車上的火炮與機槍猛烈射擊,德軍攻擊沒有成功。裝甲列車繼續射擊,甚至擊落了1架戰鬥機。在彈藥消耗後,德軍戰鬥機返回機場。但是很快,9架轟炸機從山後出現,出現在裝甲列車上空。
戰鬥持續了大約40分鐘。裝甲列車受到了嚴重破壞,但設法到達了基地。指揮官報告說有2架轟炸機被擊落。
1943年群衆代表慰問列甯格勒方面軍“人民複仇者”号防空裝甲列車官兵,背景是76毫米高射炮
1943年在基洛夫鐵路上,防空裝甲列車在掩護運輸部隊的列車、彈藥列車、油料列車中,起了重要作用。1943年10月,防空裝甲列車第190号在H.C.米羅年科大尉指揮下,與敵機巧妙周旋,勝利完成了掩護任務。
當時,該列車正伴随一列油料列車向摩爾曼斯克運行。途中,米羅年科大尉通過無線電,得知德軍2架偵察機對該鐵路實施偵察。在計算了敵機飛抵列車上空的時間後,他決定采取措施欺騙對方。于是,他命令油料列車停在最近的一個會讓站上,将機車調頭,牽引油料列車向回開。敵偵察機發現這列南行的列車後,即召喚轟炸機前來轟炸。爾後,偵察機返航。當敵軍偵察機剛剛離開後,米羅年科立即命令列車向北開。
不久,敵軍轟炸機群出現在地平線上。當敵機飛臨偵察機指示地點上空時,列車早已蹤迹全無。于是,敵機循鐵路線向南,一直搜索到該區段盡頭,也未發現任何目标。結果,敵機隻得将炸彈投擲在沼澤地上,一無所獲地回去了。
1942年冬沃爾霍夫方面軍“死神來了,德國侵略者”号裝甲列車正在進行對空防禦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蘇軍共使用了8列防空裝甲列車,負責掩護烏爾巴赫、賈内别克、紅庫特、帕拉索夫卡等車站。而德國空軍試圖不惜一切代價削弱蘇軍交通,對火車站和車站沿途貨運列車不斷進行轟炸。
1943年夏天蘇軍35列防空裝甲列車集中在庫爾斯克地區。這些列車,對車站、橋梁有效地實施了對空防禦、伏擊敵機,加強了大型樞紐站的防空能力。這個地區有望成為東線主要戰場的舞台,所以彼此在這裡集結了所有的後備力量。數以百計的載有部隊,軍事裝備和其他軍用貨物的火車被運往庫爾斯克。
鐵路交界處的防空和對抗德國空軍空襲确保鐵路線暢通已成為所有防空部隊的主要任務。除了殲擊航空兵和防空炮兵,防空裝甲列車也參加了這項任務。
按照任務分配,35列防空裝甲列車分别隸屬于圖拉、梁贊斯克-坦波夫、沃羅涅日-勃裡索格列布斯克和哈爾科夫防空區。它們的任務是在途中護送梯隊,并臨時掩護部隊的卸貨站,并組織中間站的伏擊和在其他防空手段所不及的地區巡邏。
在庫爾斯克地域的鐵路上,防空裝甲列車與敵機戰鬥十分激烈,例如1943年3月,防空裝甲列車第129号在阿列克謝耶夫卡車站(屬于沃羅涅日方面軍)執行掩護任務。德軍21架轟炸機對車站實施了空襲。該列車全體指戰員以中口徑高炮的有效火力,迎擊敵人,擊落敵機1架。當敵機俯沖時,又受到小口徑高炮和高射機槍的猛烈射擊。這次戰鬥中,M.C.斯庫爾金上士指揮的高炮排表現尤為突出。整個戰鬥中,這列防空裝甲列車共擊落4架敵機,車站上各種設施完好無損。
1943年6月庫爾斯克鐵路樞紐防空軍部署
5月22日和6月2日,防空裝甲部隊還參加了兩次對抗德國空襲行動,當時約有1050架飛機試圖摧毀庫爾斯克鐵路交界處。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6月2日戰争年代最大的空襲之一。
來自奧廖爾和頓涅茨克機場的德國空軍的500多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從早上四點到下午三點進行了轟炸襲擊,從多個方向接近目标。德軍第5波次機群行動尤為成功。約有100架轟炸機轟炸了庫爾斯克鐵路車站,經過1天的轟炸,該車站幾乎被完全毀壞,盡管包括防空裝甲列車在内的防空部隊積極參與了反空襲作戰。
