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疆為什麼?在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在即将結束為期一年的援疆任務時,第六師奇台農場的大同援疆教師們在筆記本上再次寫下這樣的句子。隻是與初到新疆時不同,他們已經用一年的辛勤付出,為援疆“三問”交出了一份飽含深情的滿意答案。
孩子們與老師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1年秋,五位來自山西大同的“園丁”飛越大半個中國,從雲中大地抵達天山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開啟了為期一年的辛勤“耕耘”。
“第一次見到少數民族學生,我就莫名地感到熟悉而又親切。”時隔一年,大同市第十四小學校知行分校副校長、時任108團湖沿學校一年級數學教學和數學教研組組長的趙春梅依然記得與新疆孩子們初見的情景,“那一聲聲稚嫩的‘老師好!’,一個個熱情的擁抱,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讓我傾刻間喜歡上了他們。”
“見到孩子們的第一秒,我也被他們的純真和熱情所感染,然而初見的快樂是短暫的。”山西大同大學附屬小學教師、時任109團駱駝井學校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和數學教研組組長的邢慧潔苦笑道。
老師們告訴記者,六師奇台農場各個學校的學生主要由漢族和哈薩克族學生組成,由于學生家長大部分從事農業種植或畜牧業,顧不上管孩子的學習,思想上又不重視教育,導緻孩子們大多是零基礎入學,既沒有良好的課堂常規,又沒有應有的知識儲備,所以給他們上課要比平常用更多心思。
邢慧潔老師指導孩子們完成小組作業。受訪者供圖
從讓孩子們互相提醒提前回班上課,到乘車上百公裡去牧民的氈房中家訪。經過幾個月的悉心教導,孩子們漸漸懂得傾聽老師和同學們的講話,學會的知識也越來越多。
“數學老師,下節課上數學嗎?我喜歡上數學課。我問他們,為什麼啊?娃娃們抱着我說:數學課有意思,讓我變聰明了。”講起當時的故事,趙春梅紅了眼眶。
老師們的工作,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奇台農場黨委常委、副場長趙文傑都看在眼裡。“在新疆這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園工作的确不易,援疆教師必須有過硬政治素質、高水平業務和高尚的師德風範,才能赢得當地學校、家長的信任,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做好。”
為更大限度發揮“組團式”教育援疆團隊示範作用,加強山西教育援疆團隊與團場學校學習交流,放大引領效應,加快團場學校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提高團場學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當地建立援疆指導教師與團場青年教師結對幫扶的“青藍結對”工程。
“我有幸與湖沿學校的陳亞洲老師和阿虎·努爾老師、總場小學郭菲主任結為師徒。師徒在教育教學中互相交流互相交融,與新課改共同成長起來了。”趙春梅告訴記者,結對後,采取一對一的幫扶策略,以互相聽課評課為基本活動形式,指導青年教師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合理處理教材、控制課堂秩序、調動課堂氣氛、進行小組合作。在師父的要求、指導下,徒弟要課課寫教學反思,師父在評課議課時也會具體到每一個環節,甚至對學生的每一句評價語言都悉心琢磨,使徒弟明白一堂課該如何真正達到效果。
援疆團隊下團場“送教助教”課程觀摩活動後,老師們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我們還參加市級公開課、團場送教、南疆送教、校級公開課送教活動,實實在在地把山西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帶給邊疆學校。”邢慧潔說道,“來疆是為了發展新疆的教育而奉獻力量,在疆是要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離疆時要把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留給奇台的老師們,把好的學習方法留給新疆的小朋友們。”
趙文傑表示,從2013年大同市第一批選派優秀教師來奇台農場支教起,十年來,大同從全市中小學共選派43名優秀教師參加援疆支教活動,涉及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計算機等學科。形成“名校長 中層管理骨幹 學科骨幹教師”的全方位援疆模式。采用上示範課、集體教研、做講座來傳授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組織學習教育專家的教育教學思想等手段,打造教育人才高地,有力助推受援地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趙春梅老師與孩子們堆雪人。受訪者供圖
戈壁紅棉迎風立,培育胡楊做棟梁。有老師說,自從踏進第六師奇台農場,我就把自己當成一個新疆人、一個兵團人。也有老師說,使人成熟的,并不是歲月,而是經曆。
一年援疆期滿,老師們回到故鄉,但新疆的孩子們卻仍讓他們記挂心上,紅頭發的阿斯爾、勤奮的阿克葉爾克、懂事的班長麗娜……
十年援疆路,共築晉疆情。援疆教師用山西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導當地教師改進授課方式,用三晉大愛融解師生間的陌生,為推動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用大同教育的甘泉潤澤着邊疆每一寸沃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