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孟子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關于孟子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10:24:30

關于孟子故事的成語有哪些(孟子一書中的成語)1

“恻隐”一詞乃孟子首用。成語“恻隐之心”出自于《孟子·公孫醜上》。原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譯成現代文就是,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别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産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想要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想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産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憐憫體恤别人的心情人皆有之,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

孔子曾經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是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隻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但孔子既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麼,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展開論述。孟子曆來主張性善說,“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是孟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在孟子看來,人生來就有愛心、善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人人都有憐憫體恤别人的“恻隐之心”,即“仁心”,所以從這種人人都有的“仁心”來推導仁政,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是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的思路。

孟子緻力推崇的仍然還是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行本身似乎沒有産生很大影響,倒是他那推崇的前提——“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仁心”,對後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于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在孟子那個時代,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極具積極意義。其實,也不僅僅限于孟子的時代,就是到任何時代,強調這些,總比鼓吹人性本惡,放棄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