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是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要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良好的數學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是适宜的、滿足發展需求的教育,特别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學校中的數學教育應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引發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曆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探索過程。
那麼小學階段,數學學習學習什麼?在學校數學課程中,圍繞着“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四個領域展開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号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球球老師大家梳理下,小學數學“十個核心”概念,對應小學重點學習内容模塊。
01數感
孩子對數的大小、物品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的判斷都是在培養數感。比如,一把豆子有多少粒?可以整體觀察,先估一估,然後再數一數,比較“估”和“數”的結果,在做中學。再比如,電影院中的座位那麼多,怎麼數?結合生活的場景讓孩子想一下有什麼方法,激發孩子思考,增長經驗。
02運算能力
孩子進行基本的20以内加減法的計算,讓他們能夠結合具體的實物,比如“小圓片”“積木方塊”“計數器”等等。在操作中說出自己是怎麼想、怎麼算的。不用規範統一的方法,也不用評價方法的繁簡。給孩子保留自我認知的機會,家長再适度介紹一些方法,讓孩子在實踐中自己去體會,選擇他們能懂的方法運用。
03符号意識
小朋友認識數,從數一堆蘋果、一堆梨、一些文具開始。物品是不一樣的,但是數的結果是一樣的,就可以用同一個數表示,逐步從具體的數,向抽象出來的數過渡。
向孩子介紹一些簡單的數學符号,比如“ 、-、=、>、<”,結合具體情境,再加上肢體動作(手勢擺出這些符号的樣子)來認識和理解這些符号的含義。除了這些标準的數學符号,還可以用“○”表示蘋果,用“□”表示書,用“?”表示提問。在“畫”的過程中,感悟符号化的作用和好處。
04空間觀念
孩子借助生活場景,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可以介紹一些特殊形狀的物體,如棱柱和棱錐等,結合具體的實物、情境,家長可以用數學化的名稱介紹。依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操作中建立空間表象更适合他們的特點。比如在規定的場地上玩玩具汽車,可以感受平移,感受距離的變化、位置的變化、方向的變化等等,這些都可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05幾何直觀
孩子們在計算加法時,指導他們用圈圈的方式表示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然後把兩部分用一個更大的“圈”合在一起,使抽象的算理變得直觀。
再比如,帶着兒童在電影院感受一下,為什麼座位票上都有兩個數,一個是“幾排”一個是“幾号”?如果隻用一個“數”表示,能不能找到座位?這些都是數學化認知的直觀經驗。
06數據分析觀念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記錄“一日生活的時間”,如每天練琴的時間、遊戲時間、讀書時間,幫助孩子畫好記錄表,然後每天記錄。這個過程既能感受時間的基本概念、數據收集的過程,還能逐步培養孩子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
07推理能力
和學齡前兒童做一做“猜猜他是誰”的遊戲。說出一個熟悉的人的幾個特征,猜這個人是誰,讓孩子說一說怎麼想的。還可以做一些猜數或是找規律的遊戲,讓孩子充分表達“猜”的理由,“找”的過程,經曆觀察、思考、猜想、驗證的過程。
08模型思想
孩子們玩的跷跷闆遊戲,或者是在天平左右擺物品,誰高?誰重?誰低?怎麼做了就一樣平了?怎麼做了就可以由高變低了?讓孩子感受相等、不相等、變成相等、變成不相等的過程,感受相互的關系,建立聯系。
09應用意識
将生活中的問題與孩子交流,聽聽他們是怎麼想的,可以怎麼解決。讓孩子盡可能地去“設計”方法,不要強調可行性,不要過于标準化,也不要擇優,而是給孩子創設“心理安全”的交流環境,鼓勵孩子敢想、多想、多表達。再鼓勵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試試看,讓他們體驗過程,在經曆中會有更多的發現和感悟。
10創新意識
結合實際生活情境讓孩子自己發現一些問題,并且從中選擇一些問題去嘗試解決一下,想一想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如果問題解決不了也沒關系,看看遇到了什麼困難,讓孩子學會觀察、發現困難。
讓孩子有問題意識,并且對不能解決的問題也敢提出來,這樣的态度、習慣很重要,是孩子創新發展的重要品格。
數學是豐富而神奇的,孩子們呢?他們是天生的探秘者,所以和孩子一起學數學,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