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論述戰而屈人之兵條件?242. “善為士者”為何“不武”?“士”是将帥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麼論述戰而屈人之兵條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242. “善為士者”為何“不武”?“士”是将帥嗎?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為士者”為何“不武”?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善為士者不武’,言貴道德,不好武力。‘善戰者不怒’,善以道戰者,禁邪于胸心,絕禍于未萌,無所誅怒也。‘善勝戰者不與’,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來遠以德,不與敵争,而敵自服也。‘善用人者為下’,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為人執謙下也。”說“善為士者”,“貴道德”,所以“不好武力”。
王弼注:“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不與争也。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說“士,卒之帥”,不會先動武。看現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餘秋雨翻譯:“善于為帥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戰的,不顯憤怒;善于勝敵的,不做對鬥;善于用人的,要有謙下态度。”(餘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02-203頁。)把“善為士者”譯為“善于為帥的”,可能是受王弼注解的影響。
南懷瑾說,“善為士者不武”,不是說他們不會武功,而是勇武之士平常并沒有粗暴的行為。“善戰者不怒”,做一個大将軍,他的修養是溫和好像沒有脾氣,不輕易動怒。“善勝敵者不與”,善于戰勝敵人的人,不給敵人任何一點機會,沒有一點漏洞。“善用人者為之下”,善于做領導的人,要比幹部姿态低下才好。(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308-310頁。)
陳鼓應今譯:“善做将帥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戰的,不輕易激怒;善于戰勝敵人的,不用對鬥;善于用人的,對人謙下。”并注釋:“為士:‘為’,治理,管理。這裡作統率、率領講。‘士’,士卒。統率士卒,指擔任将帥。王弼說:‘士,卒之帥也。’”(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13-314頁。)從他的注釋可知,明顯是誤解王弼的注。
劉笑敢引論:“‘不争之德’是‘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不武’、‘不怒’、‘弗與’、‘為之下’都是無為的具體表現,是‘善為士者’、‘善戰者’、‘善勝敵者’、‘善用人者’的特殊表現,即以‘無為’達到‘有為’甚至超出一般之‘有為’的效果。”(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662頁。)
“善為士者不武”。這裡的“士”很多學者翻譯成“将帥”,是不正确的。問題出在王弼注:“士,卒之帥也。”其實,王弼沒注錯,是後人們理解錯了。
“卒之帥”是兵卒之帥,是今天講的“士官”不是“将官”。帥,不僅僅是軍隊中最高級的指揮官:元帥、統帥,還可以是地方首領,如帥首、帥長、縣帥。作動詞有統率、率領、帶頭的意思。
這裡的“士”也不是第四十一章提到的社會上的“上士、中士和下士”,而是軍士。古代的“士”有文武之分,即文士和武士。雖然對“士”的要求是文武兼備,能文能武,但這裡指的是武士。古代打仗,《呂氏春秋·簡選》有:在車曰士,步曰卒。即士驅車,卒步行,将帥驅車或騎馬。若是國王督戰也是驅車,但不騎馬。
“善為士者”為何“不武”?善于當士官的軍人,雖然官不大但他會冷靜地臨陣面對,不先動手,不打第一槍,不一個人猛打猛沖,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武,本義是勇猛、威風。“不武”不是“不勇猛、不威風”,而是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面對敵人不炫耀武力,不顯示威風,冷靜對待不先動手,保持武德,後發制人 。
“善戰者不怒”。“善戰者”才是将帥。會打仗的将帥,不容易被對方激怒。人發怒就會不冷靜,輕舉妄動容易上敵人的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羞辱他,想激怒他出城應戰,司馬懿始終不上當就是典型的例子。
“善勝敵者不與”。善于戰勝敵人的将帥,不與敵人正面交鋒,以柔克剛,也就是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要做到這一點不能隻憑計謀和武力,還需要有威望、有德行、有人格魅力,讓敵人心服口服,甘願稱臣。《三國演義》諸葛亮七擒孟獲也可以作為例證。
與,不是本義賜予、施予、給予。讀yù,作動詞,參與。這裡是參與交戰的意思。“不與”就是要智取不要拼命,不跟敵人硬碰硬,死纏爛打。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禮賢下士,不高高在上。這一點還是前面幾章“謙下”意思的延續。不過幾千年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都喜歡“為之上”,擺“官架子”,發号施令;不願意“為之下”,不願意為人低調。
這一節從如何打仗又說到用人,文理不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