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謇與張詧兄弟創辦的南通醫院
110年前,我國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與其兄張詧在江蘇創辦了通州醫院。曆經110年的漫漫歲月,如今的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簡稱通大附院)依然默默守護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彰顯着張謇先生“以宏慈善”的辦院理念,雖曆百年,從未失色。
圖為張謇(左)與張詧(右)兄弟
110年後,一群當代“通醫人”勇擔使命,奔赴武漢、黃石、揚州乃至海外新冠肺炎疫區,支援抗疫,救死扶傷,踐行着張謇先生當年創辦醫院之初心。近日,通大附院将這110年的輝煌與坎坷的曆史,截取多個橫截面,以張謇精神為貫穿,進行了集中的藝術呈現,在110周年院慶之際,創作并首演了大型話劇《通醫魂》。在沉郁的大提琴聲中,張謇先生走上舞台,與一代又一代“通醫人”展開時空對話。透過一段段滄桑歲月,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個“通醫人”,向着張謇先生遠去的方向集體緻敬,他們也站成了各個曆史時代的雕像,并把自己融進了“通醫”的魂魄之中。
大醫精誠,以宏慈善
張謇先生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沒有他,中國的紡織工業發展不會這樣快。身為清末狀元、翰林學士,他卻毅然辭官回鄉,走出了一條前無古人的嶄新道路。1926年仲夏,他的去世令萬千人悲痛不已,近百年來,瀕江臨海的南通城内,曆史的塵埃并未湮沒他的功績,他的名字依舊被人口口相傳。張謇,是南通這座江蘇名城無論如何都無法避開的一個名字,如同城南城北都無法繞開的濠河水。
“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張謇用畢生的精力,追求強國之夢。辦工廠,開農墾,興水利,疏交通,從普及教育到撫恤貧病,從休閑娛樂到商務金融,時隔百年,他創辦的學校依然是莘莘學子向往的殿堂,他創辦的醫院更是向着“百強夢、新院夢、康養夢”的目标踏實前進。
對于創辦醫院的初衷,張謇自己曾總結:“南通實業逐年發達,各省旅學于南通各校者亦逐年加多,乃注重衛生,設立醫校及醫院。”1903年,張謇赴日本進行了為期70天的考察,其中包括醫校,并在日記中記載:“日本醫學發達最先,非獨其士大夫所自負,德、法各國聞亦許之……”1904年,張謇派遣通州師範學校畢業的熊輔龍到日本千葉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以儲備醫學人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半個月後,東南各省紛紛宣告獨立。為保地方免遭塗炭,張謇、張詧積極斡旋,通州未動一槍一炮而和平光複。11月9日,通州成立軍政分府,張詧被公推為總司令,恰逢熊輔龍畢業歸來,即在昭武院右小蓬萊舊址設軍醫處,熊輔龍任軍醫。通州戰事未起,軍醫處漸兼民用,旋即擴充為通州醫院。1912年,熊輔龍借籍仙觀西院設醫學專門學校,招預科學生,張謇、張詧深為贊許,遂出資改昭武院神殿為教室。1913年,又将南通醫院諸舍并入醫學專門學校,另于院東南購地16畝建立新院。1914年6月,新院落成,張謇親自題寫院名“南通醫院”。作為中國人自己投資興辦的最早的綜合性教學醫院之一,南通醫院被永遠定格在曆史的瞬間。此後,醫院的名稱雖幾經更改,而“大醫精誠,以宏慈善”的辦院理念始終被後繼者奉為圭臬。