在德國空軍突襲期間,裝甲列車經常遭到襲擊。在1943年7月6日庫爾斯克戰役中,俯沖轟炸機使蘇軍БП-43型裝甲列車764号“莫斯科地鐵”号也變成了廢金屬。
1943年7月6日裝甲列車764号“莫斯科地鐵”号被德國空軍炸毀,這是德軍在檢查。
1944年冬季戰役期間,防空裝甲列車在保護解放區重要鐵路設施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這些火車機動性強,擁有多種防空武器,可以有效保衛重要目标。當然,為了更好做好防空工作,迫切需要加強防空火炮數量。
通常,它們在特定站點上的突然出現效果很好。但是,必須考慮到這種特殊性:裝甲列車停留在同一位置的時間越長,它們的作用就越不有效,并且它們自身開始遭受越來越多的損失。這是在組織Здолбунов茲多爾布諾夫、Шепетовка舍佩托夫卡和Ровно羅夫諾鐵路交界處的掩護期間發生的。
随着大量原先德軍占領區的解放,為了加強控制,1944年,内務部裝甲列車從遠東車站Биробиджан比羅比詹駛向烏克蘭西部城市Ровно羅夫諾。在這些新地區防空作戰中,蘇軍建立了完善的統一雷達站,雷達站位置使得能見區域相互重疊,從而确保可以發揮雷達效果,因此防空裝甲列車作戰效率明顯提高。
1944年夏天,幾十輛防空裝甲列車被重新部署到白俄羅斯,當時蘇軍計劃發起白俄羅斯戰役。當時蘇軍防空第4軍和防空第81師編有防空裝甲列車,主要負責保護戈梅利、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卡林科維奇鐵路樞紐。
蘇軍部隊和物資的大規模調動引起了德國空軍的濃厚興趣。僅在六月,防空裝甲列車的行動區域就記錄了1500架次空襲,在鐵路沿線,防空炮手們每天滿負荷工作着。到此時,防空裝甲列車的主要缺點是缺乏雷達設備和火炮火控系統。由于雷達站的不完善和體積龐大,無法将其安裝在鐵路平台上。
1944年夏前線戰鬥的伊利亞-穆羅梅茨号裝甲列車
防空裝甲列車與紅軍一起到達柏林。它們在歐洲戰場上廣泛使用的最後一個戰例是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在擊敗德國後,這些防空裝甲列車從歐洲駛往亞洲。整個蘇德戰争期間,蘇軍共使用200列左右。曾經有1列“布爾什維克”号防空裝甲列車(隸屬于沃羅涅日-鮑裡蘇格布斯克防空師)從1942年1月到戰争結束,總行程1.3萬公裡,在防空戰鬥中共擊落30架敵機,保護了漫長的鐵路線。
在二戰蘇軍最後一戰的遠東戰役中,蘇軍共使用了37列防空裝甲列車,旨在有效保護鐵路沿線和為地面部隊提供可靠的掩護。例如遠東第1方面軍作戰時,濱海防空集團軍的12列防空裝甲列車也随部隊一起行動,用于橋梁和火車站的防空。
而由于當時日軍飛機無法對蘇軍構成真正威脅,因此除了主要工作防空外,它們也執行其他任務。在第35集團軍進攻虎頭要塞時,防空裝甲列車第23、169、200和201号參與進行炮火準備和火力支援。
總體而言,蘇軍的防空裝甲列車在戰争中經受了考驗,為戰争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完成了它們的使命。
1945年2月一列БП-43型裝甲列車在前線警戒,注意近處防空車廂2門37毫米高射炮高高仰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