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城市 —
2018年2月11日,在考察天府新區時,首次提出了“公園城市”理念。
一年後的天府新區,“園中建城、城園相融、人城和諧”,随處可見“公園城市”的氣息。
不隻是天府新區。成都以天府綠道為主線,串聯起全域生态區、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将整個城市變為一座巨大的“公園”,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成都藍”成為日常、“西嶺雪”刷爆朋友圈,天府綠道、川西林盤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科學論斷,诠釋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公園城市”建設是交給成都的時代課題,是生态文明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全新探索。唯有改革才能破解公園城市建設的瓶頸制約,唯有創新才能彰顯生态資源的無窮價值,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判斷成為市民可感知的生态福利。
2019年,成都深入學習貫徹生态文明思想,以“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創構公園城市生态投資和價值轉化的新範式,探索出生态保護和價值轉化梯次推進的治理新模式,推動現代城市生活與綠色低碳理念相得益彰,不斷提升城市競争力。
資源環境與綠色發展的整體性、公共性、外部性決定了政府職責不可或缺。如何有效發揮政府作用,彰顯公園城市的多元價值?
成都堅持政府主導,以“頂層設計 整體統籌”,堅守公園城市價值選擇和目标方向。
2020年1月1日,“城市之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台景區核心區試運營,景區設置了許多頗具時尚感、文化感的消費場景。
成都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的牽頭作用和抓總優勢,加快構建生态優先發展制度框架。成立市委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編制公園城市總體規劃、組建公園城市研究智庫……有力保障公園城市建設的公益性、普惠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2019年,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成果豐碩:新建成各級綠道822公裡、累計建成3429公裡,全市綠化覆蓋率43.5%、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人均綠地面積達13.8平方米;引導社會資本103億元參與公園城市建設,打造生活消費新場景380餘個;成功舉辦全球首屆公園城市論壇,發表《公園城市成都共識2019》……
聯合國城市規劃專家顧問小組首席專家彼得·卡爾索普認為:“這座城市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将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得很徹底。”
綠色發展從來不是一場“獨角戲”,而是一場全社會參與、全方位深刻變革的“交響曲”。公園城市建設,如何發揮好市場主體作用?
成都遵循市場規律和商業邏輯,營造高效優質營商環境,以“專業企業 社會資本”釋放投資價值和創新活力。
探索形成了公園城市投入産出兩個平衡機制:前期生态投入資金,通過劃定生态建設成本提取控制區域,将土地增值部分收益定向用于生态項目建設,形成土地增值與生态投入良性互動機制;後期管理維護資金,通過引入市場主體開展商業開發,以商業收益反哺運營維護費用機制,為可持續的生态綠色投入提供保障。
成都堅定不移舉好生态優先的旗、握好産業發展的杆,推動新業态、新消費、新價值在綠色空間持續生長,讓公園城市成為引領時尚、轉型升級的天然牧場。
2019年,成都開工建設綠道1200公裡。未來,規劃全長1.7萬公裡的天府綠道建成後,怎樣實現持續運營?
成都堅持商業化邏輯,遵循商業内在規律,以“場景營造 産業植入”促進價值轉化和産業轉型,以生态産品思維持續放大生态資産、資源的增值效應。圍繞天府綠道與綠化空間,加快實施“綠道 ”“公園 ”“生态 ”模式,持續放大生态資産、資源的增值效應。
天府綠道不僅具備慢行交通、文化展示、體育健身、生态景觀等場景功能,還形成時尚消費、文化創意、流量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态。
在“公園 ”模式上,打造“百花小院”“青羊花肆”等社區居民生活消費新場景,啟動打造300個網紅“打卡”地。公園城市鄉村表達。依托綠道、川西林盤,營造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消費新場景。在“生态 ”模式上,依托江家藝苑等重大生态項目,推動公園城市成為新經濟的成長發育之地。探索綠色開放空間多元營運模式,形成自我造血、自我生長的長效體制機制。武侯區天府芙蓉園運用COT(合建—經營—轉讓)模式,引入中糧集團共同投資、合作建設。
濯錦江邊兩岸花。成都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新模式,為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徑,在世界城市規劃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2019年12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國家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别版》評價: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被選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天曉 成都市金牛生态環境局)
主編:舒程 編輯:博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