回眸曆史,南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高建林認為:“通大附院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創始人張謇、張詧兄弟的遠見卓識,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正确領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通大附院人的砥砺前行和接續奮鬥。”創辦伊始,張謇、張詧就确定了醫院與醫校相互孶乳、齊頭并進的先進理念。正是他們前瞻性的眼光,醫院的百年發展始終将醫療實踐與教學相結合,臨床專家和醫學教授的雙重身份得以融合相通,也因此湧現了一代代名醫和名師。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施炜認為:“傳承和弘揚張謇精神,厚植獨特的醫院文化,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用優異的成績向110周年院慶獻禮,是我們當代通大附院人的使命與責任。”張謇先生的愛國熱忱、為民情懷、開放理念、無畏勇氣、創新意志、擔當意識、實幹品質、誠信品格,在通大附院人的血脈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也在這一台話劇《通醫魂》中有了立體的呈現。
白醫執甲馳援湖北,弘揚張謇之精神
2020年2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先後派出兩批醫護人員馳援湖北。18名“通醫人”慨然領命,趕赴武漢、黃石等地,救治新冠肺炎重症病員。這是當代“通醫人”對張謇先生遠去背影的一次集體緻敬。
圖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18名援鄂隊員平安凱旋
2月5日,侯亞玲在日記中寫道:面對豐盛的早餐,我隻咬了一口饅頭,怕喝水,未來的四到六個小時裡,上廁所将是不易解決的問題。2月14日,朱志紅在日記裡寫到:每晚疲備地躺床上,總會想起出征前隊長顧俊主任說的那句“一定會帶好隊員,圓滿完成使命,一定将我們的隊員一個不少的平安帶回來!”其實我們隻是平凡的醫務人員,但召即來,來即戰,戰則必勝。3月6日,範春霖在日記裡記錄:兩小時争分奪秒的搶救,依然沒能從死神手裡奪回病人,我既内疚又沮喪,送我們回宿舍的大巴司機誠懇地說:武漢人謝謝你們。頓時,我的嗓子發堵了。3月11日,姜岱山寫下日記:經過3個小時的搶救,在那與世隔絕的ICU裡,我們再一次擋下了死神的鐮刀,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4月16日,顧俊寫下這篇日記:高書記特意來電話,轉達了省裡的高度評價,他說我們是通大附院的驕傲;正巧今天醫院的院史館啟動建設,他說我們是曆史的現在進行時,書寫着當下,而我們所做的,足以告慰我們通大附院的創始人張謇先生……一段段赴湖北抗疫的“通醫人”日記,被編劇倪歌幾乎原封不動地引入話劇《通醫魂》劇本中,又被導演何鳴晖在舞台上賦予西方歌隊的莊重形式,引領觀衆和“通醫人”一起去探究:當今醫者抗疫,畢竟還隻是在盛世裡的恪盡職守;而當年的張謇先生又是懷着怎樣的希冀,在一個亂世中,披荊斬棘,以一己之力建起了一個理想國?
百十年曆史上值得書寫的橫截面
110年曆史的通大附院,有太多值得銘記與書寫的曆史橫截面。回望曆史,我們看到了張謇、張詧兄弟開辦醫院之耿耿初心,看到了首任院長熊輔龍當衆解剖屍體的敢為天下先,看到了寄生蟲學鼻祖洪式闾等奔赴抗戰前線的視死如歸,看到了急電護校的曹書田之鐵骨铮铮,看到新時代抗擊新冠疫情的醫護團隊之英雄柔情,更看到一代代通醫人沿着張謇先生開創的道路,不忘初心,前赴後繼,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百年不變的“通醫魂”。
圖為首任院長熊輔龍畫像(瞿溢繪)
自甲午海戰後,西風東漸,縱觀國内,墨守成規、妄自尊大,排斥西方科學者有之;而妄自菲薄,欲廢棄數千年中醫傳統之論亦喧嚣塵上。在張謇看來,中醫、西醫皆有所長,殊途而同歸,兩者均不可偏廢。為開民智,讓民衆崇尚科學,1915年,通州醫院率先當衆解剖屍體,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1915年4月30日一早,有七八百人陸續來到醫院南樓西地。人群中,除了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的全體師生外,還有當時的縣長、警察局長等地方政府要員等。通州醫院院長熊輔龍當衆演說,将人體比作一部機器,認為“以不明人體構造而治病,是何異以普通人修理機器”。他認為,醫學的進步與解剖有關,若不重視解剖,則妨礙中醫的發展。熊輔龍演說之後開始當衆解剖。當年的《通海新聞》記載了此次解剖“為吾通破天荒之第一聲”,開化了當年的社會風氣。對這樣一段“開風氣之先”的曆史,導演何鳴晖巧妙地運用輕喜劇的方式,在嬉笑怒罵間給人以哲思:熊輔龍等先哲頂着怎樣的壓力踽踽獨行,推動了現代醫學事業及醫學教學的發展!話劇《通醫魂》中熊輔龍的扮演者尹立乾為了更好地诠釋角色,特地來到通大附院院史館深入地了解這段曆史,走近這位學貫中西的首任院長,而他的表演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
