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大概都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的詩,我們讀了一遍,就覺得索然無味,不想再讀第二遍;
有的詩,卻百讀不厭,而且越讀越有滋味。
其中的原因,可能就與境界有關。前者太直、太露,詩人将要講的話自己都講完了,沒有給讀者留下任何想象回旋的餘地;後者則相反,其豐富的内涵欲吐未吐,深沉蘊籍,需要讀者自己去發掘、去思考,才知其中三昧。這種境界,我們就稱之為含蓄性意境。
中國古代許多詩人和詩論家都非常重視含蓄之境。劉勰在《文心雕龍·隐秀》篇着意将“隐”和“秀”兩種境界加以區别:“文之英蕤,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情在詞外曰隐,狀溢目前曰秀”。劉勰所說的“情在詞外”和“文外重旨”就是一種含蓄之美。這種美感,光芒内斂,溫婉深曲,讀起來重關疊嶂,具有幽邃之境。含蓄的美,也特别适合東方人的傳統美感和生活風範。所以我們常看到這樣的評價“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含蓄之境,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詩歌内容的含蓄深隐,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是表現手法的曲折隐晦。
我們分别來闡述下。
(1)内容上的含蓄深隐
指詩意始終沒有正面說出,讀者隻能去測度、去揣摩出一個大緻的範圍和輪廓,因此千百年來對詩意主旨衆說紛纭、争論不休。
例如李商隐的無題詩,曆來争論不一。無題詩是李商隐首創,其中大都内容複雜,題旨深曲,曆來引起許多争論,如“來是空言去絕蹤”、“瑟瑟東風細雨來”、“鳳尾香羅薄幾重”、“重帷深下莫愁堂”。有人說是愛情詩,有人說是向令狐绹陳情,有人說是慨歎君臣遇合,有人說是黨派争端。特别是那首《錦瑟》,歧義更多。有宋人計有功、清人紀昀的“豔情說”,清人朱鶴齡、朱彜尊、馮浩、近人張采田的“悼亡說”,清人何焯、薛雪的“自傷說”,宋人許彥周、黃朝英的“詠物說”,清人杜诏、近人張采田的“政治影射說”,清人屈複、近人梁啟超的“寄托不明說”,清人王應奎“詩序說”等十多種。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題旨過于含蓄之故。但是這些都是特例,一般說來,詩意含蓄還是可以理解和覺察的,如:
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表面上看是在詠歌洞庭湖的闊大氣象。其中“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是一副描繪洞庭湖浩瀚氣勢的名聯。但詩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繪洞庭湖的浩瀚闊大氣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垂青援引,因為通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薦的意圖含蓄道出。最後兩句更是化用成語: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要将自己不願“端居”化為實際行動。當然還有張籍和朱慶馀兩人的比體詩也是含蓄的典範之作。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吧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閨意張水部》
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纨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張籍的《酬朱慶馀》
兩詩一問一答,皆是比體。前者以一新婦身份,借詢問夫婿畫眉是否入時,來探聽自己的詩作,對方是否中意,是否能夠中舉?張籍則借越女新裝和一曲菱歌作喻,暗示朱慶馀的詩作别出心裁,具有民歌樸實清新,不是城中諸作可以匹敵的,暗示他應試肯定成功。雙方的問答都在比體中含蓄道出。
張籍還有首《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此詩具有雙層面的内涵,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言情詩,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争後終于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骨子裡卻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
