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說的是人的下跪就像黃金一樣珍貴,不得輕易向人下跪。當然,用現代的觀念來看,女兒膝下也有。
可是,如果過年回老家,因為遵循某些傳統習俗而要為了“黃金”下跪,你幹嗎?
最近網友就為了這個事情吵翻天了。
起因是天涯社區的一個帖子。發帖人是個自稱來自南方的新媳婦,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過年。身未動,就已經得知那邊要向至親長輩下跪領紅包,甚至新媳婦上門第一年連親族裡的其他長輩也要跪。
女方從個人到家族從來都沒有這個傳統,甚至認為這樣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點侮辱人”。但男方認為女方應該入鄉随俗,覺得女方的抗拒是“無理取鬧、不尊重他”。
這對新夫妻最後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知道,倒是網友先炸開鍋了——
畢竟這是個“年經”話題,幾乎每年這個關頭都有人來吐槽,過年拜年到底該不該下跪磕頭。
特别是南北方的标簽一出,立刻變成了一場新的地域口水戰。很多南方網友立刻表示對女方的支持,和對下跪習俗的不能理解:從來沒跪過,憑什麼要下跪,我們這裡隻給死人下跪,雲雲;
但北方各地的人也不服氣,反駁說:我是哪哪人,這裡也隻跪死人啊/我們也沒有要下跪的習俗啊。
有憑自己經驗否定現象存在的,就有憑自己經驗證明現象存在的。
也有不少人吐槽,北方有的地方真的就是這樣,親戚跪拜的陣勢浩大,如萬國來朝。
而對此不能接受的人,第一次到北方接觸到這樣的習俗還不得不遵從的時候,心裡能有多難堪也可想而知。
但在一片對北方陋俗的吐槽聲中,也有南方人說:南方有些場合也還保留着向長輩下跪的習俗啊,比如自己見識過的結婚時給長輩敬茶的儀式,就是要下跪的。
上網一查,确實也有類似的網友抱怨,說南方什麼什麼地方結婚時,新娘要向男方所有長輩下跪敬茶,令人難以接受。
甚至有網友吐槽說,自己和老公是來自同一個市的南方人,沒想到兩家都對于婚禮上要不要跪下磕頭,存在分歧。
而且别說普通人的日常經驗千差萬别了,其實有些公衆人物的做法早就說明跪拜禮是依然存在一定土壤的,不管在什麼地方。
比如明星的婚禮上,接親環節時,不管他們是身着中式還是西式禮服,甚至不管其中一方是外國人,很多明星夫婦都會向雙親跪拜行禮、領紅包,履行這個傳統禮節。
所以關于跪拜這個習俗,真不是用兩個巨大的地域标簽就能蓋章——“北方有跪拜陋俗,南方沒有”——的事。
關鍵其實不在于“這裡有,那裡沒有”,而是“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的問題。
與其陷入在地域問題上以偏概全的口水戰,還不如就事論事。
在網友的争論裡,認為不應該向下跪這種“陋習”妥協的人占了大多數。
這很好理解,因為在我們的第一反應裡,“下跪”就是一件放棄自尊、低人一等的行為,是刻在很多中國人文化基因裡的認知。
這個文化傳統,當然沒法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先秦時代——那時的人席地而坐,坐姿其實就約等于今天的跪姿;行“頓首”之禮(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磕頭)時,不管對方回不回禮,這種行為基本還是把雙方放在地位平等的位置上。
後來延續至今的文化傳統,是東漢傳入“胡床”之後,面對面交談空間的變化,是其中衍生出的座位高低和地位高低的關聯。逐漸地,端坐在椅子上的人變得地位崇高,而跪在地上的人變得地位卑微。
在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用下跪和磕頭彰顯權威的思維達到了頂峰。
相信大家都記得曆史課本裡講的,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因為要不要向乾隆皇帝下跪産生了很大的矛盾。
課本裡都是這麼教的:執意要求外國人跪拜的清廷,是為了确保自己萬國來朝、高高在上的地位。跪拜的文化意義也不言而喻。
辛亥革命之後的一系列現代化運動裡,無論是國民政府頒布法律廢除跪拜,還是文化學者的口誅筆伐,都是給下跪定了個恥辱的調子。
這種觀念延續至今。當一個人不情不願地跪下,那姿态總是意味着屈服、順從,怎麼都是不太好看的。
當然,主動下跪在大家的觀念裡也沒好到哪兒去——想想現在男人經常自嘲的“犯錯之後跪搓衣闆”,其實是他願意放棄的最大尊嚴了。
因此對于很多人來說,下跪和它背後代表的尊卑、等級本就在現代平等的觀念裡是落後的、該被消滅的,哪怕是在傳統節日裡以傳統習俗的方式回歸,也令人非常不舒服。
何況在過年的禮節中,下跪磕頭往往是為了交換長輩給的紅包、壓歲錢,這就很容易被理解出放低姿态而祈求什麼的意味。
因此有些人很小就覺得,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做一個我認為傷自尊的行為才能換來錢?那這錢我還不如不要。
本質上,還是認為下跪這個行為最終會帶來雙方地位、尊嚴上的不平等。
