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江山緣起長白山?【品談】作者:葉劍波(吉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吉林省白山市記協主席),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三百年江山緣起長白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品談】
作者:葉劍波(吉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吉林省白山市記協主席)
天藍,藍得開闊襟懷;山綠,綠得沁潤心肺。雲水以及高山上不舍離去的積雪一片潔白,如山風輕拂你的肌膚。長白山!這潛藏着無限希望的三個字映入眼簾,就如同夏日裡在山谷清流中濯洗一番,逆流而上,到達頂峰,又喝了一杯冰水,從裡到外舒爽個痛快。
一次次地暢遊長白山,一次次地小憩鴨綠江邊,我以這種方式當作對長白山的撫摸。在一次次的撫摸中,我越發動情地覺得這地方是寶貴的,寶貴得讓人心疼。
這地方有山、有水、有鮮明的四季、有美好的光照、有豐厚的土壤,還有從山上到山下豐富的物種,更有農産水産和林業畜牧業的連年豐收!
剛剛感到悶熱,雨水就來了,雨水剛達到飽和,青翠的山嶺就把它們分流到江河裡,江河上的漁歌就唱起來了,漁歌裡的網花就盛開了,網花盛開的江河兩岸,平疇就向遠處延伸開來……
這無限風光離不開靠山吃山要養山的實踐。十年來,長白山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積極推進生态移民,一系列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舉措擦亮了長白山的底色,打響了生态經濟的品牌。
十年裡,白山市松嶺雪村為少砍一棵樹,種上了速生薪炭林;泉城靖宇縣為多留一重綠,實行丁小山村整體搬遷;參鄉撫松縣為保護動物多樣性,在一年一度的紅松果采摘季,人們總不忘留下幾個松果,為松鼠備好過冬的口糧;“因煤而興”的江源區為不辜負好風光,毫不猶豫地将煤炭産業的“一股獨大”轉變為文旅産業的“綠色崛起”。
坐在鴨綠江畔,山風吹來,往事浮現。十多年前,我還在渾江電視台當責任編輯時,和同事做了一篇題為“一群珍貴候鳥在愛鳥周慘遭捕殺”的新聞,在吉林省優秀電視新聞評獎中拿到了特等獎,可我心裡一點也不高興。幾年前的一個早晨,還是在渾江邊,我看到一群人圍着江堤,用手機拍攝小野鴨在江中嬉戲的和諧美景。同一座城市,同一條江,同一群候鳥!我有感而發寫了一篇随筆“今天我們一起獲獎”。今天,我們整個城市獲獎,我心裡的陰霾終于散去,滿腔陽光。
你看,綠水青山是要的,金山銀山也是要的。這恰如長白山的發展曆程,兩者不僅不相矛盾,反而相輔相成。經過十年的綠色發展,長白山已生長為一個無可替代的好地方!它不冷不熱,濕潤肥沃,繁茂蔥茏,它有好山好水,更有護山愛水的人。應了那句話,長白山,它是聯合國批準的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這世界上才有幾個?
其中最為寶貴的是新時代的長白山人自覺地保護起家鄉,保護青翠的山巒,保護肥沃的土壤,保護碧綠甘甜的河水……讓在外奮鬥的遊子有了揮之不去的鄉愁,讓遠來的遊客有了流連忘返的旅程。
十年間,長白山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出鏡率”越來越高。雖然它的版面還簡單,它的窗口還很小,但透過這小小的窗口,就能看到長白山人正辛勤地忙碌着,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綠色發展、開啟生态旅遊……錨鍊已提起,風帆已揚起,大船已起航,長白山人正沿着一條寬闊的河道,乘勢而上。
而長白山人追夢的實踐也帶動着無數記者、作家、文藝工作者的腳步,化作他們筆尖上、光影中、聲音裡記錄時代、讴歌人民的靈動之作,将長白山的寶貴越傳越遠。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7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