這首詩下還有一個注:“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作者是寫給李師道的,李師道是當時頗有威勢的藩鎮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李師道刻意拉攏當時的名士來為自己效力。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乃至中央官吏也往往去投靠李師道。
張籍和他的老師韓愈一樣,反對藩鎮割據,主張國家統一,他當然不會接受李師道的拉攏。這首詩便是婉約回絕李師道邀請的一篇名作。全詩借男女之情來委婉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寫的堂堂正正又委婉含蓄。
(2)手法上的曲折隐晦
如何才是含蓄手法,下面有三首同是李商隐寫的詩,比較一下即可知曉。
第一首曰《歌舞》:
遏雲歌響清,回雪舞腰輕。
隻要君流眄,君傾國自傾。
第二首曰《夜意》:
簾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
如何為相憶,魂夢過潇湘。
第三首曰《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人紀昀對《歌舞》的評價是“殊乏蘊籍”;對《夜意》的評價是“小有情緻,亦無深味”;對《嫦娥》的評價是“意思藏在第一句,卻從嫦娥對面寫來,十分蘊籍”。
如果比較一下,紀昀說的确有道理,盡管三首詩為同一作者,但第三首比起前兩首要好得多。因為第一首是正面直接道破,當讀到“君傾國自傾”時,已明白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貪色亡國的曆史教訓。詩篇終了,詩意也随着完結,缺乏蘊籍和餘味。第二首比起第一首來情味較濃一些:因相憶而形諸夢寐,夢醒而餘香似乎仍在,但垂簾半卷,枕冷衾寒,一人獨處的凄涼自不必言,雖含蓄但餘味不濃。
其實,一首好詩的内涵并不一定要特别說出,也不一定能夠說出。
我們再來看三首詩,這樣三首詩,皆是送别友人之作,
第一首是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第二首是王維的《齊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祖帳以傷離,荒城複愁入。
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
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伫立。
第三首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三首詩都是名作,但是如果要在這三首詩裡選一首為最好的作品,那麼大家認為是哪一首?
三首詩盡管都很出名,但百尺竿頭者還是第三首,其原因也還是在于表現手法的婉曲含蓄。它不像第一首直接點出與友人的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也不像第二首對着“解纜君已遙”的友人,直接抒發“望君猶伫立”的深情,而是像《嫦娥》一詩那樣,從對面着筆,描繪友人的帆影漸漸消逝在碧空之下,眼前隻剩下滾滾東去的大江在天地間流淌,《齊州送祖三》詩中的“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伫立”已盡含其中;《贈汪倫》詩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亦盡在其中,但均未直接點出,表現得含蓄深蘊。
其實這個就說明一個問題,古典詩詞寫作重在含蓄,古典詩歌貴在含蓄。忌諱直白,好比是東方女性的美,美在哪裡,美在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說出,含在所寫的形象裡。我們寫詩填詞要注意這點。
《楚吟》是抒寫楚人的感情。《高唐賦》寫楚襄王同宋玉登上高唐台上,所以說“山上離宮宮上樓”。在台上談到神女的事,說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楚天長短黃昏雨”,不論是日長日短隻講神女的事,這句暗指楚王隻是追求聲色享樂,不再接近賢人,所以宋玉無愁也自愁。這是借楚王來指唐皇,他的用意借後兩句來透露。
《瑤池》首寫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故事,《穆天子傳》裡講周穆王用八匹駿馬拉車,到瑤池去會見西王母。西王母唱道:“将子無死,尚複能來。”周穆王答道:“比及三年,将複而(爾)野。”三年後再來。《黃竹》歌是周穆王看到受凍的老百姓而作的歌。穆王約定三年再來,為什麼不再來呢?說明他死了。西王母是仙人,從“不重來”裡含蓄求仙無益的意思,譏諷唐皇的迷信神仙。
