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9-08 09:50:08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為什麼甯願閑得跟灘爛泥)1

所謂不願意行動,其實就是驅動力不足,要麼不夠痛,要麼不夠有吸引力。

行為取向問題本質都是價值選擇問題,隻有當價值足夠高且被主體承認,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驅動力。

甯願當個死肥宅也不願出去交朋友;

甯願盲目地做點什麼,也不願意停下來思考;

甯願把大把大把時間浪費掉,也不用來看書學習;

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更高級的驅動力。

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面臨着一次取舍,決定取舍的核心是行動帶來的真正價值。

真正決定行為的是價值博弈。

你之所以願意閑着,是因為代價足夠低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為什麼甯願閑得跟灘爛泥)2

或者說行動帶來的價值不夠高,是主觀判定閑着的邊際收益大于工作的邊際收益;

也就是閑着,也不會比投入工作的損失小多少。

當且僅當一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種行為。

願意閑着,是心裡默認即使投入工作也不會血賺,但閑着至少不虧。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個叫作内外驅動力不足;

人本能追求舒适,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力介入,人可以一直舒适下去;

沒有天敵的動物會喪失最基本的行動機能,不加打理的植物會野蠻生長;

如果不是列強用槍炮敲開國門,我們今天依然還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

所有的改變都需要驅動力,區别在于你的行動導向是内驅力還是外驅力。

願意閑着的人,幾乎沒有驅力,他們既沒有老婆孩子帶來家庭的柴米油鹽,也沒有夢想希望帶來的追風逐月。

隻需要慶幸又多活過一天就行。

沒有足夠的好處和劇烈的疼痛撬動本能,主體就無法形成有效内驅力。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或者其它有機生命體,想要改變想要成長就一定少不了由危機感知力,和未來預測力帶來的精神推動力。

不夠快就會被鬣狗掏肛,不具價值就會被市場淘汰,不奮鬥妻兒老小就要露宿街頭。

巨大壓力推動着你不得不五點起床,淩晨回家。

隻有痛到徹夜輾轉,食不能寝,夜不能寐,才能從心底感受到,真正追在自己屁股後面的不是生活,是一群餓狼。

真正的外驅力帶來的是趨之若鹜般的執行力。

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便做推磨鬼,就是現實帶來的巨大推動力。

更高級的外驅力是吸引力,就是打心眼裡明白有件事不做就會虧;

不願行動的人,都是主動砍掉一切驅動力的人。

他們就像人生的旁觀者,自知無法出世,但也堅決不入世,跟自己較勁,跟生活較勁。

為什麼不願意投入工作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為什麼甯願閑得跟灘爛泥)3

從曆史角度來講工作的目的隻不過是出于生存需要和群體選擇,這從根源上直接決定了絕大多數人一開始選擇工作并非出于自願;

你知道看書健身有說不完的好處還是堅持不下來,因為知道好處并不等于願意。

我們看到一位家室顯赫的富二代,家裡在他弱冠之年為他安排了秀外慧中的妻子,門庭若市,高朋滿座;但他偏不願意,選擇削發為僧。

人永遠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跨越的動機。

這種動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我知道,但為什麼要做到。

“願意”就像是萬事俱備的東來之風,濃淡相間的點睛之筆。

社會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認知失調理論:是指由于做了一項與态度不一緻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感覺;

簡單來講就是被迫停業。

有人說:如果不能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就算讓她做玉皇大帝她也不開心。

撇開生存需要,工作在大多數人眼裡就是一種損失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為什麼甯願閑得跟灘爛泥)4

三個和尚沒水喝是一個令人咋舌的笑話,也是一場紮根于人性的欺騙。

為什麼古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好漢三個幫,衆人拾柴火焰高?它跟成群結隊的烏合之衆不沖突嗎?如果不沖突區别又在哪裡?

在普通人的潛意識裡,工作永遠都是利他行為;

利他有個重要前提就是滿足了生存需要才會去考慮增值部分;考慮利他。

一個有機體幫助其它個體,本質上是因為它期待得到回報性的幫助。

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利他就是在消耗自己,是巨大的損失。

不願意在集體中超常發揮的人,不是沒有實力,而是根本就不願意利他,他們的邏輯是不能讓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

讓自己得到好處才是利他的根本目的;

林肯認為助人總是源于利己;

他跟一位旅伴駕車出遊,兩人在途中被試圖從一條小河中救出小豬的母豬叫聲打斷,林肯立馬下車幫忙把小豬救出安全地帶;

旅人就問林肯:現在,自私在這個小插曲裡起了什麼作用?

林肯驚訝地答到:這正是自私的本質啊!如果我把那隻痛苦的母豬留在那裡不管,我的心思整天都不會安甯,我做這些隻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

佛說,渡人就是渡己;人性的本質就是自私。

一個信徒施善,普渡衆生,根本驅動力是内心的信仰。

他們普度衆生,源于他們想普度衆生,并不是所謂無私。

有的電影電視劇把神仙下凡救苦救難戲谑的具象成完成業績,或許這才是無私奉獻的真正模樣。

根本就不存在利他或是利己,所有東西都是相對的,到最後一切都會向人性傾斜。

所謂自我價值無非是人性的需要

心理學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為什麼甯願閑得跟灘爛泥)5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推導一個人努力發展動力的最高需求;

不願意投入工作,是因為無法真正感受到價值。

當你的工作内容讓你像塊磚頭,像個螺絲釘,像根木頭,還談什麼自我價值?

這也就意味着無法滿足人性,又談何願意工作?

通常這種時候有兩種選擇,要麼看到遙遠的利益,要麼享受當下的快樂。

前者清楚地知道上班的本質是在進行價值交換,不是做公益。

這類人就是尼采口中,不願渴死從一切杯子裡痛飲的人,保持清潔願意用髒水洗身的人。

後者不停地在給自己與工作之間增加關聯性。

他們活得灑脫自在,超然于物外,這類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知足常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