圖為話劇《通醫魂》劇照
在通大附院曆史上,有一段“通醫人”輾轉半個中國、一邊抗戰一邊堅持開辦醫院的光輝曆史。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随着戰事不斷吃緊,1937年9月底,在洪式闾的率領下,私立南通學院醫科及附屬醫院先是随遷至揚州。從狼山腳下滔滔江水啟程,洪式闾、黃竺如等教授懷着滿腔的救國情懷,率領一支30多人醫療隊開啟了輾轉大半個中國的救死扶傷之路。在揚州,洪式闾組建第七重傷醫院,救治從上海等地戰場撤下來的傷員。為了搶救戰士,黃竺如不舍晝夜地手術,他的日籍妻子黃須美也投入緊張的護理中。因黃須美的日籍身份,難免遭受中國人的誤解,但黃須美以其善良和赤誠,感化他人。在當年的真實故事的基礎上,編劇倪歌展開合理的藝術想象,動人地呈現在《通醫魂》中。謝幕時,黃須美的兩位白發蒼蒼的女兒,蹒跚着走上舞台,走到扮演黃須美的演員楊文婷跟前,流着淚喊“媽媽”。台下的觀衆并不知道,身為執行導演的楊文婷臨演前兩天才頂替出演黃須美一角,即演出了黃須美的溫婉、克制與善良。
圖為黃竺如和黃須美夫婦
從1911年到2021年,通大附院長達110年的曆史,如何集中在一個晚上進行呈現?要将劇本中一個個曆史的“斷面”,渾然一體地呈現在舞台上,頗具挑戰。《通醫魂》導演何鳴晖和視覺總監童為列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他們聯合創辦了“申演文化”,承制的舞台劇頗受業界贊譽。經過反複讨論,何鳴晖和童為列從《通醫魂》劇本的内核中挖掘舞台形象的種子:劇中,張謇先生是作為曆史見證者的形象出現的,而曆史的進程無外乎是時鐘的行走,老照片裝裱的相框是曆史的一次次定格,他們把這兩者嘗試結合起來。這才有了現在舞台上呈現的三個旋轉有序,并且能夠根據不同時空的場景進行多角度變化的大門。三扇大門,代表着時空流轉,台上變遷的是不同的時代與故事,而不變的,則是一代代“通醫人”一脈相承的“通醫魂”。
“我仿佛聽到張謇爺爺的低語鼓勵”
110年砥砺奮進,栉風沐雨,從通州醫院到通大附院,醫院名稱幾經更叠,而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醫學使命卻從未忘懷。20世紀50年代末年,醫院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對于蘇北地區流行性脊髓灰質炎的防治效果顯著,獲得衛生部表彰。上世紀70年代,侍德運用腹部大型動脈皮瓣或背闊肌遊離皮瓣進行深度燒傷組織修複,獲得成功,被稱之為“侍氏皮瓣”。1979年,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腎移植手術。20世紀80年代,劉道坤團隊自制改良器械獲交通部二等獎。孟憲镛團隊開展肝癌研究和酶學研究,走在全國前列。1981年,錢桐荪編著出版《腎髒病學》,是國内最早的腎髒病專業教學書。1985年《手外科雜志》創刊,醫院創傷研究室為該雜志的出版者、發行者,侍德任常務編委,1988年更名為《中華手外科雜志》。1994年,骨科、普外科首批進入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序列。醫院從文明醫院起步,走出一個個堅實的步伐,于1994年獲評首批三級甲等醫院,位列省内第一方陣,目前醫院擁有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0個。1996年,湯錦波等人的《手屈肌腱二區亞分區及亞區内損傷修複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獲國家科技成果獎三等獎。2001年,醫院成功開展心髒移植和肝髒移植手術。2016年,劉璠當選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2020年醫院榮膺全國文明單位。2021年11月10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東院區主體封頂,實現了“百強夢”和“新院夢”……