這兩首詩裡各提出一個疑問,笫一首表面沒有疑問,實際也有疑問,“無愁”同“自愁”矛盾,“宋玉無愁”何以“亦自愁”呢?第二首更明顯,“穆王何事不重來”呢?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作者的用意就明白了。
我們來看下用問句做結。
疑問作結,發人深省:問而不答,構設懸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詩具有含蓄不盡的韻緻,是營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如張旭《桃花溪》:
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問,表達了一種深深的怅惘,令人歎息之、向往之。
還有就是李商隐的一首詩“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李商隐的那兩句,隻是說在宮裡飲宴到夜深回去,薛王沉醉了,壽王卻很清醒。通過對比,說明壽王在宮裡食不下咽,從而透露出他的妻子被父親奪去的悲痛,對唐明皇進行諷刺。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詩,指出皇帝寵愛太監,造成太監掌握大權,終于亡國。通過“輕煙散入五侯家”(指皇帝的恩澤隻賜給太監)來進行諷刺。這兩首詩,都是文筆比較曲折,沒有直接對人和事物進行褒貶。
我們接着要講的是含蓄不能與隐晦、晦澀相提并論。含蓄同隐晦不同,詩裡不明白說出的意思,人家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人家看不懂,要費很大勁去猜還猜不透,是隐晦。
朱慶餘《宮中詞》: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
含情欲說官中事,鹦鹉前頭不敢言。
原來這樣不說宮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說被關鎖在宮中女子的痛苦,隻寫她們在會學舌的鹦鹉前不敢說話,就是含蓄的說法。
含蓄的詩詞要注意一點,不能使用冷僻的典故,用事要用大家都知道的,否則大家看了不明白,你要講的是什麼。這樣就不成了,我們剛說了,含蓄不等于隐晦,那麼含蓄的同義詞是什麼呢?含蓄的近義詞是溫婉。
我們接着講含蓄在抒情的上的使用技巧
含蓄在抒情上有兩種常見的使用技巧:
一是從一件小事物引起,這件小事物好像和主題并無關系,經過轉折,婉轉地透露正意。
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啼。
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兒,在古代讀音是“泥”,在唐韻裡是平仄兩用的,在平水韻裡是平聲字,這首詩的作者叫金昌緒,唐代人。
這首詩寫的是封建社會裡,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對外戰争給婦女帶來的痛苦,可是它不從正面寫,卻從一件小事講起,把黃莺兒趕走,不讓它在枝上啼叫,從而引出怕它啼叫時把夢驚醒,使她在夢裡到不了遼西。這樣表達出她迫切地想夢到遼西的心情。這樣寫是婉轉曲折的,也是含蓄的,所以耐人尋味,比明白說出更有味,會給人更深的印象。
大家知道韓子倉不?曾經有人問他,做詩的技巧,他就舉了這首詩為例,說你能會使用這種手法,就已經得了詩中的三昧了。
古代人寫詩,很多是用的這樣的手法。
如唐人詩: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這首是崔國輔《怨詞》寫宮女對秦王的忠貞,不從正面寫,卻從一件好像沒有關系的羅衣講起,說這件羅衣是秦王生前替她作的,因為在春風中舞得多了,在秋天裡不能著了。說明在秦王生前,這個宮女好像生活在春風裡那樣,到秦王死後,她過的是蕭瑟凄涼的生活。不再著秦王給她制的羅衣,也表示她對秦王的懷念,從而表達出她對秦王的忠貞來。
這種表達方法也是含蓄的表現手法。
含蓄的表現手法有兩種:
一種是通過想象來曲折地表達。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另一種是由一意轉出另一意,所謂愈轉愈深,這種轉折也是憑想象來的。
辛棄疾《祝英台近·晚春》:
“鬓邊觑,試把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将愁去。”
這裡寫的也是詞人的想象,想象她用花蔔歸期,說夢話。一結春不解帶将愁去,從春帶愁來轉出。
張炎《高陽台·西湖春感》:
接葉巢莺,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遊?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