而在沒有這個傳統的家庭長大的人,會對“對長輩下跪天經地義”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因為他們從來都不認為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系,要用一種有等級涵義、将人矮化的行為來表示。
當然,下跪也可以是出于自發、主動,是用這種非常真誠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
比如有的網友就說,自己曾經也不好意思再像小時候一樣過年給長輩磕頭,可是後來卻心甘情願地做這件事,也不為壓歲錢,純粹是認為這是最能表達自己的感恩的方式。
但這樣的舉動怎麼說也該發自肺腑,有些情況就得另當别論了——
就比如說讓新媳婦去跪拜對方親族裡各種不認識的親戚,新媳婦基本上是從自身找不到什麼充足的動機,被跪之人也壓根和新媳婦之間沒有什麼足以受這大恩的聯系。
如果要行跪拜禮的人真的很反感它帶來的感受,那不就成了強行畫押的形式主義了?就算它的内核有積極的意味,也都在這種受迫感中蕩然無存。
如今更有一種愈演愈烈的社會氛圍,會讓很多人警惕下跪這個行為背後的許多貓膩——
動不動就跪倒一片的國學熱潮。
大家看新聞都能了解到,近十年的社會上,各路針對小孩子的國學班魚龍混雜,經常有人把一些本應發自本心的東西變成作秀和表演,不加甄别地炒熱國學。
學校裡舉辦那種讓小孩集體跪拜父母的活動,或是國學機構集體跪地拜師的場面,就常常受人诟病,因為它們往往落得一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表面功夫。
“開倒車”的女德班們,更是重新将下跪作為一種懲罰、忏悔的手段撿了回來,讓女學員跪在孔子像面前,忏悔自己“沒有婦德”。
她們一邊跪着,一邊口中說着真正的封建糟粕來麻痹自己,這一系列舉動将對女性權利的踐踏不斷放大。
這些亂象,最終給人的觀感就是,在對傳統禮節的盲目鼓吹中,雙膝一跪,是為了樹立某種絕對的權威,要求的是絕對的服從。
這難免會讓人警惕——某些真正的糟粕思想可能随時會借着東風、披着道貌岸然的外衣作祟。
說到底,人們不願再行跪拜禮,是不想看到打着傳統習俗的旗号,帶來的結果卻是不尊重他人的意願和人格。
這種思路其實和抨擊一些地方不讓女人上桌吃飯、低俗婚鬧的思路是一緻的——那些不尊重他人感受、甚至矮化他人的行為,不管它是不是傳統文化,本就該叫停。
但跪拜禮又更複雜一些:與很多被诟病的習俗相比,它又算不得十惡不赦的絕對陋習。
因為它作為一種流傳至今的傳統禮節,刨去關于奴性、階級地位的糟粕,畢竟還是有一些關于孝敬的傳統内核在其中,關鍵是看行禮人怎麼想。
固然,現在還殘留着跪拜禮節的家庭,本身是有尊重最大的長輩的權威的意義在裡面。
但是有些人也不太在意下跪這個動作的封建含義,并沒有覺得自己就此低人一等,隻當它是過年的必經程序,不過是為了圖個吉利、大家都開心。
很多老年人,在那種尊卑有序的傳統觀念中生活了一輩子。有些晚輩因此也願意大過年的給他們磕一個,因為能讓他們感到被尊重、讓他們高興。
關鍵是磕頭的晚輩也不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反而是認同這是一種表達尊重的方式——尊重長輩們已經難以扭轉的文化背景。
這種大家都其樂融融的情況下,似乎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對跪拜禮節趕盡殺絕。
随着社會觀念的進步,有些曾經盛行跪拜禮的地方也開始轉變,下跪變成了一場心知肚明的“意思意思”,隻要小輩的心意和姿态到位了就好,長輩及時把即将跪下的小輩攔住,皆大歡喜。
所以“跪不跪”這件事的兩派,也不是完全說不通的。如果能多溝通、多互相理解,可能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而每次這種不是非黑即白的争論出現,互相理解的環節都率先宣告夭折。一方強迫另一方入鄉随俗一下、又不會掉塊肉,一方又指責另一方是不可理喻的封建糟粕。
如今人們對待跪拜禮的态度看似不可調和,其實正是因為它作為曾經的不平等和尊卑有别的象征,已經基本失去它的社會基礎。
所以這個曆史遺物,會在後世的年輕人心裡産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
一部分人已經完全不在意它負面的文化含義,隻當它是特定時間讨好特定人的手段;而另一部分人不願再遷就它已經逝去的舊義,對它嗤之以鼻。
其實兩種态度都指向同一個終點: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不會再因為那些糟粕的因素而下跪。
所以現階段人們要做的,無非是尊重每個個體對跪拜這種行為的理解,和選擇的自由。不喜歡跪拜的,就請允許他們用其他的方式表達禮節和尊重;心甘情願給長輩磕頭的,也請尊重他們喜歡的方式。
沒必要各自拿着一套自認為正确的價值觀就當令牌,隻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互相指責、脅迫,“你必須得跪”、“你就不許跪”……
大過年的,團聚的歡愉就隻能靠跪不跪決定嗎?就非要嘗嘗強扭的瓜甜不甜?那也太對不起春節本身的意義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