在重大疫情前,“通醫人”更是披挂上陣,奮勇向前: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救災,2020年馳援湖北,2021年7月抗擊德爾塔肆虐……2021年中秋夜,12位“通醫人”參加第三十一期中國援桑吉巴爾醫療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赴海外救援的征程……
醫者登台演醫者,是話劇《通醫魂》的一大特色。25名通大附院的醫護人員,這些從未登台演過話劇的“素人”,被何鳴晖導演挑中,參加了《通醫魂》的演出。每逢排練,他們從不缺席,兢兢業業,展現出“通醫人”高度的敬業精神,在極短時間内與專業的話劇創作團隊融為一體。排演之初,飾演張謇的康愛石還曾擔心群演的藝術表現能力,很快,他就發現,這群一直被張謇精神所浸淫和感召的“通醫人”,對待舞台如同對待手術台一般一絲不苟:“有的時候,我都感覺這些醫護人員比我們某些專業演員還要更出彩!”通大附院的護士吳偉偉剛開始排練時,還雙腿顫抖,心跳如擂鼓,但上了舞台,“我仿佛不止一次地聆聽到張謇爺爺在我耳邊低語鼓勵”。在舞台上與張謇先生的精神對話,讓吳偉偉深切感受到“靈魂被洗禮”,她跟幾代“通醫人”一樣有着滾燙的“通醫魂”。
圖為坐落在濠河風景區的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康愛石是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這是他又一次在話劇舞台上飾演張謇一角。早在2017年,南通藝術劇院就創排了話劇《張謇》,該劇制作人、副導演楊晶即邀請康愛石主演張謇。此番排演《通醫魂》,楊晶堅持非康愛石出演張謇不可:“康老師是話劇舞台上飾演張謇的不二人選。”話劇《通醫魂》總策劃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常務副書記馬衛東激動地發現,康愛石竟然是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堂的扮演者。對于康愛石塑造的張謇,張謇的後人也極為認可,南通的觀衆更因愛戴張謇而“愛屋及烏”地敬重在台上扮演張謇的康愛石。康愛石愛好垂釣,漁場主原先對他并不熱情,但看過話劇《張謇》之後竟視之為摯友,不僅堅決拒收垂釣費,還每回都親撈大魚讓康愛石滿載而歸。三年間演了70餘場話劇《張謇》,康愛石早已為張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舞台上時常覺得自己就是張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一聽說在扮演“實業家張謇”之後,又能在話劇舞台上塑造“創辦醫院和醫校的張謇”,康愛石連劇本都沒看,當即推掉其他演劇任務,答應加盟《通醫魂》的演出。
話劇《通醫魂》中,張謇雖是貫穿全劇的靈魂人物,但張謇在舞台上真正具有戲劇沖突的戲僅有一幕,那一幕裡,面對張謇這位“花錢比掙錢還要快”、褲子上打着補丁的大實業家,其兄張詧從最初的不解,逐漸為其精神所感動,遂與張謇攜手,共辦通州醫院。這一幕戲裡,康愛石形神兼備地将一位心憂百姓的張謇先生樹立在舞台上。張謇先生的嫡孫、全國政協原常委張緒武先生認為,這就是活在張謇家人心中的張謇!
在側台,看着群演注視着張謇堅毅而崇敬的目光,《通醫魂》的總制作人楊晶一次次淚目:“張謇是一座藝術富礦,文藝作品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表現張謇,但張謇辦醫院的題材,先前的文藝作品很少涉及,因此話劇《通醫魂》的切入角度不落前人窠臼,格外動人。《通醫魂》的排演,對通大附院的文化建設而言,無疑是豐碩的成果!”
作者:張裕
編輯:施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