這是寫春末景象,東風句要東風伴着薔薇住下來,也就是希望春光能留下來,但到薔薇花開時春光已快消逝,因而深一層地轉出“到薔薇,春已堪憐”,用來表達惜春的感情。
下面我們來介紹下,含蓄蘊藉的表情法:
什麼叫表情法,可以理解成情感的抒發形式, 情感抒發有很多形式,但是在詩詞上有四種形式最為常見,這個就是梁啟超先生提出的理論。含蓄蘊藉的四種表情手法。
第一類是,情感正在很強的時候,他卻用很有節制的樣子去表現他,不是用電氣來震,卻是用溫水來浸,令人在極平淡之中慢慢的領略出極淵永的情趣。
這個意思是說,當我們要抒發的情感很強烈的時候,這個時候偏偏用不強烈的語言來表達,詩三百裡的例子特多,大家可以在閱讀詩經的時候,注意觀察。
第二類蘊借表情法。不直寫自己的情感,乃用環境或别人的情感烘托出來。用别人情感烘托的,不直接的寫出主觀的情感,從側面烘托出來,這樣更引人入勝。
第三類蘊借表情法,索性把情感完全藏起不露,專寫眼前實景(或是虛構之景),把情感從實景上浮現出來。
我們曾講過“情景互藏”。也就是說把要抒發的情感,通過景物的描寫表現出來這個表現不同于比的手法,不是把抽象的情感具體形象化。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委婉或者是間接的表達。
魏武帝的東臨碣石,這首詩歌就是典型的例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這首詩僅僅寫映在他眼中的海景,他自己對着這景有什麼怅觸,一個字未嘗道及。但我們讀起來,覺得他那寬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一齊流露。……
第四類的蘊借的表情法,雖然把情感本身照樣寫出,卻把所感的對象隐藏過去,另外用一種事物來做象征。……純象征派之成立起自《楚辭》,……他(屈原)既有極秾溫的情感本質,用他極微妙的技能,借極美麗的事物做魂影,所以着墨不多,便爾沁人心脾。
如:惜吾不及見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這裡講的四類含蓄的表情法,也可以換一種說法:
第一種是完全寫景,作者的感情借景物來透露的,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言情,情不能達,則寄于景物;
第二種是微露感情,借景物或事物來烘托的;
第三種是借對方來透露自己的感情。這個更為常見了。例如,明明是我要表達思念遠方的親人,但是詩裡卻不這樣表達,詩裡表達的是遠方親人對我的思念,這樣的例子很多。
我們講了,詩詞的三個基本要素:
第一是語感節奏
第二是詩家語
第三是謀篇
其實節奏上的流美婉轉也是一種含蓄抒情的手法,這個手法,借助的是音節上的體現,這個呢,我們在以後講古風的時候,在繼續講解。那麼講到這裡,大家是否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的詩歌,都必須用含蓄的表達手法,雖然我們一直說詩詞忌直,貴曲。說詩歌忌諱直白,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詩歌都必須使用含蓄的表達手法,還可以使用直率的表現手法。直率的手法和含蓄正好相反。
詩歌有寫得婉轉的,有寫得直率的,要看适用的場合,作具體分析,不能說哪種是好,哪種是壞。例如,我們常說杜甫的詩歌,可以稱為一部詩史,杜甫的很多作品表達手法是使用的直率的手法。楊慎用《詩經》中寫得婉轉的句子,來否定杜甫寫得直率的詩,來否定詩史的說法,便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我們先來看個例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就使用的直率的表情手法,表情手法古詩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樣的手法就是直抒胸臆。
這裡我們說下什麼叫直白:直白就是詩詞裡的意象韻味幹枯枯的,像白開水一樣。這樣的詩歌要不得。直率呢,就是直抒胸臆。還能體現出詩詞的韻味和意象。
例如:浪淘沙
料峭曉春寒,日上欄杆。莺歌燕語綠陰間。湖中蕩舟同舉槳,春意無邊。
一曲付管弦,相伴婵娟。風光如畫豔陽天。攜手紅顔齊許願,錦瑟同彈。
這樣的詞,就屬于直白,毫無韻味。
心依流水不沾塵,寫罷新詩佐酒醇。
一枕松風鼾入夢,此生勝做武陵人。
例如這樣的作品呢,屬于直率。
古典詩歌向來寫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蘊借為原則,像那彈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點回甘味兒,是我們中國文學家所最樂道。
本文轉載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