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女作家,是繼魯迅之後和茅盾、巴金、老舍等人一起開辟文學新路的重要作家,在女性文學、“左翼”文學及革命文學等領域皆有突出成就,留下了《夢珂》《太陽照在桑幹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等經典作品。
事實上,除了那些經典小說之外,丁玲本人的經曆也是相當傳奇、相當引人注目的。作為一個出生于上世紀初的女人,加上父親早逝家道中落,不得不寄人籬下,幼年時期便被許配給了表哥。但當丁玲成年之後,因為五四啟蒙思想的傳播以及個人自主意識的覺醒,最終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丁玲的感情經曆相當富有傳奇色彩,先後與胡也頻、馮雪峰、馮達、陳明相愛。她在嫁給胡也頻之後,又愛上了馮雪峰,還曾嘗試着三個人一起生活,連好友沈從文都有些看不下去了。胡也頻犧牲之後,丁玲又跟馮達走到了一起,在被馮達出賣而雙雙入獄之後,她還在獄中懷孕并且生下了一個女兒。最後,她又嫁給了比自己小16歲的陳明……
在經曆了感情的波折和人世的苦難之後,丁玲對社會現實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毅然前往延安,投身于轟轟烈烈的革命之中。對此,毛澤東感到非常高興,欣然寫詩送給丁玲。
想要更加清楚地了解丁玲的傳奇經曆,且看下文分解。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臨澧一個世代為官的大家族。本姓蔣,乳名冰姿,後改名為冰之。丁玲的父親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曾留學日本,但回國後還沒來得及幹出一番事業就因病逝世,緻使家道中落。當時的丁玲,還不到4歲。
家道中落,寡母幼女非但沒有獲得周遭人的同情,反倒受到各種欺辱,年幼的丁玲見識到了人情冷暖。母親不得已變賣家産,帶着年幼的丁玲和弟弟寄居常德的舅舅家。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丁玲過早成熟,變得神經非常纖細。而外祖母,則早早地把丁玲訂給了表哥做老婆。
丁玲的母親佘曼貞在流盡眼淚之後,決定闖出一條路。她走進學堂,奮發上進,并參與社會事務,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時丁玲與母親佘曼同入常德女子師範求學,造就了一段母女同學的佳話。
在母親的支持下,丁玲輾轉多地求學,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覺醒了個體意識,尤其是受到了五四運動之後的女性解放思想影響。最終,丁玲決心反抗外祖母訂下的婚事,離開了家去到外地。
1924年秋,20歲的丁玲從上海奔赴北京。此時,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死水一潭,丁玲住在一個補習學校裡過着清苦的生活。缺乏經濟來源的她,生活十分窘迫。一個偶然的機會,丁玲遇見了胡也頻。胡也頻是首飾學徒出身,窮困潦倒、熱愛寫詩。他們相識之後,很快就墜入愛河了。
丁玲與胡也頻相愛之後,同居在北大紅樓對岸的一座小樓上,過着極度貧困的生活。胡也頻整天寫詩,讴歌愛情以及控訴現實的黑暗。丁玲也開始寫作,先後創作出了《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被編輯葉聖陶刊看重,接連兩期發在《小說月報》的頭條。
當時,同樣漂泊在北京的沈從文也開始發表文章。他是丁玲的湖南老鄉,又跟丁玲一樣心懷文學夢,關系非常好。丁玲、胡也頻和沈從文三個人都打算把稿費積攢下來,将來去日本讀書,就跟魯迅先生當年一樣。而要去東瀛,首先要學日語。要學日語,首先得找老師,有一個朋友介紹了馮雪峰。
當時,馮雪峰和丁玲的内心都比較苦悶。平時除了教、學日語,兩人還還會暢談國事、文學。馮雪峰很快愛上美麗、多情的丁玲,而丁玲也喜歡上了馮雪峰。一來二去,兩人的關系就超越了師生關系。沈從文在《記丁玲》一文中寫道:馮雪峰上課一禮拜後,兩人之間便皆明白了這種學習有了錯誤,她并不适宜跟這個人學日文,他卻業已起始跟她學習愛情了。
丁玲雖然已經嫁給了胡也頻,但她知道,自己跟胡也頻之間的感情并不是純粹的愛情,更多的是患難與共的情感。因此,丁玲并不願意輕易失去和馮雪峰之間的愛。
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馮雪峰先到了上海,并去杭州葛嶺為丁玲租了房子。随後,丁玲和胡也頻也趕到上海,随後去到了杭州。在上海時,丁玲提出要三個人一起住在杭州。胡也頻自然不肯接受“三人行”,因此和丁玲發生了争吵。但到了第二天,胡也頻還是跟着丁玲一起去了杭州。
當時,丁玲對愛情抱有天真的幻想,認為三個人可以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塊兒。但兩男一女三個人在一起生活,其中一男一女還是夫妻關系,自然是行不通的。對此,就連沈從文都看不下去了,讓丁玲不要那樣做。
丁玲最終也意識到确實不能那樣做,于是讓馮雪峰離開了。丁玲其實仍深愛着馮雪峰,但退回了馮雪峰的全部來信,并拒絕和他見面,把關系完全切斷。1931年,丁玲曾在的信中坦言她與馮雪峰的愛情:
在過去的曆史中,我真正的隻追過一個男人,隻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欲念……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個是你就好了,我常常想能睡在你懷裡一次。
1930年11月8日,丁玲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胡小頻。胡也頻初為人父,萬分激動。但不幸的事情很快就發生了。
1931年1月17日,胡也頻天黑也沒有回家。一兩天過去後,胡也頻仍不見影蹤。1931年2月7日,胡也頻和柔石、殷夫、李偉森、馮铿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反動派同時殺害于上海龍華。胡也頻在獄中給丁玲寫了一封信,說自己要在牢裡寫出更好的作品來,希望她把孩子送回湖南,堅持寫作,不要脫離“左聯”……
