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扁都口古道簡介

扁都口古道簡介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11 07:37:21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1)

  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中段,有一條長約30公裡的山峽通道,攔腰切斷祁連山,貫通甘、青兩省,它就是被古人稱為“大鬥拔谷”的險關要隘扁都口。“扁都口”為藏語“扁麻多”之音變,意為金露梅。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2)

  扁都口古道以祁連縣峨堡鎮峨堡村扁都口南(227國道204公裡處)為起點,沿山腳自然延伸,時而在溝東岸,時而在溝西岸,路道沿河岸而建,踏出的路面寬約2米,痕迹明顯,部分路段與民國時期的簡易公路及現在的國道227線重合,古道沿線有城址、烽火台等遺迹,從峨堡村至扁都口北端出口處,全長約35公裡。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3)

  古道北端為甘肅省民樂縣。古道在南北朝時期即為絲綢南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溝通河南國、柔然、突厥以及北齊政權的交通線,長期沿用。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南路便由此從青海過河西,入西域。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4)

  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地勢險要,山勢嵯峨,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相互聯系和出入甘青之間的重要通道。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骠騎将軍霍去病率精兵出隴西,過浩門河,經大鬥拔谷(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駐地千餘裡,大敗渾邪王、休屠王,河西從此歸入漢朝版圖。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5)

  東晉時期,僧人法顯由靖遠經蘭州至西甯,穿越扁都口到張掖。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西征吐谷渾,六月,進入扁都口,天氣突變,大雪紛飛,在暴風雪襲擊下,“士卒凍死大半”,此事在《隋書・炀帝紀》中有記載。唐代前期屬河西節度使管轄,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設置大鬥軍,著名的唐代戰将哥舒翰曾經任大鬥軍副使。《舊唐書·哥舒翰傳》記載:“(王)忠嗣以(哥舒翰)為大鬥軍副使。”清代,在扁都口設察漢俄博營。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6)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俄博營樹立界碑:“甘州府俄博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兵500名于大馬營,在這裡扼守。《清史稿·兵志》記載:“甘肅提督統轄提标五營,兼轄永固城守協、節制西甯四鎮,提标左營、右營、前營、後營、永固城守協、甘州城守營、梨園營、洪水營、南古城營、山丹營、峽口營、大馬營、察漢俄博營。”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7)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法國人窦脫勒依深入這裡,現場勘測,繪制地圖。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馬仲英部由這裡出山,甘涼衛戍司令部步兵連長任元奎力竭戰死;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馬步芳由這裡出山,與張掖的馬仲英部激戰于三堡之南,馬仲英敗走新疆。1949年9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部也是經過扁都口,一夜疾馳,似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現在民樂縣炒面莊的國民黨守軍面前,一舉解放了民樂後挺進張掖。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8)

  扁都口峽谷深長,兩側奇峰聳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凝望時,令人遐想無窮:有的似山神俯首,有的似佛陀靜坐,有的似觀音臨世,有的似聖人沉思,有的的似蒼鷹嘯天,有的似猛獅怒吼……處處情态惟肖,富有天然神韻。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9)

  扁都口内相關的遺址還有:洋尕峽石佛爺,在扁都口甘青公路235公裡處石橋東側,一塊光潔的石壁上清晰的雕刻着一組佛像,神态端莊安詳,下方有藏文标記。因修建公路,石壁的岩面脫落,但佛像依然保存完好,非常神奇。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10)

  如今,已經有人化緣在此建起寺廟,供香客朝拜。黑風洞,在石佛崖旁側半山腰處,一個深不見底的洞穴。傳說當年霍去病率兵征讨匈奴,經過扁都口,黑風突起,峽谷昏暗,難以前行,霍去病登高一看,隻見黑風從一個山洞滾滾而出,有妖魔作祟,霍将軍觀看四周,除了一山松林,再無任何東西可用來填洞,于是,下令兵士砍樹填洞,一天一夜之間,千萬棵松樹、柏樹填塞進山洞,堵住黑風,漢軍才得以順利出關。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11)

  從佛光度假村前行1公裡,峽谷兩旁奇峰羅列、千姿百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高聳山崖之上的一塊長方體山石,從山谷望上去,酷似石碑,當地人稱“諸葛碑”。其貌似諸葛孔明正襟危坐,臨峽撫琴,鎮定自若。與“諸葛碑”對面隔河相望的是石佛崖,是扁都口的的咽喉,有“一夫荷戈,千軍束手”之稱。隋炀帝西征吐谷渾時正值六月,進入扁都口,天氣突變,大雪紛飛,在暴風雪襲擊下,“士卒凍死大半”,傳說隋炀帝的姐姐“樂平公主”楊麗華随行,突遇奇寒,身染重疾,病死峽谷中,葬于此地。

  

  至今,峽谷2公裡處,仍有一龐大的土墳,人稱“娘娘墳”。1995年,在“娘娘墳”被盜現場查看時,隻有一具枯屍,别無任何葬器,因而無從考證,成為難解之謎。扁都口屬于軍事要地,古道邊還遺留有一處形狀獨特的古遺址——羊胸溝口古城址。地處扁都口羊胸溝口的西山坡上,城址依地勢建在山梁上,牆體夯土築,已坍塌,看不出夯層厚度,牆體殘高約2米,基寬約5米。因地勢陡峭,城内按階梯狀布局,東南開一門。古城東台下建有烽火台。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13)

  清代郝道遵的《大鬥拔谷》盡現扁都口自然和人文風光:“扁都隘口氣蕭蕭,魚貫行來溪嶂深。喑叱段公風烈烈,凄迷隋帝雨淋淋。巢車好上龍山望,毳莫休教鹿塢侵。豔說凱歌勞衛國,皇華搖曳碧雲岑。”

  扁都口古道簡介(扁都口的古往今來)(14)

  編發:武廷河

  核發:劉興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