噩耗傳來,丁玲悲傷不已。但她并不是一個柔弱的小女人,很快就意識到,自己要堅強地活下去。她說:悲痛有什麼用,我要複仇……他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他用他的筆和血替我們鋪下了到光明去的路,我們将沿着他的血迹前進。
于是,丁玲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送回了老家,奮不顧身地投入更殘酷的鬥争之中。她對組織要求說:讓我到江西去,到蘇區去,到原來胡也頻打算去的地方去。胡也頻犧牲之後,丁玲以為自己可以和馮雪峰再續前緣,但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
之後,一個叫馮達的男人進入了丁玲的生活。當時,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前來采訪丁玲,馮達是翻譯。馮達對丁玲細心關懷,使丁玲漸漸走出了哀傷,兩人最終墜入愛河。丁玲和馮達一起生活了兩年,生活比較平靜。但到了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中被捕,随後被關進監獄。當時,特務進來不久後,馮達就進來了,因此丁玲懷疑是馮達告的密。
在監獄中,馮達向丁玲賭咒發誓,說自己沒有出賣丁玲,丁玲最終選擇了相信了他。反動派想要威逼利誘,想要收買丁玲,性格剛烈的丁玲則以死來抗争。丁玲曾把頭頸伸進繩套,一腳踢翻了凳子,馮達把已經失去知覺的丁玲救了下來。死過一次之後,丁玲不再起輕生的念頭,發誓要堅強地活下去。
外界已經傳出丁玲已經遇害的消息,魯迅聽到消息後,在悲憤之下寫了一首《悼丁君》: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導九秋。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秋。
後來,丁玲在獄中懷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個女嬰,取名叫做蔣祖慧。出獄之後,丁玲确定是馮達告的密,于是決然地離開馮達,從此再未見面。而丁玲則将兩個小孩都帶到了延安,獨自将他們撫養長大,培養成才。
1936年9月,丁玲躲過特務的監視,通過魯迅、馮雪峰、張天翼等人的幫助,于11月從西安奔向當時中央的所在地——保安。丁玲到來的第二天,中央宣傳部專門開了一個歡迎會,毛澤東、周恩來等出席了會議。丁玲建議成立一個文藝俱樂部,毛澤東、張聞天等人都十分支持,并提議定名為“中國文藝協會”,丁玲為主任。
後來,丁玲曾回憶第一次見毛澤東時的情景:
毛主席進來的時候,頭發很長,剛刮過臉,披着棉大衣。我的桌子在最後一個,我不認識他。劉群先(博古的愛人)、阿金(羅邁的愛人)非常活潑,劉英沒有她們兩個活潑,就去拉毛主席,說毛主席刮過臉了,今天漂亮了。毛主席說是的,因為今天歡迎丁玲同志,我今天刮了臉,不過我沒有理發。
之後,丁玲跟毛澤東說想當紅軍,親眼看看打仗。毛澤東說,還來得及,趕得上打胡宗南的最後一仗,于是丁玲就跟着隊伍北上了。12月末,丁玲在前線收到毛澤東用電報發給她的《臨江仙》: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軍。
這是毛澤東唯一贈給作家的詩詞,也是唯一以電文拍發到前線的詩詞。不難看出,毛澤東對丁玲是極為看重的。這不僅因為丁玲的到來對于蘇區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還因為丁玲與毛澤東的好幾位故人有交情,如丁玲和楊開慧是同學,蔡和森的夫人向警予是丁玲母親的好友, 丁玲在周南女中的語文教員陳書農,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的同學……
在延安,丁玲還遇到了一生中情感最後的寄托人陳明。去延安以前,陳明在上海已經出名了。“一二·九”運動中,陳明是上海麥倫中學的學生領袖、上海中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中央軍委委托中宣部組建“西北戰地服務團”後,丁玲為西戰團主任,陳明則擔任西戰團的宣傳股長。
陳明長得瘦小,渾身卻充滿了活力,他腦子快,主意多,還很會做思想工作。丁玲越發喜歡這位年輕的宣傳股長,陳明成了她不可缺少的助手。陳明非常傾慕丁玲的才華,但卻不敢訴說。因為兩個人之間有一道歲月的鴻溝,丁玲要比陳明大14歲。
所幸,真情是什麼也無法阻擋的。1942年2月,在延安蘭家坪一間窯洞裡,39歲的丁玲與25歲的陳明終于結合。在陳明的幫助下,丁玲寫下了著名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丁玲在扉頁上寫道:留給陳明:因為你給我許多幫助,使我這本書寫得比較少一些錯誤和缺點,而且當我寫作的時候,不緻為外界所影響我的情緒,我是應該感謝你的。
建國前後,丁玲幾次到東歐訪問,陳明則一頭紮到工廠體驗生活寫了話劇《窯工》《生死仇》,獨立完成了電影劇本《六号門》。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榮獲斯大林文藝獎,并被譯成10多種文字,赢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看到丁玲取得卓越的成績,毛澤東感到非常高興。
丁玲和陳明,事業有成,比翼雙飛,是一對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此後,丁玲與陳明相守到老。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彌留之際,向陳明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你再親親我!
不知大家如何評價女作家丁玲?感謝閱讀,歡迎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